![]()
奥威尔估计是我最为喜欢的一名作家。
像他两部广为流传的巨作,我经常会与知己好友聊到一些见闻中,代入提到里面的经典句子。
他的一部冷门作品《通往威根码头》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无耻地要求矿工付租灯费。”
这其实不足为奇,在我们生活中,举目四望这样的无耻无处不在,有之过而无不及的也不在少数!
随便挑一行,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吃相,谁都不甘心错过任何一只苍蝇腿上的“精肉”。
譬如像一部分外卖行当,甚至还拓展到了车要租、电池要租,最后给你送个餐,赚到的牛马费还要平摊到这一系列的附加服务中。
这种生意我住的楼下便有,真不奇怪,反而是司空见惯。
你想想,今天有多少人,在各种名义下缴纳着无形的费用。
只不过,这些看起来小小的费用,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套路,它们早已把便利与消费绑成了一条链,牢牢把用户锁住。
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被当作“韭菜”,而这些服务,只是将他们的一切“需求”变成了可持续的利润来源。
最近有这么一则报道:
![]()
四人宿舍的四年租金总计1600元,几乎足以购买一台新的空调,而租赁的空调仍旧归学校所有。
这么高额的费用,引发了学生们的不满,特别是与其他高校的低租金对比后,价格差异引起了更广泛的质疑。
尽管校方和空调租赁公司表示这是“最低价格”,并且是上海普遍的租赁模式,但这并未打消学生们的疑虑。
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模式看似“自愿”,但在实质上却是在变相强制消费。
因为这种模式实际上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在高温天气下,空调几乎成了必需品,学生们在面对“没有空调就无法生存”的现实压力下,如何还能做到“自愿”选择呢?
学校的做法似乎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在现实中,空调的租赁费用早已被内嵌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在夏天,空调成了几乎不可或缺的存在。
上海的夏季温度最高可达38℃,即使是最坚强的学生,也无法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忍受炎热的高温。空调,成为了不租不能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学生们的“选择”实则是一个被设计好的陷阱:
选择了租赁,就成为了“消费者”;选择了拒绝,便意味着忍受酷暑的煎熬。
高温下,没有空调,如何可能生活得舒适?
这要我说,就是被动之下的“自愿”!
咱们可以从商业角度来看,空调租赁的模式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
根据租赁公司的说法,400元的年租金是“最低价格”,每年400元的收入,在2-3年内便可以让他们回本,之后便是纯利润。
相比之下,如果学生直接购买一台空调,尽管初期花费较高,但他们至少可以长期享用,且拥有设备的所有权,过几年还可以转手出售或送人。
而租赁模式下,学生花了1600元,使用了四年的空调,最后空调的所有权依然不属于他们,实际上只是支付了一个使用权的费用。
所以这种空调租赁服务无疑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生意模式。
按照年租金400元计算,租赁公司在2-3年内便能回本,后续的每一年,都是纯利润。
这几乎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
在这场空调租赁风波中,学生们的反应显然并未被校方和租赁公司预料到。
许多学生表示,这种租赁模式实际上并没有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而是把他们置于一种“不得不租”的局面。
像在其他高校,有的仅仅只需付电费即可,有的空调的租赁费往往只有100元左右,显然,该大学的空调租赁费用显得过高。
学生们感受到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
为何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学校的收费差距如此之大?
是的,像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许多高校已经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向了更为“商业化”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不仅要考虑教育质量和学生福利,还要在财务上自给自足。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各种设施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包括这次的空调租赁服务。
这样一来,学校无需再承担维护空调设备的费用,同时还能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
但是,这真的好吗?
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公平问题有没有解决?
学校本就应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服务,而不是通过不透明的收费项目来赚取额外利润。
学生们的需求被转化为商业利益,原本应该由学校承担的责任被外包给了企业,而企业则通过收取高额费用获得暴利。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包化”服务。
无论是宿舍管理、餐饮服务,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这些本应由学校提供的服务交给了企业运营,导致了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学生利益的严重侵害。
当然,不止,这是网友的见闻:
许多学校的留学生宿舍配备了空调,而本地学生却被迫接受高昂的租赁费用。
显然,这种“消费分层”不仅仅体现在生活设施上,更反映了教育资源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分配差异。
留学生群体往往被认为是学校的“高端客户”,而本地学生则成为了“被收费”的对象。
这种区别对待,不仅加剧了学生之间的阶层差距,也让学校的教育宗旨发生了偏离。
在这种商业化的环境中,学生的“选择”已经被市场化的力量所决定。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把学生当作利润的来源,而非教育的主体。
这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运作模式,让学生变成了消费者,他们的选择权和自由被逐渐剥夺。
学校本应提供公平、透明的教育资源,而不是把学生视为可榨取的“韭菜”。
如果学校过度依赖商业化运作,最终的受害者将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将被迫接受更高的费用和更差的服务。
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人,还是为了赚取利润?
教育,是否真的还在为学生服务?
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那么,这种教育,究竟还能称得上是教育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