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观察报)
转自:企业观察报

![]()
随着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共识,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首钢集团)系统谋划了“一引领两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路径,即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
通过这一战略实践,首钢集团有效推动高端材料国产替代和绿色工艺革新,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能、创新产业服务模式并培育新兴产业增长动能,成功构建起“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产业需求反哺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为钢铁行业破解转型升级难题、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具有行业示范价值的“首钢方案”。
在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暨首届ESG国际博览会召开前夕,首钢集团向《企业观察报》讲述了过去一年,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经营与战略全过程,引领首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01
首钢做法
从做法上看,首钢集团的“一引领两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围绕三条路径展开。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首钢集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输出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领航产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近年来首钢集团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重点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标志性产品,在一些领域发挥了主力作用。例如首钢集团自主开发的核聚变专用焊材及焊接工艺,实现我国首个燃烧等离子体聚变堆中心螺旋管预紧件示范件制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首钢集团聚焦“四个制造”持续发力,输出高品质低成本的拳头产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近年来,首钢集团围绕汽车板、电工钢和镀锡板三大战略产品深耕细作,多项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持续提升。例如首钢建成全球第一条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的专业化生产线,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
![]()
首钢集团聚焦前沿技术加强探索,输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引领产品,解决“敢不敢”的问题。首钢集团在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过程中,从未停止对前沿技术的探索。例如首钢京唐建成国内外首例“二氧化碳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通过把握“三个规律”的内在要求,深化对标找差、增强经营韧性,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强调投入产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把握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内在要求,优化体制机制、持续释放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首钢集团坚持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度融合,从制度创新、生产组织创新到基层创新,通过提高经营韧性、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输出了“效率”。
三是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提高价值创造能力。首钢集团通过深化技术与客户需求的紧密结合,输出定制化的“产品+服务”“场景+服务”,提升赢得市场与客户的能力;深化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输出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深化技术与资本的紧密结合,输出满足集团成员单位要求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02
成果显著
在“一引领两融合”战略引领下,首钢集团经济绩效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经营业绩创出历史好水平,在市场波动中展现较强抗风险能力。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升、管理创新实现的成本管控、商业模式创新开拓的新盈利渠道,共同推动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首钢集团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度融合,环境绩效显著改善。在节能环保总投入上,三年累计投入58亿元,持续投入为环保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绿色生产水平持续提升。此外,首钢集团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与绿色能源布局,例如首钢朗泽“含二氧化碳工业尾气生物合成无水乙醇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首钢集团高度重视员工福利保障与社会责任履行,社会绩效表现突出。例如,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覆盖率连续三年均保持100%,平均带薪休假天数在近三年均超11天,呈逐年上升趋势。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志愿者活动项目数量从2022年的5个增长至2024年的24个,三年累计参与人次超1000人次,总时长超2.7万小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助力社会发展进步。
伴随着一系列改革战略的推进与落实,首钢集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创新发展的标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2024年申请受理专利数超1800件,专利授权数超900件,研发投入金额超7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超3.2%,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丰硕,不仅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更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管理创新方面,2024年管理创新成果数73个,管理创新荣誉数41个。通过管理体系优化与方法创新,企业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相关经验模式为行业内企业提供重要借鉴。
在行业地位和声誉方面,首钢集团连续13次跻身世界500强榜单。集团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三大战略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产品质量与品牌影响力获市场广泛认可。首钢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上榜“2024年度钢铁企业新媒体影响力TOP10”榜单,进一步彰显集团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03
经验、挑战与反思
在深化“一引领两融合”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首钢集团清醒认识到,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挑战,需以系统思维破解,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共性挑战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创新生态协同效能有待进一步释放。当前,跨产业、跨领域创新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仍需完善,部分创新主体联动性不足,导致整体创新效能未能充分发挥;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转化链条仍需打通。如何构建更开放、高效的创新生态,实现创新资源最优配置与成果快速落地,是制造业企业持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的统筹难度加大。在巩固传统主业核心地位、推动其高端化转型的同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平衡资源投入与发展节奏,传统产业升级的稳定性与新兴产业成长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张力;如何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新旧产业协同发展,避免转型中的资源浪费与风险积累,对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长期创新投入与短期效益平衡的持续考验。面对高端材料研发、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等领域的长期大额投入,企业需在保持投入稳定性的同时,科学评估创新投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如何避免短期经营压力对长期创新布局的影响,确保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路径不偏移,是制造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四是外部环境变化下的适应性与规则引领能力需提升。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格局调整、国内产业政策与绿色低碳约束趋紧等外部因素,增加企业发展不确定性;同时,ESG、碳足迹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国内标准体系处于动态完善中,企业需加快提升前瞻研判能力,既要主动适应现有规则,又要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在合规经营基础上抢占发展先机,这对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首钢集团表示,将以“一引领两融合”为根本动力,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构建开放合作生态等举措,持续破解发展难题,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实践经验。同时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经营与战略全过程,持续打造ESG品牌,奋力开创行业繁荣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