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国《国家地理》发出警告:中国甘肃的民勤县即将被沙漠吞噬,谁也救不了。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
19年过去了,这个被预言“即将消失”的城市,现在怎么样了?
先说说民勤在哪儿?它在甘肃武威市,坐落在河西走廊的东北部,左边是巴丹吉林沙漠,右边是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像两只手,把民勤三面包裹住,活脱脱一块沙漠里的孤岛。
可就是这样一块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2800年前就有人在此生活,汉朝名将霍去病征战河西时,这里已是丝路重镇。
到了民国,因为当地人干活勤快,才给它起了“民勤县”这个名字。
以前的民勤能在沙漠里活下去,全靠一条“救命河”——石羊河。
这条河的水是祁连山的冰雪化的,每到春天,雪水顺着河道流下来,不仅把下游的青土湖灌得满满当当,还把周边的田地浇得绿油油的。
那时候的民勤人,喝的是石羊河的水,种的小麦能长到半人高,虽说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安稳踏实。
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安稳的日子被打破了。
随着民勤及周边人口大幅增长,农业生产规模也跟着扩大,石羊河的水渐渐不够用了。
![]()
上游地区为了灌溉自家农田,截走了大量河水,流到民勤的水量一年比一年少,最后连下游的青土湖都彻底干涸。
没了地表水,民勤人只能挖地下水。一开始挖30米深的土井,还能打出水;后来土井干了,改成挖捞池;最后没办法,只能打机井,井深从60米加到100米,甚至挖到300米。
可井越挖越深,水却越来越差——有的水抽上来咸得发苦,烧开后锅底能结一层白霜,浇庄稼都能把苗浇蔫。
更糟的是,当时为了多赚点钱,民勤开始大面积种黑瓜籽。这东西看着普通,却特别费水,一亩黑瓜籽要浇的水,能抵上三亩小麦的量。
本就缺水的土地,这么一耗,沙化得更快了:地里的土越来越散,风一刮就起沙,沙尘暴也来得越来越勤。
最严重的时候,民勤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风沙天气,大型沙尘暴平均半个月就来一次。
白天刮沙尘暴时,县城里的路灯都得开着,沙子能顺着门缝钻进屋里。
也是在那段时间,3.7万当地居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到武威、新疆等地,临走时,很多人的家已经被沙子埋了半截。
![]()
2006年,美国《国家地理》的记者来采访,看完之后写下:“民勤的消失已经定了,没人能改”。这话跟块石头似的,压得每个民勤人心里发沉。
面对民勤的生存危机,国家立刻组织几十位专家赶赴当地,住在沙漠边缘的帐篷里,白天测水流、查土壤,晚上开会研究方案,最后定下了“保水+治沙”的双管齐下策略。
在保水方面,核心是“开源节流”:地表水不够,就从景电工程调水过来,再从西营水库放些水,通过天然河道把水引到民勤,保证石羊河的过水量;地下水则严格管起来,每年只能抽1.16亿立方米,还封了不少乱打的机井。
水稳住了,治沙就跟上了。国家组织治沙团队,在沙漠边缘建起了300多公里长的防护林。
2016年蚂蚁森林上线后,这事变成了全国人的事。无数人每天定闹钟收能量,攒够了就种一棵虚拟树,治沙队就跟着这些“订单”,在民勤种上真实的沙棘、梭梭。全国人的力量汇聚到一起,让民勤的治沙速度大大加快。
十几年过去,民勤的变化肉眼可见:绿化面积从原来的3%涨到了18%,全县人工林保存面积超过230万亩;沙化面积从94%降到88.18%,以前被沙子埋掉的农田,如今又能种上玉米、小麦;干涸多年的青土湖,也恢复了一小片水面,偶尔能看到水鸟飞过。
当年美国专家断言民勤“谁也救不了”,而今天,这片土地上的绿色证明了一个真理:当千万人同心协力,沙漠也能变成绿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