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7日,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同日在港交所网站公布招股书,标志着这家“国内第三方支付第一股”的“A+H”股上市布局正式启动。从2019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到如今冲刺港股资本市场,拉卡拉试图通过跨市场融资打开增长空间,为业务转型注入新动能。但就在这份承载着转型期待的招股书背后,一系列关乎公司基本面的隐忧正持续发酵——核心股东相继离场、年内两度减资、业绩双位数下滑、合规处罚频发,多重压力下,其“A+H”布局能否破解当前困局,仍待市场检验。
一、资本信号矛盾:股东减持潮与募资需求的错位
在递交H股申请前一个月,拉卡拉原第三大股东孙浩然(创始人孙陶然之弟)完成最后一笔减持计划,合计减持1927万股,套现4.93亿元彻底离场,不再持有公司任何股份。回溯上市初期,孙浩然持股比例达4.85%,其自2022年起以"个人资金需求"为由多次减持,此次彻底离场被市场解读为核心亲属股东对公司长期价值判断的"用脚投票"。
几乎同时,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的减持计划也落地实施。2025年7-9月,联想控股通过集中竞价减持788.0654万股、大宗交易减持1576.15万股,持股比例从26.54%降至23.97%,创下上市以来最低持股比例。作为上市后累计获派现近25亿元的核心资本方,联想控股的持续减持与H股上市所传递的"增长信心"形成鲜明对比。
股东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公司持续恶化的财务基本面。2024年,拉卡拉营收57.54亿元同比下降2.98%,归母净利润3.51亿元同比暴跌23.26%;2025年上半年颓势加剧,营收26.47亿元同比下滑11%,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45.3%。更值得警惕的是现金流的断崖式下跌——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1.41亿元,同比骤减79.02%。
二、逆势减资谜团:股权激励失效与流动性压力
与行业主流操作背道而驰,拉卡拉在2025年内两度实施减资。1月,公司将注册资本从8.0002亿元减至7.886亿元;10月(H股申请当月),再次减资至7.7666亿元,两次合计减少注册资本2335.51万元。公司解释称,减资系"回购注销未达到解锁条件的限制性股票",涉及1141.75万股激励股份。
然而,减资背后暴露了更深层问题:此次注销的股份来自拉卡拉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因2024年公司业绩未达标,导致超2300万股激励股份不符合解锁条件,反映出公司对核心团队的业绩约束失效。
招股书宣称拟募资50亿港元,其中40%用于"加速牌照布局及扩张海外市场"。但财务数据揭示了更现实的资金压力:公司总资产110.21亿元中,受限制现金高达56.72亿元(主要为商户备付金),实际可自由支配资金有限;短期借款同比激增101.79%至6.02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9.50%。
三、业绩加速下滑:支付主业萎缩与转型乏力
拉卡拉的传统优势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上半年,其银行卡收单业务收入同比萎缩12%,支付交易总金额同比下降9.2%,暴露出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持续挤压下,核心业务护城河不断收窄。
公司虽在招股书中强调"跨境支付业务增长73.5%",但该业务当前收入占比不足15%,远不足以对冲国内收单业务的颓势。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支付业务收入51.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9.7%,而标榜的"科技服务"收入仅2.8亿元,其中70%还来自POS机具租赁,真正的SaaS解决方案收入不足1亿元。
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偏差暴露了转型诚意的缺失。2024年拉卡拉研发费用率仅3.1%,远低于第三方支付行业8%的平均水平,且60%的研发经费用于POS机常规升级。其宣称的"AI智能体注册用户800万",实际月活仅150万,且未产生任何增值收入。
四、合规黑洞:罚单频发与投诉激增
支付行业的合规生命线在拉卡拉这里持续暴露风险。2025年9月,央行南京分行公布行政处罚决定,拉卡拉江苏分公司因"违反收单业务管理规定",被没收违法所得6.14万元,并处25万元罚款。这已是公司年内第三次因合规问题被公开处罚。
监管处罚的背后是用户端堆积如山的投诉。截至2025年10月21日,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拉卡拉相关投诉量已超过10万条,近30天新增投诉682条,核心问题高度集中:POS机押金拒不退还、未经告知扣取流量费、小贷业务存在暴力催收行为。这些投诉的解决率不足30%,客服推诿、处理流程僵化成为普遍槽点。
招股书虽提示"合规处罚可能影响监管审批",却未披露系统性整改方案。而监管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施行后,"穿透式监管"覆盖反洗钱、数据安全等六大领域,拉卡拉2024年合规支出与处罚总额占净利润比例高达22.8%。
五、战略豪赌:稳定币牌照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业务承压的背景下,拉卡拉将香港稳定币业务视为关键战略押注。招股书披露,香港子公司已于2025年5月提交稳定币发行牌照(SVF)申请,技术平台FINNOSafe也已通过金管局验证。
然而,这一战略的现实进展充满不确定性。截至2025年10月22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并未正式向任何机构发放首批稳定币牌照。10月20日最新信息显示,曾进入候选名单的蚂蚁、京东等企业已暂停在香港的稳定币发行计划。拉卡拉能否最终获批仍需等待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审核结果。
所谓场景落地亦显空泛:与京东的稳定币支付合作仅在深圳口岸测试,交易不足千笔;全国500万台POS机的"稳定币适配"未形成实际交易规模。即便最终获批,香港监管要求的储备资产审计将使合规成本占收入10%-15%,而当前跨境稳定币结算费率已降至0.1%以下。
六、行业困局:挤压中的生存空间
拉卡拉正身处第三方支付行业最残酷的竞争红海。C端市场被支付宝、微信支付垄断,两者合计占据超90%份额;B端市场则面临银联商务的强势压制,后者线下收单份额达17.9%,而拉卡拉全市场收单份额仅3.2%,较2022年下降0.8个百分点。
新兴势力的围剿更让其雪上加霜。抖音支付为抢占本地生活场景将餐饮商户费率降至0.2%,美团支付则通过补贴切入外卖赛道。拉卡拉平均收单费率已降至0.123%的成本线附近,2024年收单业务利润率仅5.7%,较三年前缩水70%。
证券之星研报已将其2025年净利润预测下调41.3%至6.1亿元。市场更关心的是,若稳定币牌照获批延迟、跨境业务受阻,仅靠存量收单业务的拉卡拉能否支撑"A+H"估值预期。正如一位资深投行人士所言:"赴港上市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补不上合规与技术短板,仍难改边缘化命运。"
拉卡拉的港股IPO之旅,本质是业绩与竞争压力下的突围尝试。然而,重要股东减持的资本信号、10万条以上用户投诉、失衡的业务结构,都让这场突围充满不确定性。在支付行业存量竞争加剧、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只有基本面的真正改善,才能支撑其长期估值,而当前一系列负面信号,正是判断其投资价值的关键参考。(资钛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