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工资比新人低3成,他没闹,他走后次日生产线全陷入瘫痪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晨六点的钟声尚未敲响,宋瑞祥已经站在了熟悉的机床前。

他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冰凉的机身,像在安抚一位相伴多年的老友。

三十多年的朝夕相处,让他对这间厂房的每一声轰鸣都了如指掌。

可今天厂房里的气氛有些异样,连空气都仿佛凝结着不安的颗粒。

车间尽头的新办公室里,年轻的张天翊正对着电脑屏幕快速敲击键盘。

他身后跟着趾高气扬的沈昊强,两人低声交谈时不时发出轻笑。

宋瑞祥拧开工具箱最底层的暗格,取出一块用油纸包了又包的铜质配件。

这配件在他掌心泛着温润的光泽,与流水线上崭新的零件格格不入。

远处传来萧泰急促的皮鞋声,每一声都像踩在老同志们的心尖上。

周菊英抱着一叠表格从会计室出来,看见宋瑞祥时脚步顿了顿。

她张了张嘴,最终只是将表格攥得更紧,低头快步走开。

宋瑞祥将那块铜配件重新包好,细心放回原处,动作慢得像在告别。



01

晨光透过沾满油污的窗户,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宋瑞祥拿起棉纱,沿着机床铭牌上的刻痕一点点擦拭。

“东方红机床厂,1988年7月”,这行字被他抚摸了三十多年。

铭牌的边角已经磨得发亮,像一枚被岁月打磨的铜钱。

他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这个车间时,空气中弥漫着新漆和机油的味道。

当时才二十八岁的他,带着一群小年轻在这安装第一批设备。

老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瑞祥啊,这些机器往后就是你的战友了。”

如今老师傅早已作古,当年的小年轻们也各奔东西。

只有他还守在这里,守着这些和他一样渐渐老去的机器。

车间大门被推开,张天翊穿着笔挺的西装走了进来。

他刻意避开地上的油渍,眉头微皱地看了眼手表。

“宋师傅,不是说好六点十分开早会吗?大家都等着呢。”

宋瑞祥不紧不慢地收好棉纱,将工具一件件放回工具箱。

他的动作依然保持着老师傅特有的节奏,不慌不忙。

“机器也要热身,人更不能着急。”他淡淡地说着,锁上工具箱。

张天翊的嘴角抽动了一下,但还是挤出一丝职业化的微笑。

“现代企业管理讲究效率,以后还请宋师傅配合工作流程。”

宋瑞祥没有接话,只是拎起工具箱朝会议室走去。

他的背影在空旷的车间里显得格外挺拔,却又透着孤独。

经过三号机床时,他伸手在主轴箱上轻轻拍了两下。

这个动作他做了三十年,就像和老朋友打招呼一样自然。

机床发出轻微的嗡鸣,似乎在回应着他的抚摸。

张天翊跟在后面,用手机拍下这个画面,摇了摇头。

他在备忘录里输入:“老员工习惯性不规范操作,需整改。”

会议室的椅子上已经坐满了人,大多是这两年新来的年轻面孔。

沈昊强坐在第一排,正低头刷着手机,嘴角带着不屑的笑。

看见宋瑞祥进来,他故意提高音量:“现在开会都要领导等了?”

周菊英坐在角落,闻言抬起头,担忧地看了眼宋瑞祥。

老师傅却像没听见似的,径直走到最后一排的位置坐下。

这个位置正对着窗户,能看见整条生产线的运转情况。

三十年来,无论开会还是休息,他都固守着这个位置。

张天翊走到会议室前方,打开投影仪,光束打在白墙上。

“今天的早会主要讨论生产效率提升方案。”他环视全场。

沈昊强立即坐直身子,拿出笔记本做认真记录状。

“我们厂目前的人均产值比行业标杆低了二十个百分点。”

