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央视军事频道播出陆军第76集团军演练画面:士兵与三台机器狼组队推进,机器狼扛枪探路。
无人机空中侦查,3个士兵配3台机器狼、3架无人机,刚好分成3个行动小组,这是70年老战术换了新装备。
![]()
谁能想到,这种让美军当年头疼的战术,萌芽于抗战装备落后的年代?更意外的是,当年让敌人误以为“漫山遍野”的冲锋,核心作战单元仅27人。
这个能跨越时空的战术是谁发明的?27人又怎么造出千军万马的气势?
![]()
基层的“保命尝试”
抗战时,我军装备差距悬殊,不少连队三人共用一支枪,子弹人均不足五发,面对日军重机枪、迫击炮的压制,传统密集冲锋伤亡率极高,基层部队开始自发调整打法。
有的连队试着把人分成几小股,一组吸引火力,其他组从两侧绕后,没想到这么一改,不仅能偶尔突破防线,伤亡确实比原本要少了一些。这种“分组作战”的土办法,在不同部队悄悄传开。
![]()
但这些尝试很零散:有的组5人,有的组7人,没有统一规范,协同起来混乱,直到1945年林彪到东北后,才发现了其中的改进空间。
他反复琢磨:多少人一组最合适?最终认定3人最优,人少火力不足,人多易被敌人盯上,3人刚好能互相掩护、快速调整。
![]()
27人战斗群有“火力闭环”
林彪没停留在“三人一组”的简单划分,而是把它打造成全军能用的标准战术。
1948年,他撰写《一点两面与班组的三三制战术》,这是三三制首次有书面表述,后来还被中央军委纳入全军训练大纲。
![]()
文献里把小组分工写得明明白白:步枪手负责精准打击敌军官、哨兵,打断指挥链;轻机枪手提供持续火力压制,让敌人抬不起头;手榴弹手专门清理碉堡、战壕,弥补枪械近战短板。
三者配合形成“火力闭环”,远攻、中压、近炸全覆盖。
![]()
排级编制更藏巧思:1个排含3个班,1个班含3个三人小组,共27人,小组间距8-10米,班间距20多米,全排铺开能覆盖800米战线,这个宽度,过去得一个连队才能做到。
分散部署有两个关键作用:一是减少炮火伤害,一发炮弹最多伤一个小组;二是给敌人制造“兵力多”的错觉,望远镜里到处是移动身影,根本没法判断真实人数。
![]()
秀水河子首秀
1946年2月的秀水河子战斗,是三三制首次大规模应用,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7个团,包围了国民党军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的两个团。
进攻时,各部队按三三制推进:一组冲几步停下压制敌人,另一组趁机向前,交替掩护着突破防线。
![]()
国民党军指挥官后来回忆:“到处是枪声,以为被至少一个旅包围,被俘后才知对手人没那么多。”
这场仗打下来,民主联军伤亡771人,却毙伤国民党军500余人、俘虏800余人,共消灭敌人1300多。三三制的优势一下凸显,此后在全军大范围推广。
![]()
长津湖的“错觉”
1950年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带着三三制入朝,面对的是装备到牙齿的美军陆战1师。当时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志愿军穿着单薄棉衣,却靠战术扭转了装备劣势。
夜间突袭时,士兵没集中冲锋,而是分成无数三人小组,从不同方向摸向美军阵地。
![]()
有的小组在左侧打冷枪吸引注意力,有的在右侧扔手榴弹制造混乱,还有的绕到后方袭扰。美军一开始以为是小股偷袭,越打越慌,四面八方都是动静,好像整个山头被包围了。
其实美军面对的,只是按三三制分散的小股部队。这种战术让美军重火力没了用武之地,不知道该往哪开火,最终被志愿军撕开防线。
![]()
刘光子单人俘敌63人
抗美援朝雪马里战斗中,还出了个和三三制相关的经典战例。
志愿军第63军187师561团班长刘光子,战斗中与战友失散,却凭着战术意识,独自完成了惊人的俘虏行动。
![]()
他发现一股英军正在撤退,没硬拼,而是利用地形绕到侧面,趁英军不备,扔出几颗手榴弹,接着端枪冲上去。英军以为被大部队包围,纷纷举手投降。
最后清点,刘光子一个人俘虏了63名英军,后来被评为“孤胆英雄”,获一级功勋。
![]()
塔山阻击战
三三制不光能进攻,防御时同样好用。1948年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我军要守住塔山,阻挡国民党军增援锦州,面对的是两倍有余的敌军,还有空军、炮兵支援。
防守部队按三三制分散部署,构建多层次防线:敌军冲锋时,机枪手先集中火力压制,把敌人挡在开阔地。
![]()
敌人靠近后,手榴弹手投掷炸散敌群;步枪手专门打敌指挥员,让敌人失去统一指挥。
靠着这种协同,我军在敌军狂轰滥炸下守住了阵地,为锦州战役胜利争取了关键时间。
![]()
戳破“人海战术”
后来有人用“人海战术”抹黑志愿军,可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美国海军陆战队官方史料明确记载:“中国人很少用超过一个团的兵力袭击,他们令人敬畏的不是人数,而是欺骗战术和攻击突然性。”
![]()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也提到:“所谓‘人海战术’不实,志愿军的优势是佯攻、奇袭和夜间渗透。”
这些来自对手的记录,都证明志愿军靠的是战术,不是密集冲锋,只有没来得及训练的新部队,才可能队形密集,主力部队始终用三三制作战。
![]()
从对印反击战到越南战场
三三制的生命力远超预期,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组成的三人小组,跟大部队失去联系后,仍继续向敌纵深穿插。
遇到印军炮兵阵地,三人分工:庞国兴打指挥官,王世军用机枪压制,冉福林扔手榴弹清理掩体。
![]()
最后端掉两个炮兵阵地,缴获7门火炮。这段事迹被收录,成了三三制的典型案例。
到了越南战争,越军也借鉴了三三制,结合游击战用三人小组袭扰美军补给线,让装备先进的美军疲于应对。
后来不少发展中国家把三三制当教材,它不依赖先进装备,只要配合默契,就能对抗强敌。
![]()
现代“人狼三三制”
2025年,三三制有了新发展。陆军第76集团军演练“人狼三三制”,把传统三人小组,升级成“3个士兵+3台机器狼+3架无人机”的协同单元。
机器狼负责进入危险区域侦察、开火,无人机空中通报敌况,士兵指挥收尾。装备换了,但核心还是三三制的“分组协同、优势互补”。
演练中,机器狼先冲阵压制火力,无人机传位置,士兵跟着推进,既减少伤亡,又提高效率。
![]()
结语
回头看三三制的历程,它从不是死板的打法,而是我军在装备劣势下,用智慧总结的“以弱胜强”之道。
林彪从基层零散尝试中,提炼出系统化战术,让27人的战斗群发挥出远超规模的战斗力。
![]()
从抗战的保命办法,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制胜法宝,再到现代的智能化升级,三三制的核心始终没变,靠灵活分组、默契配合,把有限力量用到极致
它也证明,战争胜负不只看武器,更看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找对方法。这份战术智慧,直到今天还在发光发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