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霜降,是秋的终章,冬的序曲。
此时天地能量从“收”转向“藏”,是补养元气、为寒冬奠基的黄金时期。
老话常说:“补冬不如补霜降。”
修房要在雨前,养生亦需在寒前。
此时调养得当,胜似三冬进补。
学会以下“三防”“五不冻”,和家人一起平安健康过冬天。
![]()
1、霜降三防
- 防燥邪伤肺
《素问》明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霜降时节燥气当令,最易耗伤肺津,引发口干咽痛、干咳皮肤燥等症。
防燥如治水,贵在宣通濡润,而非强行遏抑。
唐代道医孙思邈,每逢霜降必亲手调制“百合杏仁羹”:
取鲜百合润肺,甜杏仁降气,粳米和中,文火慢熬成粥,晨起食用以润秋燥。
他在《千金方》中特别指出:“秋三月,肺气当令,宜食麻以润其燥。”
此法传至清代,太医院加入蜂蜜滋阴、枇杷叶清肺,制成“润肺安神汤”,成为宫廷御用之方。
进入霜降,日常防护可从三方面着手:
①晨饮“朝露水”:蜂蜜柠檬温水,唤醒身心,滋润肺腑。
②饮食增酸减辛:多食山楂、葡萄以敛肺气,少用姜蒜防燥热。
③勤练“呬字诀”(发音xì):
缓缓吐气发“呬”声,通调肺经,宣发浊气。
润肺就是在疏通人体水之上源,可以让津液四布,五经并行,身体自得秋日安康。
- 防寒邪侵胃
《脾胃论》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霜降时节寒邪初起,脾胃最易受扰,尤需细心防护。
明代御医龚廷贤见京中官员多患“霜降胃疾”,特创“姜枣暖胃散”:将老姜、红枣、红糖、茯苓共研为末,每日卯时(5-7点)冲服。
他在《寿世保元》中记载,有老翁连服此方三十年,年至耄耋仍齿固胃健。
此方后传入民间,百姓加入山药、莲子等食材,演变为今日“八珍糕”的前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最忌寒凉侵袭。
防护需从三处着手:
①忌食生冷,尤其停饮冰镇之物
②晨起可食五行粥(小米、红枣、山药、百合、桂圆)
③睡前热敷中脘穴(肚脐上四指处)
脾胃暖则气血足,气血足则正气存。
![]()
- 防郁结伤神
《医学入门》有言:“神悲则忘,神忧则乱。”
霜降时节,草木凋零,人易触景生情,心生悲凉,这正是秋季最需警惕的“郁结伤神”。
宋代文豪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时,逢霜降见万木萧疏,也曾心生悲戚。
但他很快觉察到这种情绪的危害,于是每日晨起面向东方,双手托天,配合“呵”字进行吐纳。
他在《苏沈良方》中记载:“试行旬日,胸中块垒尽消。”
这套方法后经道家完善,融入长声呼啸的“啸法”,成为养生“六字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神如治水,宜疏不宜堵。
苏轼的智慧在于:察觉情绪,主动疏导,方能转悲为喜,获得对抗秋郁的豁达心境。
除了吐纳疏导,霜降时节还可:
①登高望远,开阔胸襟
②居室增添暖色(如橙黄灯罩、红柿摆件)
③佩戴桂花、茉莉香囊,以芳香解郁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调节外在环境与内在气息,来达到身心和谐。
防秋郁,关键就在于主动调理。
心绪通了,秋寒便不再难熬。
![]()
2、五不冻
- 头不冻:诸阳之会,需保暖
《难经》云:“诸阳之会,皆在于头。”
头部作为人体阳气汇聚之所,最忌风寒侵袭。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每逢霜降都会用丝绵为里,苏绣为面,内藏温经通络的药材,以此制成逍遥巾佩戴在头上。
他在《养生随笔》中强调:“寒从首入,病从头来,护头如护命。”
《诸病源候论》也说道:“头为诸阳之会,寒气客之,则阳气伤。”
头部受寒不仅会导致阳气受损,更会引发头痛、眩晕等诸多不适,甚至为冬季重病埋下隐患。
霜降以后,日常防护需从两方面着手:
①晨起以木梳徐徐梳理头皮百余下,通络活血,引阳气上行;
②体弱者及早晚外出务必佩戴帽子,避免寒风直吹头顶要穴。
头部保暖看似细微,却是守护人体阳气的第一道关口。
- 腹不冻:五脏之宫,忌受凉
《黄帝内经》曰:“腹为五脏之宫城。”