张天翊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一堆复杂的图表和数据。

几个年轻员工发出惊叹,交头接耳地讨论着这些数字。

宋瑞祥静静看着窗外,生产线还没有启动,安静得像在沉睡。

他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模拟某个加工流程。

“特别是某些老旧的作业方式,严重拖累了整体效率。”

张天翊说到这里,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宋瑞祥的方向。

周菊英忍不住开口:“张经理,有些老方法其实很实用……”

“周主任,数据不会说谎。”张天翊打断她,切换下一张图表。

沈昊强附和道:“是啊,现在都是智能化时代了。”

宋瑞祥依然望着窗外,但敲击膝盖的手指停了下来。

早会结束前,张天翊宣布成立“生产工艺优化小组”。

组长是沈昊强,组员都是近几年招聘的大学生。

老员工们面面相觑,有人偷偷看向宋瑞祥的方向。

老师傅已经起身离开座位,朝他的机床走去。

晨光正好照在他的工装上,背影挺拔得像一株老松。

02

生产线启动的轰鸣声填满了整个车间。

宋瑞祥站在自己的工位前,熟练地装夹工件。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每个步骤都精准得像是经过精密计算。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操作手册上写的标准流程不太一样。

张天翊带着沈昊强在车间里巡视,不时停下指指点点。

“宋师傅,你这个装夹方法是不是太老了?”张天翊停在宋瑞祥工位前。

沈昊强立即拿出手机拍摄:“标准流程要求用液压夹具的。”

宋瑞祥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工件在他手中稳稳落入卡盘。

“这个工件有零点二的变形量,液压夹具会放大误差。”

他的声音很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

张天翊皱眉看了看工艺卡:“可标准流程就是这样规定的。”

“标准是死的,工件是活的。”宋瑞祥开始调整切削参数。

沈昊强嗤笑一声:“宋师傅,现在都讲标准化操作。”

就在这时,隔壁工位传来刺耳的摩擦声。

一个新员工手忙脚乱地操作着数控面板,急得满头大汗。

“怎么了?”张天翊快步走过去询问。

“程序报警,说是超程了……”年轻员工声音带着哭腔。

宋瑞祥放下手中的活,走过来看了眼报警信息。

他伸手在机床侧面某个位置轻轻一推,报警声立即停止了。

“这台的限位开关有点松动,要往右调两毫米。”

他说着用扳手拧动一个不起眼的螺丝,动作轻巧熟练。

张天翊的脸色不太好看:“这种问题应该走报修流程。”

“等维修班来,这批急件就耽误了。”宋瑞祥回到自己工位。

沈昊强小声对张天翊说:“他就是爱显摆,不把制度放在眼里。”

午休铃声响起,工人们陆续朝食堂走去。

宋瑞祥却走到那台出问题的机床前,仔细检查限位开关。

周菊英端着两个饭盒过来,递给他一个:“先吃饭吧。”

饭盒里是他爱吃的红烧肉,肥瘦相间,冒着热气。

“谢谢。”宋瑞祥接过饭盒,却没有立即动筷。

他拿出随身带着的小本子,记下刚才机床的问题。

周菊英叹了口气:“张经理今天又在会上点名了。”

宋瑞祥合上本子,开始吃饭,咀嚼得很慢。

“那个沈昊强,工资是你的三倍。”周菊英压低声音。

老师傅夹菜的手顿了顿,随即又继续吃饭。

食堂里传来年轻人的笑闹声,显得他们这边格外安静。

下午上班前,宋瑞祥提前十分钟回到车间。

他挨个检查每台设备的润滑情况,这是三十年养成的习惯。

在检查到五号机床时,他发现主轴的声音有些异常。

“这台今天不要安排精加工。”他对过来安排任务的周菊英说。

周菊英在本子上记下,欲言又止地看着他。

最终她还是没说什么,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03

工资发放日,会计室前排起了长队。

周菊英作为车间副主任,需要核对本月考勤和工时。

她翻开工资明细表,手指突然停在某一栏上。

沈昊强,基本工资八千五,岗位津贴两千,绩效奖金三千。

而宋瑞祥的名字下面,基本工资三千二,其他津贴全无。

她的手指微微发抖,反复核对着这两个数字。

身后传来沈昊强响亮的声音:“周主任,轮到我了没?”

