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满一年,当初喊着“挡冲击、保本土”的口号有多响亮,现在的局面就有多耐人寻味。
本以为能把中国电动车挡在门外,没想到中国车企在欧洲销量反倒蹭蹭涨!
![]()
本想扶一把本土产业,自家电池巨头却接连破产。
更戏剧性的是,关税没拦住的车,正坐着“建厂快车”涌进欧洲。
这一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欧盟的算盘为啥打歪了?
中国车换条路照样卖爆
欧盟当初加税,最直接的目标就是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口,但现实给了政策一记耳光。
![]()
中国车企压根没在一棵树上吊死。
纯电被加税?那就主攻插混车型。
数据显示,今年7月欧洲插混车销量同比暴涨52%,这背后少不了中国车企的功劳。
毕竟插混不在反补贴税覆盖范围,既能避开关税压力,又刚好契合欧洲消费者“怕续航焦虑”的心理,堪称精准破局。
![]()
更关键的是,欧洲市场的需求压根离不开中国车。
今年上半年欧洲电动化率已从23%升到26%,年底眼看要冲29%,但本土供应链掉了链子。
被寄予厚望的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烧光150亿美元后破产,多家欧洲电池厂跟着倒下,连大众、宝马都得靠中国电池救急。
![]()
需求摆在这里,中国车企换个车型照样能分走市场蛋糕。
是“抢地盘”还是“送福利”?
关税没拦住进口,反倒把中国车企“逼”成了欧洲的“投资者”,这恐怕是欧盟没料到的反转。
奇瑞早就和西班牙企业合作,在巴塞罗那建起电动车工厂,成了首个在欧洲造乘用车的中国车企。
![]()
比亚迪更猛,匈牙利乘用车工厂年底就要投产,布达佩斯的欧洲总部还招了1200多人,其中六成是智能驾驶工程师这类高端岗位,甚至和当地大学合作搞固态电池研发。
宁德时代更夸张,在欧洲建了三个生产基地,产能占到自家总产能的34%,德国工厂已经稳定给宝马供货。
![]()
这些投资可不是“组装厂”那么简单。
比亚迪匈牙利巴士工厂刚开时才20%零件来自欧洲,几年后就涨到30%-50%,还和布雷博等欧洲大牌签了供应协议。
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从开工到量产才18个月,良品率就冲到95%,比欧洲本土企业高得多。
对欧洲来说,这不仅带来了就业,还补上了电池产业的短板,要知道欧洲87%的锂依赖进口,自己建供应链至少要十几年。
![]()
欢迎投资却怕被“卡脖子”
眼看中国车企从“卖车的”变成“建厂的”,欧盟又开始犯新愁:这到底是送上门的福利,还是新的依赖?
欧委会的担心很直接:这些中企工厂是不是只搞组装避关税?会不会靠着补贴搞低价竞争?会不会让欧洲在电池、供应链上更依赖中国?
![]()
之前比亚迪运建筑材料到匈牙利,被媒体盯着报道,宁德时代派2000人去西班牙建厂,也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都透着这种焦虑。
现在欧盟已经开始动手调整政策。
新的外国投资审查要求必须带来技术和就业,不能是低附加值的组装厂,汽车业行动计划还规定,海外企业拿补贴得和欧洲公司合作,还要共享技术。
![]()
接下来还要搞《工业脱碳加速器法案》,采购里要加“欧洲制造”标准。
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国企业“既给钱建厂,又给技术,还不抢市场”。
结语
一年下来,欧盟的反补贴税算是彻底“失灵”了:没拦住中国车,本土产业也没扶起来,反倒迎来了中国车企的建厂潮。
现在欧盟站在新十字路口:管得太严,可能把投资逼到土耳其、摩洛哥去,管得太松,又怕在电池、新能源技术上被中国企业“领跑”。
![]()
其实答案或许很简单,欧洲需要的是“合作”而非“防备”。
中国车企能带来欧洲急缺的电池技术和产能,欧洲能提供市场和高标准,这种互补本是双赢。
要是一门心思搞限制,搞不好反而会拖慢自己电动化的脚步。
毕竟现在全球电动车竞争,拼的是技术和供应链,不是关税壁垒。
接下来就看欧盟能不能放下焦虑,接住这场“送上门的合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