腹部作为脏腑所在之地,一旦受寒,首当其冲便是脾胃功能受损。
明代女医谈允贤在《女医杂言》中记载,她特制“温腹养生带”,里面装有艾绒、肉桂、茴香等温经散寒之药,嘱咐女子霜降后贴身佩戴,并指出:“腹暖则宫安,宫安则体健。”
《老老恒言》也曾强调:“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
腹部若受寒凉,容易导致寒邪内侵,不仅引发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肠胃问题,更会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防护要谨记以下三点:
①穿着高腰内裤或加腹围,避免脐腹受风
②常搓热手心捂肚脐
③睡前可用艾叶热水泡脚,温暖下焦
腹部是人体气血枢纽,保护好腹部,就是守护脏腑之本。
![]()
- 足不冻:精气之根,要温暖
《千金要方》有言:“足下暖,则全身安。”
寒从脚起,脚为人体之根,一旦受凉,全身气血运行便会受阻。
据记载,南宋诗人陆游,每逢霜降后必用“桂椒汤”泡足养生。
他在《剑南诗稿》中欣然写道:“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
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出天伦之乐,更体现了他对足部养生的重视。
这位享年八十五岁的诗人,在平均寿命不高的宋代实属难得,而他的长寿秘诀与坚持足浴、注重日常养护可以说是密不可分。
养生之道,其实就藏在这些细微却持之以恒的习惯之中。
平日里应谨记:
①宜穿袜而眠,以舒适棉袜为佳
②每日热水泡脚十五分钟,可加艾叶温经散寒
③避免赤脚行走,尤其避开冰凉地面
霜降时节护住双脚,为来年健康打下根基。
尤其人到中年,更需重视足部养护。
足暖则气血通,气血通则百病不生。
- 四膝不冻:筋之府,宜防护
《内经》言:“膝者,筋之府,不可受寒。”
膝关节作为人体筋脉汇聚之处,皮下脂肪薄弱,最易受风寒侵袭,引发疼痛僵直。
元代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一副“护膝方”:
羌活、独活、牛膝等药材煎汤熏洗,再以热盐袋温敷。
这就是在通过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来养护膝部。
这一方法历经数百年仍在民间流传,足见其效。
膝盖就是身体的“气象站”,对寒湿变化最为敏感。
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受凉,不仅是舒适之需,更是守护筋骨、顾护长远的养生智慧。
具体防护建议:
①忌穿破洞裤、九分裤,避免膝盖受凉
②常拍打膝阳关穴(膝盖外侧凹陷处)
③睡前用热水泡脚,水温需没过三阴交穴
④避免久坐久站,每隔1小时活动膝关节
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
霜降时节护好膝盖,就是对来年健康的积极储备。
- 肩不冻:阳气之关,莫受风
《针灸大成》有载:“肩井穴,乃肩部阳气通行之关要。”
肩部作为人体阳气通行的重要关隘,一旦受寒,便易导致经络阻滞,引发酸痛不适。
清代武学大家苌乃周,曾创立“摇肩功”来抵御寒邪。
他每日晨昏坚持练习,将双臂如车轮般转动各四十九次,并在《苌氏武技书》中记载:“此法行之三年,肩不畏寒。”
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锻炼,使他虽历经寒暑,仍能保持身体康健。
日常防护肩部,可从两方面着手:
①外防寒邪:佩戴围巾护住肩颈,避免风寒直侵
②内通经络:练习“白鹤亮翅”等传统养生动作,舒展肩臂,促进气血流通
霜降时节护好肩部,便是秋冬养生事半功倍之举。
《周易》有云:“天地节而四时成。”
霜降养生,重在“收”字:
防三邪以顺天时,守五不冻以应人体。
此时若能遵循古训,悉心调养,便是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根基。
养生如修行,功夫在平时。
今日霜降,愿君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