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增长速度已增至三倍,浓度水平达到至少80万年来的最高值,浓度上升使地球走向更长期的升温轨迹,并正朝着升温3摄氏度的方向发展。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覆盖整个“十四五”时期。在过去五年里,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NDC目标。
我国也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发起建立“基础四国”、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为《巴黎协定》落实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全球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和投资国,推动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中国不仅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还提供先进而又价格实惠的技术设备,加速全球清洁能源投资。
近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新一轮国家NDC目标,全面展现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力度,以及对人类命运负责任的大国立场,也标志着我国从碳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目标包括: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这些目标肩负着应对气候变化的伟大使命。
与此同时,我国更加重视并加速建立气候适应型社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气候变化已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将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预计将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广度深度也会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频繁遭遇异常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显著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气象专家表示,最近10多年我国东部地区汛期多雨带较之本世纪头10年和上世纪90年代明显地北移。水利部的数据显示,今年7至8月,中国总体确实呈现“北涝南旱”的降水格局。
进入9月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和黄淮等出现连阴多雨天气,给秋粮收获带来困难,也对推进秋种带来风险。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需要提前形成预案,以应对可能的“北涝南旱”趋势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国家气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的受灾面积高达1000多万公顷,气候变化可能扩大受灾面积。
因此,“十五五”期间,我国应大力推进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提升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尤其是北方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相对薄弱,需加快适应型改造。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能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与洪水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农业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等。
SFC
出品丨21财经客户端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丨黎雨桐
21君荐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