周菊英猛地合上表格,深吸一口气:“再等会儿。”

沈昊强凑近些,笑嘻嘻地说:“这个月我加班多,奖金应该不少吧?”

周菊英没有接话,只是快速签好字,把表格递给会计。

她起身时差点碰倒椅子,脸色苍白得吓人。

“周主任不舒服?”会计关心地问。

“没事,可能有点低血糖。”她摆摆手,快步走出会计室。

在走廊拐角,她遇见了正在巡查的萧泰。

老板今天心情很好,哼着小曲,手里拿着新买的紫砂壶。

“小周啊,这个月产值怎么样?”萧泰随口问道。

周菊英握紧拳头,指甲深深陷进掌心。

“还……还行。”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

萧泰满意地点点头:“天翊带来的新管理办法很不错。”

他摩挲着紫砂壶:“老员工要是都像沈昊强这样能干就好了。”

周菊英猛地抬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她想起家里还在读大学的儿子,想起每月的房贷。

最终只是挤出一个僵硬的笑:“是啊,年轻人有冲劲。”

回到车间,她看见宋瑞祥正在教一个新员工磨刀。

老师傅的手把着年轻人的手,在砂轮上慢慢移动。

“角度再平一点,轻一点,感觉刀口吃上劲就行。”

他的声音很温和,像在教自己的孩子学写字。

年轻员工紧张得满头是汗,但眼神里闪着光。

沈昊强路过时嗤笑:“现在谁还手工磨刀?都是现成的刀片。”

宋瑞祥没有理会,继续指导那个年轻人。

周菊英走过去,轻声说:“宋师傅,办公室找你签个字。”

其实是她想找个借口让他休息会儿。

签字时,周菊英忍不住说:“宋师傅,你该去和老板谈谈。”

宋瑞祥认真签好名字,把笔帽盖好。

“谈什么?”他平静地问。

“工资!”周菊英差点喊出来,又急忙压低声音。

老师傅摇摇头,把签好的文件推到她面前。

“干活拿钱,天经地义。”他起身朝车间走去。

周菊英看着他的背影,眼圈突然红了。

她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刚进厂时,是宋瑞祥手把手教她看图纸。

那时老师傅的工资是全厂最高的,人人都羡慕。

可现在……

下班时,周菊英故意等到最后。

她看见宋瑞祥在更衣室换下工装,小心地挂好。

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上,还别着当年的劳模徽章。

04

精密机床的警报声划破了午后的宁静。

沈昊强站在操作面板前,不停地点击着复位键。

“怎么回事?刚才还好好的!”他的额头上冒出细汗。

几个年轻员工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沈工,是不是程序有问题?”

“可能是夹具没装好?”

张天翊闻声赶来:“出什么事了?”

沈昊强强作镇定:“小问题,马上就好。”

但他操作了十分钟,警报声依然刺耳地响着。

这批是高精度航空零件,公差要求极严。

延误交货要承担巨额赔款,所有人都紧张起来。

宋瑞祥从自己的工位走来,默默观察了一会儿。

他伸手按下急停按钮,警报声戛然而止。

“你干什么?”沈昊强恼怒地瞪着他。

宋瑞祥不答话,打开防护门检查工件。

“装夹力过大,工件变形了。”他淡淡地说。

沈昊强冷笑:“我完全按标准流程操作的!”

“这个材料弹性模量特殊,要减百分之二十的夹紧力。”

宋瑞祥说着,已经开始重新装夹工件。

他的动作很快,却丝毫不显慌乱。

张天翊皱眉看着手表:“还要多久?”

