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白宫内,美澳达成一份总额高达85亿美元的稀土协议,特朗普豪言“稀土多到用不完”,他的前经济顾问哈西特更是直言要“打破中国的垄断”。
然而,就在外界还在围观这场地缘政治与资源竞争的“秀场”时,欧盟却突然意识到:名单里没有自己。
就在这场协议签署后的48小时内,欧盟高官急电北京,与中国商务部长长谈两个小时,一场关于资源、信任与合作的博弈,悄然展开。
![]()
“跟班”沦为“弃子”?
对于欧盟来说,这是一场彻底的“被动缺席”,长期以来,欧盟在稀土问题上一直紧跟美国步伐,尤其是在对中国施压方面频频“站台”。
从出口限制到产业补贴,欧盟基本与华盛顿保持了高度一致。然而,当美澳在白宫签下重磅协议,将未来稀土供应“排他性”地绑定在一起时,布鲁塞尔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在桌边。
更尴尬的是,这份协议宣布的时间点非常微妙。就在10月初,中国刚刚出台了新的稀土出口管理细则,对部分高纯度稀土产品实施更严格的出口许可。
![]()
理由是“保护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使得欧美市场立刻紧张起来。对于依赖稀土驱动的产业链——比如电动汽车、芯片制造、风电设备等欧洲支柱性行业而言,这无异于“断粮”预警。
路透社的报道显示,德国部分汽车制造商已开始临时调整采购渠道,而法国芯片制造企业甚至在考虑推迟部分产线的扩建计划。
欧盟原本寄望于通过美国主导的“供应链改革”来实现对中国依赖的“有序脱钩”,但现实却是,美澳协议中并未为欧盟留下任何资源份额,也未邀请其参与开发、加工或分销环节。
![]()
换句话说,美国在关键时刻选择与澳大利亚“锁死”资源通道,而非“照顾”盟友利益,这不仅是地缘战略的冷遇,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欧盟在全球资源战略中一再扮演“追随者”角色,缺乏自主规划和前瞻布局。一味押注华盛顿的策略,最终却被排除在核心利益之外,这种被动局面让布鲁塞尔不得不重新审视“跨大西洋合作”的真实含义。
难以逾越的鸿沟
虽然美澳协议声势浩大,但从技术角度看,这场所谓的“突围”更像是一场姿态秀,澳大利亚虽然拥有丰富的稀土矿产,但其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成规模的稀土加工产业。
![]()
目前全球超过90%的稀土分离和提纯能力集中在中国,从1959年中国第一座稀土矿正式投产开始,到今天形成了涵盖采矿、冶炼、分离、提纯、材料制造的完整闭环,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已经是全球唯一具备全流程能力的国家。
即便美国联合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共同研发,技术上想追赶也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这五年里,中国的技术和产能不会原地踏步。
更关键的是,稀土分离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能源保障成了绕不开的限制。北美电力可靠性协会2024年曾警告,美国多地电力系统老化严重,未来三年存在电力供应“紧张窗口”,尤其在夏季高峰期。
![]()
反观中国,2024年全国发电总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电网调度能力和区域供电稳定性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换句话说,哪怕澳大利亚把矿石挖出来,也需要依托稳定、廉价、高负荷的能源体系才能完成提纯加工。而这,恰恰是西方国家目前难以复制的“系统性能力”。
因此,所谓的“突破中国稀土垄断”,更多是政治意愿的表达,而非技术或经济的现实操作。
![]()
BBC在分析中提到:“稀土不是石油,不能靠几艘航母或几张协议就改变格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资源博弈的背后,是产业链、技术、政策乃至能源供给的全面比拼。在这场系统性的比赛中,中国多年构建的优势,不是一纸协议就能撼动的。
两小时通话
10月21日,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布鲁塞尔拨通了北京的电话,这一通长达两个小时的通话,成为舆论焦点。
他在电话中主动邀请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访欧,坦言当前形势给中欧关系蒙上阴影,并希望能就稀土供应展开紧急对话。这种急迫感,显然不是外交礼节,而是现实压力的真实反映。
![]()
这一通话的背后,其实透露出欧盟心态的巨大转变。过去两年,欧盟在对华政策上逐渐趋于强硬,频繁使用“去风险”这一表述来描述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但眼下,当稀土成了“真金白银”的现实问题,布鲁塞尔开始重新审视“战略自主”与“互利合作”的边界。欧盟清楚,哪怕有再多政策文件和战略声明,没有稳定的物料供应,制造业无法转动,绿色转型也将停滞不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通话中并未表现出拒绝姿态。中方明确表示,当前稀土政策是出于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多重考虑,属于依法管理。
![]()
目的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而非“技术卡脖子”,这番话既回应了外界的疑虑,也为中欧恢复务实合作留下了空间。
事实上,这场“两个小时的电话”不是简单的外交沟通,而是一种现实倒逼下的战略回归。欧盟认识到,想要建立稳定、安全且绿色的供应链,绕开中国是不现实的。
中欧之间的产业互补性依然强,合作基础依旧牢固。脱离中国谈“供应链安全”,就像脱离水源谈农业发展,终归是空中楼阁。
![]()
从美澳握手到欧盟急电北京,这一连串的动作折射出资源博弈的全球复杂性。美澳想靠抱团“另起炉灶”,却短期难以撼动中国稀土产业的根基。
欧盟原本想搭顺风车,却在关键时刻被冷落,只能转身求助北京。这些真实场景告诉我们:全球化的供应链不是靠关门造车能维系的,尤其是在能源、资源这类基础性领域。
欧盟的“被卖”经历,是一次地缘战略的现实教育;中国的回应,则体现出大国的理性与克制。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任何以排他性为基础的“小圈子”,都难以构建真正安全的供应网络。
![]()
真正的出路,还是建立在规则、协商与尊重之上的多边合作。这通两个小时的电话,或许不会立刻解决问题,但它至少让人看清了一个方向:脱离现实的博弈,终会撞上墙;而尊重规律的合作,才走得远。
信息来源:
美澳签协议,特朗普夸口:一年后将有好多稀土,都用不完 2025-10-21 16:51·观察者网
社评:两个通话提醒中欧正确相处之道 2025-10-22 23:28·环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