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开悟后如何修行?什么是“无念为宗”?

分享至

继续来看《修心诀》,前面有人问:为什么顿悟之后还需要渐修?然后普照禅师告诉大家:之所以顿悟之后还需要渐修,是因为还有习气在,并且举了很多古代祖师的法语来验证。

然后普照禅师接着说:

「故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一心不乱,求生净土,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

这是说,开悟之后,还需要用本有的般若觉照妄念,一旦有妄念突然冒出来,千万不要顺着它走,不能理它。

这看起来好像跟未悟时,提起觉照做的功夫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啊!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未悟时,你提起觉照,觉知妄想,此时你往往是认为妄想实有,你会认为我怎么又起妄想了,不自觉的就会去处理妄想,压制妄想。

这个时候,当你处理妄念的时候,恰恰就是认为妄念实有。如果你当真认为妄念本空,那你为何还要去处理它呢?

就好比一个没有烟瘾的人,绝对不会想着要去如何戒掉烟瘾,因为烟瘾对他来说本就是空。反之,如果你总想着我要对治烟瘾,要采用各种方法来戒掉烟瘾,这恰恰是认为烟瘾实有。妄念同样如此。

所以,面对妄想,我们只要不跟随,不理睬,那么就自然能化空。

所以古人讲“不擒不纵”,“擒”就是抓住、压制念头,“纵”就是放纵念头。现在既不要压制妄念,也不要放任妄念,任由念头来来去去,不理睬它们。

其实修行就是练“不理睬”的功夫,念头来了没关系,不跟着跑就行,它自然会消散。不管是念佛、持咒还是参禅,都是这个道理。

比如念佛时念头来了,不管它,只管提起佛号;参禅时念头来了,不管它,只管提起话头;修密时念头来了,不管它,只管提起咒语。

一心专注在功夫上,妄念自然就转化了。这是灵活的“转化”,不是死板的“压制”。

你不随它走,它就没有了,好像一个流星,它就掉下去了,没有了。一个流星出来,又没有了。像水泡泡一样,冒出来,又回到水里去了;冒出来,又回去了,没有了,这就是「损之又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