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年暮春时节的太湖学堂,烟雨朦胧,岸边的垂柳蘸着湖水,将绿意晕染得满院皆是。南怀瑾先生坐在堂前的竹椅上,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普洱茶,几位弟子围坐在石桌旁,听先生闲谈国学。
有位名叫明远的年轻弟子,最近一直在读先生的著作,看到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这句话,始终似懂非懂,便趁机问道:“先生,您常说三教合一,可佛、道、儒毕竟是不同的学问,怎么能融为一体,还能让人‘大度看世界’呢?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弟子实在琢磨不透。”
![]()
先生闻言,放下茶杯,目光扫过院中的烟雨,缓缓开口:“明远啊,你这个问题问得好。世人多以为佛、道、儒是三条岔路,各走各的,却不知它们就像鼎的三足,少了哪一足,都立不稳。‘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说的不是把三教的教义生搬硬套在一起,而是要取其精髓,融入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里,这样才能在这复杂的世界里,活得通透、自在,拥有真正的大度。”
![]()
他顿了顿,先从 “佛为心” 讲起:“佛为心,是说我们的内心要像佛法所倡导的那样,慈悲、清净、豁达。佛家讲‘众生平等’,讲‘慈悲为怀’,不是让我们去拜佛求神,而是让我们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众生,用一颗悲悯的心去对待他人的苦难。人心就像一面镜子,若是沾满了贪嗔痴,就会变得浑浊,看什么都不顺眼;若是能像佛心那样清净,去掉了私欲和执念,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外界的烦恼所困扰。”
先生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早年我在四川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和尚,住在山里的一座小庙里。有一年冬天,山里下了大雪,一个小偷溜进庙里,想偷点东西,结果翻来翻去,只找到几件破旧的僧衣和半袋米。
![]()
老和尚发现后,没有喊人抓他,反而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递给小偷,还把那半袋米也塞给了他,说:‘天这么冷,你拿着这些东西,赶紧下山吧,别冻坏了。’小偷愣住了,接过东西,跪在地上磕了个头,转身就跑了。后来,那个小偷再也没有偷过东西,还在山下开了个小铺子,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每年都会上山给老和尚送些粮食。”
“你们看,” 先生接着说,“老和尚就是有一颗佛心。他没有因为小偷的过错而愤怒,反而体谅小偷的难处,用慈悲之心感化了他。如果我们的内心也能如此,不轻易怨恨别人,不执着于别人的过错,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那么很多矛盾和冲突,不就化解了吗?
佛心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忍天下难忍之辱,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大度呢?”明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先生,我明白了,‘佛为心’就是让我们用慈悲和宽容的心去对待世界。那‘道为骨’又该怎么理解呢?”
![]()
先生笑了笑,说道:“道为骨,是说我们的立身之本,要像道家所追求的那样,顺应自然、坚守本心、有风骨。道家讲‘道法自然’,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而是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