“十分钟。”宋瑞祥头也不抬地回答。

他调整参数时,手指在面板上轻盈地跳动。

像一位老琴师在调试心爱的乐器。

沈昊强站在旁边,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种老办法,早晚要被自动化淘汰。”他小声嘀咕。

宋瑞祥完工后,启动机床,运转声音平稳流畅。

检测数据显示,加工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张天翊松了口气,拍拍沈昊强的肩膀。

“下次注意点,这批货很重要。”

他甚至没有看宋瑞祥一眼,就转身离开了。

沈昊强得意地瞥了眼老师傅,跟着经理走了。

周菊英站在不远处,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她走过来,递给宋瑞祥一杯温水。

“谢谢。”老师傅接过水杯,手很稳。

车间的灯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泛着银光。

下班后,宋瑞祥照例最后一个离开。

他在那台精密机床前停留了很久。

手指轻轻抚过操作面板,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臉。

然后他打开工具箱,开始进行日常保养。

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三十年,雷打不动。



05

萧泰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墙上挂着企业获得的各类奖项。

宋瑞祥坐在真皮沙发上,腰板挺得笔直。

这是他三十年来第一次被正式请进这间办公室。

“老宋啊,你在厂里多少年了?”萧泰沏着茶,语气亲切。

“三十一年零三个月。”宋瑞祥回答得很准确。

萧泰递过来一杯茶:“时间真快啊。”

茶香袅袅中,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窗外传来生产线的轰鸣声,像是遥远的海浪。

“厂里最近在推行年轻化管理,你知道吗?”

宋瑞祥点点头,双手捧着茶杯,没有喝。

萧泰搓着手:“你这个年纪,也该享享清福了。”

老师傅抬起眼,目光平静如水。

“老板有话直说吧。”

萧泰轻咳一声:“公司决定实行提前退休政策。”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推到宋瑞祥面前。

“这是补偿方案,比国家标准高百分之二十。”

宋瑞祥没有看那份文件,只是望着窗外。

他的机床就在楼下某个位置,现在应该正在运转。

“这是张经理的建议?”他忽然问。

萧泰有些尴尬:“天翊也是为厂里发展考虑。”

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下面的厂房。

“老宋,时代不同了,现在讲究的是智能化。”

宋瑞祥缓缓起身,走到老板身边。

从这个角度,能看见整条生产线的全貌。

“那条线是我带着人安装的。”他轻声说。

萧泰拍拍他的肩:“所以厂里会记得你的贡献。”

老师傅沉默了很久,久到萧泰开始不安。

“好。”宋瑞祥终于开口,只有一个字。

他拿起笔,在离职协议上签下名字。

笔迹工整有力,像他做活的风格一样稳重。

萧泰松了口气,笑容重新回到脸上。

“下周有个欢送会,你一定要来参加。”

宋瑞祥摇摇头:“不用麻烦了。”

他朝门口走去,步伐依然稳健。

在握住门把手时,他停顿了一下。

“第三条线的传送带,该换了。”

说完这句,他轻轻带上了门。

萧泰愣在原地,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他走到窗边,看着宋瑞祥走出办公楼。

老师傅在广场上站了一会儿,仰头望着厂房。

夕阳给他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边。

06

深夜十一点,车间里只剩下设备运转的低鸣。

宋瑞祥刷了卡,轻轻推开安全门。

值班的保安看见是他,点头打了个招呼。

“宋师傅又来自检啊?”

