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苏州城阊门外的码头热闹非凡,漕船往来如梭,挑夫们扛着货物穿梭其间,吆喝声、船桨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派繁华景象。码头旁有个小小的杂货铺,老板名叫阿福,二十出头的年纪,为人勤快老实,可开店三年,生意始终不温不火,勉强够维持生计。阿福心里着急,总想着能寻条 “偏财” 路,让日子过得宽裕些,可他既没背景,又没高深本领,只能每天守着铺子唉声叹气。
![]()
这天傍晚,阿福正准备关店,忽然看见一个身穿青布长衫、面容清癯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铺子前,眼神落在货架上的丝绸帕子上。阿福连忙上前招呼:“老人家,您想买点什么?这帕子是杭州来的好货,柔软透气,您要是喜欢,我给您算便宜些。”
老者笑了笑,声音温和:“小伙子,我不买东西,就是路过看看。你这铺子地段不错,怎么看着生意不太好?”阿福叹了口气,打开了话匣子:“老人家,您有所不知,这码头旁的杂货铺多如牛毛,大家卖的东西都差不多,我又没什么本事,只能赚点辛苦钱。我总想着能寻点偏财,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寻偏财?谁说寻偏财需要高深本领?我倒知道三句话,若是能牢记在心,用心践行,未必不能富甲一方。”阿福一愣,连忙问道:“老人家,您这话当真?您快说说,是哪三句话?” 他看老者气度不凡,不像是寻常路人,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期待。
老者找了个板凳坐下,阿福赶紧泡了杯热茶递过去。老者喝了口茶,缓缓说道:“小伙子,我姓沈,早年也在这苏州城做过些生意。我这一辈子,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又从巅峰跌落,见过太多人追名逐利,也摸透了寻偏财的门道。这三句话,便是我毕生经验的总结。”
![]()
阿福心里一动,“沈” 姓,又说早年富可敌国,难道眼前这位老者,就是传说中曾富甲天下的沈万三?阿福连忙起身行礼:“原来是沈老先生!晚辈阿福,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您快给我讲讲那三句话吧,晚辈一定好好记着!”
沈万三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不必多礼,我如今只是个普通老者,谈不上什么大名。你且听好,第一句话便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阿福琢磨着这句话,“老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别人不要的东西我要,别人要的东西我给?可别人不要的东西,能有什么用啊?”
沈万三笑了笑,说道:“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弃我取’,不是说要去捡别人扔掉的破烂,而是要看到别人忽略的机会。当年我刚开始做生意时,苏州城的商人都盯着丝绸、茶叶这些热门货,扎堆去做,竞争激烈,利润越来越薄。可我发现,当时江南一带洪涝频发,很多农田被淹,农民们颗粒无收,只能背井离乡,大量的荒地没人耕种,连带着农具也没人买,铁匠铺的农具都堆成了山,眼看就要亏本。”
阿福好奇地问:“那您当时是怎么做的?”沈万三说:“我花了很少的钱,从铁匠铺买下了所有积压的农具,又租下了那些没人要的荒地。别人都笑我傻,说我把钱扔在水里,可他们不知道,我早就打听好了,朝廷很快就要派人来治理洪涝,而且会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减免赋税。”
![]()
沈万三回忆道,“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的旨意就下来了。流民们听说能减免赋税,都纷纷回来种地,可他们没有农具,只能来找我买。我把之前低价买下的农具,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他们,不仅赚了一笔,还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后来,我又把租来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少量的租金,等荒地变成良田后,我再转租给别人,利润翻了好几倍。”
他看着阿福,继续说道:“这就是‘人弃我取’,别人都不看好的东西,只要你能看清背后的机会,就能从中获利。而‘人取我予’,也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给别人,而是要懂得让利。当年我做粮食生意时,遇到荒年,粮食价格飞涨,很多商人都趁机抬高价格,赚黑心钱。可我没有,我不仅不涨价,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灾民,以成本价卖给老百姓。
有人说我傻,放着大钱不赚,可他们不知道,老百姓记着我的好,等丰年的时候,都愿意来我这里买粮食,我的生意反而比以前更好了,还赢得了‘善商’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