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青年时,是如何当上国民党宣传部长的?只因为太优秀

0
分享至

“1925年11月的晚上,这位湖南人真行吗?”汪精卫放下茶杯,对面坐着的易培基点点头:“放心,让他来顶,大局不会掉链子。”短短一句对话,为毛泽东掌管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拉开了帷幕。



彼时的广州,革命政府刚刚挂牌,孙中山逝世留下的位置空缺明显,谁来主持舆论阵地成了燃眉之急。汪精卫自己身兼数职,精力被切得七零八碎,宣传口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易培基递出的名字,正是27岁就声名在外的毛泽东。汪精卫虽与毛泽东接触不多,却早就注意到那篇《三民主义的真精神》,行文简洁,观点犀利,更难得的是,文章在党内外都掀起了波澜。汪精卫需要的,不仅是笔杆子,更是懂政治节奏的人,眼下看来,毛泽东恰好符合。

把时间拨回1917年,一场新文化运动让整个长沙青年沸腾。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破天荒刊出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这位来自湘潭乡间的师范生凭借一篇看似冷门的体育论文,第一次进入北方文化圈的视线。陈独秀对他评价极高——文章不啰嗦,落点够深。短短几年,毛泽东又以《湘江评论》《民众大联合》一系列小册子,把湖湘学界搅得热闹非凡。有人调侃:“长沙的读书人只怕要跟着他辩论到深夜。”表面是热闹,背后却透出一个重要特质——他善于把复杂的理论拆成通俗的语言,这一点在宣传战里价值巨大。



1920年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陈独秀给毛泽东写信,希望长沙也建一个。毛泽东虽赞同社会主义,却坚持“大联合”路线,觉得硬性搬移苏俄模式并不现实。陈独秀索性请他南下广州。广州当时正筹建大本营,新旧势力犬牙交错,需要一个能写会谈又灵活的人。毛泽东在这里第一次系统接触国民党新军,观察到孙中山正着手“以党治国”的整体框架。在广州市区,他旁听过数十场内部会议,日后对各派动态如数家珍,宣传口必需的“情报敏感度”,正是在这一阶段迅速积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会上围绕“是否在国民党内部设立基层组织”争得面红耳赤。张国焘主张保持距离,毛泽东则倾向“入党、入政、入军”,他指出:革命在中国若想跳过国民党,眼下找不到第二支覆盖南北的政治网络。这番话让不少代表拍案称是。结果,他以湘区代表身份当选中央局成员,并被分配继续研究国共协作的可行方案。这一次,他与谭延闿同船回湘,共同起草农工问题建议案。两人此后关系密切,为后来的“长沙派”在国民党内斡旋奠定了人脉基础。



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1月召开。谭延闿私下说服孙中山,让毛泽东进入章程审查组。会上,有右派提出比例选举制,毛泽东直言“此制予少数派以机会,革命恐被掐断在摇篮”,言辞狠辣,孙中山当场挥手示意“记录”,随后议案作罢。对孙中山而言,他需要左翼声音平衡临时改组后的国民党;对毛泽东而言,关键是用尽量少的手续守住革命路线。这番短兵相接让孙中山记住了这个身材瘦削、语速极快的湖南人,并将其列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一大闭幕后,毛泽东被派往上海执行部。上海是金融与报业集中地,也是国民党右派的大本营。三个月内,他接连遭到排挤。右派故意让他负责无经费的小栏目,再利用报纸头版大幅批评湖南工人运动。毛泽东看似被孤立,私下却将大量材料寄回陈独秀处,分析右派的资金流向。年底,孙中山赴京治病,上海保护伞消失,毛泽东只得退回长沙,公开理由是“养病”,实则躲避监视。

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国民党迅速形成以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为核心的新右派,同期汪精卫被推上主席位置,革命政府在广州挂牌,左翼话语空间骤缩。毛泽东此时撰写《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系列文章,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维度解释“革命三民主义”的底色,强调“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与“救济农工”不可分割。文章一出,广州《政治周报》《民国日报》竞相转载,左翼欢呼,汪精卫也倍感欣慰——这正是他亟需的理论炮火。



易培基趁热打铁,向汪精卫推荐毛泽东担任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汪精卫虽心存顾虑:一个公开的共产党员,会不会在机关里“另起炉灶”?但形势所迫,宣传口不能再拖。经常委会通过,任命文件在1925年12月生效。毛泽东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是调整编辑部班子,将擅长速写、漫画的邓小平调进报社,又安排何叔衡、林伯渠分头监制各类小册子。短短两周,《政治周报》版面焕然一新,图文并茂,文章行文简短有力,被广州青年学生称作“最好读的政论报”。

就在此时,林森等人组织“西山会议派”,在北京炮制“中央执监委员会议”,叫嚣取消中共党员国民党党籍。蒋介石、胡汉民表面淡然,暗地放风观望。局势紧张到极点。毛泽东抓住时机,用连发七篇社论回击,每篇只讲一点——若取消共同纲领,北伐即刻沦为内战。行文朴直,但点到即止,不给对手过多攻击口实。社论配合广州街头的壁报、漫画,形成舆论围剿,“西山会议派”最终在半年内瓦解。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后来回忆:“当时若无报纸舆论先声夺人,局面会非常被动。”



从1926年春算起,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已经被毛泽东改造成“左翼智库”。核心写手多是共产党员或同情左派的知识分子,发行网络遍及粤、桂、湘三省。毛泽东亲自审订的文章常以“本报评论员”落款,语气锋利,却极少空洞口号。那一年,广州街头流行一句俚语:“想看热闹,读《政治周报》;想懂政策,也得读《政治周报》。”右派本想通过媒体孤立共产党,结果舆论阵地反被共产党占得更深,这就是能力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代理部长”这顶帽子一直戴到1926年夏。北伐军出师在即,毛泽东主动提出请辞,理由格外直接:“部务已上轨道,当机立断,各归本队。”他调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继续深耕农运。汪精卫事后感叹:此人不恋权位,难得。其实,毛泽东深知宣传战只是大棋的一个角,农民运动才是决定胜负的根基。



综合来看,毛泽东能够在26岁到33岁之间迅速跻身国民党宣传高位,关键有三:其一,文笔简洁、逻辑清晰,擅长把晦涩理论翻译成大众言语;其二,对政党生态洞察入微,能在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中找准着力点;其三,更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将宣传工具与群众路线结合,舆论并非自说自话,而是直接服务于革命目标。这三点放在任何年代都是稀缺资源,因此,“优秀”二字并非溢美,而是那段历史的客观写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书房 incentive-icons
南书房
我负责写,你负责看
11362文章数 166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