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4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同比少增8512亿元。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数据的亮眼表现,得益于货币政策的精准有力和其与产业政策的良好协同,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成为信贷支持的重点。与此同时,M1、M2“剪刀差”收窄为-1.2%,为近年来最低,释放出积极信号,意味着“活钱”增多,以及投资和消费意愿的回升。
“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蔡彤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截至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这表明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总量保持稳定充裕,有效地满足了市场融资需求。信贷结构也持续优化,信贷投放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好钢用在了刀刃上”,重点领域贷款快速增长,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成为信贷支持的重点。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显示出金融对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持续发力。企业贷款保持良好增势,金融机构积极满足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融学教授刘晓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维持较高增速表明当前货币政策仍维持适度宽松态势,显示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刘晓蕾进一步分析,从社融结构上看,直接融资占比显著增加,有利于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融资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占新增社融比重达38.1%,成为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有利于隐性债务置换,为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从贷款结构来看,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占企业贷款比重超60%。信贷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说明银行更关注于企业长期发展,能够为长生命周期、高技术含量的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9月社融增量35296亿元,同比少增2339亿元,连续2个月同比少增,同比少增的幅度有所收敛。在细分项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增16081亿元,同比少增3661亿元。9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68%,剔除掉地方政府专项债后的社融增速5.94%。新旧口径差值为2.74个百分点,出现回落,反映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节奏放慢。
企业的融资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
2025年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刘晓蕾认为,贷款利率持续保持历史低位,体现金融系统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较低的利率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改善资金可得性,促进投资与消费意愿,推动经济活跃度提升。
蔡彤娟表示,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信贷供给充裕的同时,企业的融资成本也维持在较低水平。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了约40个基点。政策推动下的“贷款明白纸”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透明化和实质性下降,让企业切实享受到了金融减费让利的政策红利。
此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力。蔡彤娟表示,金融数据的亮眼表现,得益于货币政策的精准有力以及其与产业政策的良好协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覆盖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重点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引导。财政贴息政策,如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和消费贷的贴息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共同降低了特定领域的融资成本,刺激了信贷需求。
“活钱”增多,投资和消费意愿回升
2025年9月末,M1同比增长7.2%,M2同比增长8.4%。刘晓蕾表示,M1、M2“剪刀差”收窄为-1.2%,为近年来最低,释放出积极信号,意味着“活钱”增多,以及投资和消费意愿的回升。
杨畅表示,9月供需缺口继续收窄,M2同比增长8.4%,社融与M2的增速差为0.28个百分点,表明了总体资金供需缺口继续收窄;M2与PPI同比增速的差值为10.7%,连续2个月收窄,整体仍处于10%以上高位。但要警惕政策变动风险、经济波动超预期风险。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显示,M1增速连续5个月改善。9月M0增速小幅回落至11.5%,虽然小幅回落但依然保持在历史高位。M1增速的加速上行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受低基数的影响。2024年同期M1新增5726亿元,2021年至2023年三年的历史均值为9377亿元。此外,主要来自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活化程度的提高,股市赚钱效应带动居民存款活化程度提升,还需持续观测后续数据。
总体而言,刘晓蕾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金融体系呈现了支撑力强、结构优化、成本降低的总体态势。资金面宽裕、融资渠道更丰富、信贷向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倾斜、利率处于低位,为经济回稳提供了较好的金融环境。展望未来,需求端修复、提升投向效率与风险防控将是下一阶段的关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