老师傅点点头,拎着工具箱朝里走去。

月光透过天窗灑下来,给机器披上银纱。

他在每条生产线前停留,像将军巡视他的士兵。

在第三条生产线尽头,他停下了脚步。

这台大型联动机床是他的老伙计。

三十年来,每个零件他都了如指掌。

他打开侧面的检修门,钻了进去。

狭小的空间里,机油味扑鼻而来。

他的手电光照在传动轴上,缓慢移动。

最后停在一个不起眼的连接件上。

这个零件早就停产了,是他自己做的替代品。

全世界只有他知道它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从工具箱底层取出那个油纸包。

打开后,里面是一个精致的铜制配重块。

做工精细得像是艺术品,闪着暗哑的光。

他熟练地拆下旧件,换上新做的这个。

新旧看起来一模一样,只有重量差了零点几克。

这个差别小到任何仪器都检测不出来。

但足以在运转中产生微妙的振动变化。

换好后,他轻轻转动传动轴,侧耳倾听。

像老中医号脉一样专注而虔诚。

然后他满意地点点头,开始收拾工具。

钻出检修门时,他的工装沾满了油污。

但他不在意,只是拍拍灰尘,继续巡视。

在车间的记事板前,他停下脚步。

上面贴着最新的生产计划和效率排名。

他的照片已经被取下,只剩下一个浅色的印子。

他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空白处画了个图。

是传动系统的简易示意图,标着几个数字。

画完后,他用手指轻轻擦去,不留痕迹。

离开车间前,他回头望了最后一眼。

月光下的机器像沉睡的巨兽,安静而强大。

保安室的灯光温暖,传来电视节目的声音。

老师傅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中,步履从容。

这个夜晚,和过去三十年的无数夜晚一样平静。



07

离职这天,宋瑞祥来得比往常更早。

天空飘着细雨,厂房笼罩在薄雾中。

他像往常一样换上工装,开始每天的工作。

仿佛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

周菊英红着眼睛过来:“宋师傅,其实你可以……”

老师傅摆摆手,继续整理着他的工具箱。

他把每件工具擦得锃亮,整齐地放回原处。

这个陪伴他三十多年的工具箱,今天也要交接了。

张天翊和沈昊强远远站着,不时低声交谈。

其他工人都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活,气氛压抑。

只有机器还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发出规律的声响。

中午,宋瑞祥走向周菊英的办公室。

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这个给你。”他把信封放在桌上。

周菊英打开一看,里面是手写的笔记和图纸。

字迹工整,图纸精准,像印刷出来的一样。

“这是……”她翻看着,眼圈又红了。

笔记里记录着每台设备的特性和维护要点。

还有一些独创的加工方法和疑难问题解决方案。

宋瑞祥指了指信封:“撑不住时再看。”

他的语气很平淡,像在交代一件寻常小事。

下午三点,是他正式离职的时间。

萧泰派人送来一个红包,说是额外的奖金。

宋瑞祥掂了掂,随手放在工具架上。

“给年轻人买工具书吧。”他说。

雨停了,夕阳从云层中探出头来。

老师傅摘下胸牌,放在车间主任桌上。

胸牌上的照片还是十年前的,那时头发还没白。

他最后看了眼生产线,转身朝大门走去。

没有告别仪式,没有欢送会。

经过那台大型联动机床时,他轻轻拍了拍机身。

像老朋友告别时,拍拍对方的肩膀。

然后他走出车间,消失在夕阳的余晖里。

周菊英追到门口,只看见一个远去的背影。

她握紧手里的信封,泪水终于滑落。

沈昊强在身后说:“终于送走老古董了。”

他的笑声在空旷的车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08

第二天清晨,生产线如期启动。

巨大的轰鸣声像往常一样唤醒整个工业园区。

张天翊穿着新西装,意气风发地巡视车间。

沈昊强跟在他身后,抱着平板电脑记录数据。

“效率又提升了零点三个百分点。”沈昊强报告。

张天翊满意地点头:“老员工一走,产能就上来了。”

但话音刚落,异样的声音从第三条线传来。

先是轻微的摩擦声,接着是金属疲劳的呻吟。

突然,整条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停机。

警报声响彻车间,红光在各个操作台闪烁。

工人们慌乱地检查设备,却找不到问题所在。

“怎么回事?”张天翊冲过去,脸色铁青。

沈昊强操作着控制面板,冷汗直冒。

“系统显示一切正常,但就是启动不了。”

维修班全员到场,检查了整整一上午。

电路、程序、传动系统,全都显示正常。

可生产线就像被施了魔法,瘫痪在原地。

萧泰闻讯赶来,看着停转的机器大发雷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