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胆结石却无不适,很多人都会陷入“治还是不治”的两难。对此,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何明刚主任指出,是否手术需基于科学评估,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医生从多角度进行专业评估。
![]()
手术决策的四个关键
- 结石特征:直径超过2厘米的结石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多发小结石易引发胆管堵塞。
- 胆囊功能: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若胆囊已严重萎缩或功能丧失,保留反而可能成为隐患。
- 临床症状:已引发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或胰腺炎的患者,复发风险高,建议手术。
- 患者状况: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及孕前计划等都影响决策。
![]()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些情况建议尽早手术
何明刚主任指出,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手术治疗的获益通常大于保守观察,建议患者积极考虑手术:
1、存在癌变风险:结石直径>3cm、胆囊壁厚度>3mm或胆囊萎缩,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切除。
2、高危人群监测异常:年龄>60岁或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若复查发现胆囊壁增厚或结石快速增大,需考虑手术。
3、息肉生长异常:合并腺瘤性息肉,或6个月内息肉增长>0.3cm,建议尽快手术。
![]()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4、发生过严重并发症:曾引发急性胰腺炎、胆管炎或胆囊炎者,复发风险高,建议手术根治。
5、特殊健康状况:糖尿病患者或计划怀孕的女性,建议提前手术干预。
保胆还是切胆?理性选择是关键
何明刚主任表示,治疗选择应遵循“保留功能,去除病灶”的原则。对于胆囊功能良好、有强烈保胆意愿的患者,优先考虑保胆取石术;而对于胆囊已明显萎缩、失去正常功能或壁增厚显著的患者,保留胆囊已无实际意义,反而可能成为健康隐患,建议切除。
而“保胆后结石再生”是许多患者关心的核心问题。随着医学进步,尤其是《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的发布与推广,保胆手术已走向规范化,其术后再生率也得到了显著且有效的控制。
![]()
多项临床研究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明:
- 刘京山教授2017年对3000例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保胆取石术后三年内再生率为5.65%,累计再生率为7.98%。
- 浙江中医药大学2023年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其观察到的术后结石再生率约为7.6%。
- 更令人鼓舞的是,东莞市肝胆医院2023年的报告通过加强术后药物治疗,已将再生率成功降低至2%左右。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微创保胆取石技术在预防结石再生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再单纯以“担心结石再生”为由质疑该技术,已不符合当前的医疗现实。
![]()
ps:术后康复是巩固治疗效果的关键。 患者应遵循清淡饮食、适度活动、定期复查三大原则,逐步恢复健康生活。
何明刚主任最后强调,面对胆结石,科学理性的态度至关重要。既不应过度治疗,也不能一味拖延。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审慎决策,才是守护健康的最佳途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