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黑龙江边境城市鹤岗获批新建萝北机场,投资12.09亿元,计划2027年通航,宣告这个历经逾十年谋划的项目,终于从纸面走向现实。此次获批建设的萝北机场被纳入黑龙江省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属于重点新建支线机场。
鹤岗是收缩型城市的代表,近几年因“低房价”现象吸引社会关注。安居客数据显示,该市当前二手房均价约为1826 元/㎡,新手房均价约为3100元/㎡,仍处全国低位。
当资源枯竭的鹤岗宣布新建机场,“苏州梅友机场”又被拿人出来调侃,这两个看似孤立的事情,却共同揭示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我们的公共资源配置是否真正实现了“投资于人”?
苏州,这座以全国0.0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GDP的工业巨人,长期面临着“有机场需求,无机场批建”的困境,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鹤岗这个连续多年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却将迎来自己的新机场。这种反差强烈的资源配置,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我国当前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从经济理性角度审视,苏州不建机场,可能是长三角地区机场密度已居全国前列,苏州周边百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上海浦东、虹桥,无锡硕放,南通兴东等多个机场。在此背景下,再建苏州机场确实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然而,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苏州是否应该建机场,而在于公共资源配置是否真正遵循了“财随人走”的原则。
当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延续着按行政层级分配的惯性,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个怪现象:经济发达、人口流入的地区,虽然财政收入较高,但人均公共服务资源却相对紧张;而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出的地区,在转移支付的支持下,人均享有的公共资源反而相对充裕。这种资源配置的扭曲,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更与“投资于人”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投资于人”的本质,是让公共资源跟随人的流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当大量年轻人涌入东部发达地区求学就业时,这些地区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理应得到相应加强;而当某些地区人口持续流出时,公共资源的投入也应当适时调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要求我们建立更加科学、灵活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人口持续流出的地区,应当适当压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同时不再简单以GDP等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导向。而对于人口持续流入的发达地区,则需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为这些地区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居民。
实现“财随人走"的转移支付机制改革,需要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思维,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资金分配方式。同时,也要完善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估体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精准高效。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对于鹤岗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适度的基础设施投入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投入的度与时机,确保这些投入真正服务于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严重的资源错配,沦为形象工程。
我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打破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公共资源跟着人走、随着需求变。只有当每一个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当每一个留守故土的居民都能获得基本民生保障,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苏州与鹤岗的机场的错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唯有坚持“投资于人”的理念,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走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