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盛大的符号游戏,与其说是情感的链接,不如说是这个时代沟通困境的一则精妙寓言:我们共享着前所未有的符号资源,却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
“哈基米喔南北绿豆,阿西嗨呀库乃路”
“哈基米南北绿豆,阿西噶阿西”
这两句看上去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文字,其实是互联网二创歌曲《蓝莲哈》和《跳楼基》的歌词谐音。
![]()
(《蓝莲哈》完整版歌词)
近期,以“哈基米”为主要元素的二创音乐风靡短视频平台,它们有着十分统一的特征:乐句由“哈基米”“曼波”等简短、重复的音节构成,电子调音使其呈现出魔性、机械的听觉效果,音效们被拼贴使用,宛如一锅杂烩。
这类作品在过去可能难以被归入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却意外地在网络上掀起热潮:在抖音平台,“哈基米音乐”已经占据猫咪视频bgm的半壁江山,并迅速蔓延到其他各类短视频的音频中;网友的创作热情水涨船高,短短数月让“哈基米”曲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歌曲已然可以填充“从夯到拉”排行榜。
从被翻唱到被用作手机铃声,显然,这类音乐目前已经拥有不小的受众。
![]()
![]()
(“哈基米音乐”在抖音掀起热潮)
说到底,“哈基米”究竟是个啥?“哈基米音乐”为何能有如此规模的受众?
01
破圈真相:误读之下,脱缰的意义
“哈基米”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时,认知滤镜会告诉我们,哈基米就是小猫咪。事实上,“哈基米”是日语中“蜂蜜”、“蜂蜜饮料”的音译。在这个词进入大众视野之前,亚文化圈赋予了它第一重生命。
![]()
(网友对“哈基米”原义的调侃)
2021年,日本动漫《赛马娘》第二季第12集播出,角色东海帝王走在路上随意哼唱了一段小曲,这段音频因魔性可爱迅速在《赛马娘》二创圈内走红。
2022年,B站UP主京桥刹那将这段音频与日漫曲目《两个笨蛋》进行混音,音节简单、旋律洗脑,第一首病毒式传播的“哈基米音乐”就此问世。
![]()
![]()
(“哈基米”的出处)
破圈是小众文化的幸还是不幸?哈基米音乐被大众熟识之后,“哈基米”的意义也就此脱缰。以混音版《两个笨蛋》为代表的歌曲被频繁用于萌宠短视频,由于语言的国别差异,并没有多少人去了解歌词的真正含义,但短视频里可爱的小猫、背景音乐中尖锐重复着的“哈基米哈基米”,都不断地在我们潜意识当中建立一种认知:哈基米就是小猫咪。
![]()
(反讽将“哈基米”解读为小猫咪的网友)
欧洲学者米歇尔·德赛都曾将读者积极的阅读比喻为“盗猎”:他认为,读者闯进作者的领地,把“财富”统统搬回自己家。这意味着,读者与作者总是在争夺对文字的解释权。
“哈基米”的流行正是如此。当它被大众解构并传播,其意义的决定权就完全交给了声势更浩大的一方。彼时,《赛马娘》的观众朋友们对原义“蜂蜜”的解释,也只能淹没在声浪之中,就算偶然被听见,那又如何?这样的“意义”有什么意义?
![]()
(那些“痛失原义”的词语)
破圈、挪用和再生产,让“哈基米”的意义在争夺中不断失焦。人们欣赏或演唱这些音乐时,他们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在唱一只小猫?还是在唱“蜂蜜水蜂蜜水”?好像又都不是。
既然哈基米符号存在许多争议,那这些争议反而不重要了,一切服从于那似猫非猫、似人非人的音频响起时,大脑皮层里最直接的“爽感”。
![]()
(按原义翻译过来的“哈基米”歌曲)
这恰恰应证了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所提出的“内爆之链”:当符号与信息激增,意义的过度生产反而会引爆自身,最终坠入无意义的虚空。
早年流行于B站的鬼畜视频,就是这样一场“内爆”的完美注脚——无论是“槽点过多”的金坷垃肥料广告,还是《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肃穆的诸葛丞相,最终都在网友的拆解和二创中,坍缩成为鬼畜视频的“标准结局”——“美国·圣地亚哥”和“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
( 金坷垃广告与《三国演义》剧中的诸葛亮 )
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社会,“哈基米音乐”似乎也在用它的无意义消解着音乐的刻板规则,解放着人们的意义焦虑:生活已经够累了,我们难道不能像小猫一样想唱就唱吗?
这场看似无厘头的狂欢,似乎是人们的一场集体精神缴械,一场“摆烂”式的共振。
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02
共振假面:难以察觉的“双重叙事”
轻松与欢乐的海平面下,藏着圈层壁垒的暗礁。事实上,关于“哈基米”的符号争夺战远没有停止,它只是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出现,并进一步污染着这个巨大的符号集合体。人们于“哈基米音乐”中获得的共振,也许只是一种幻觉。
![]()
(抖音搜索“哈基米”后封面统一的猫咪形象)
抖音搜索“哈基米”或“哈基米音乐”后,视频封面呈现出惊人的统一:一只圆头橘猫的形象与“哈基米”一词紧紧关联。不知情的网友也许会认为这只是一只长相可爱、有点特别的猫,但其实这是独属于某特定圈层的暗语。
“耄耋”,这是部分“厌猫党”或戏谑文化爱好者为这只猫起的代号,用以谐音“猫爹”:这只误闯民宅的流浪猫,在面对屋主挑逗和驱赶时,产生了一系列应激反应,包括但不限于飞机耳、对人哈气、伸爪攻击。
![]()
(圆头橘猫误闯民宅原视频截图)
这只猫身上展现出的野性与攻击性,被厌猫和反流浪猫群体迅速捕捉,“耄耋”表情包就这样开始在互联网传播,“哈气”、“哈基米”、“键帽”等词也被这个圈子赋予新的含义,成为了一种“黑话”。
![]()
(网友制作的部分“耄耋”表情包)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强调“委婉表达”的意义:谁在语言交换中懂得语言交换市场的规则,将自己说出的“论谈”尽可能适当地委婉表达,谁就在语言交换市场中获胜,其言论便会成功地传播开来,因而这种言论胜利的机会也会增多和增强。
很显然,亚文化圈正有意无意地践行着这种表达。上述由“耄耋”引申出的黑话与表情包,成为了“圈内人”的识别规则。然而,正因这些符号原义的“中性”、“无害”,让这些具有圈层壁垒的创作成品被大众视为原符号那样无伤大雅的、甚至同样可爱的变体。
![]()
(带有“耄耋”符号的哈基米音乐视频及评论区)
因此,“耄耋”等具有戏谑讽刺意味的表情包,反而被人们接受、传播,这其中也包含尚不知情的爱猫人士。他们与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群体互动,将不友好的音符当作同频,自己也在过程中成为被娱乐的一环。
于是,如今的“哈基米音乐”词条下,呈现出一种荒诞的短视频生态,对猫这种生物持对立情绪的两群人,共同建造了一座“哈基米巴别塔”:所有人都围绕着同一个符号辛勤劳作,表面上沟通无碍,热火朝天,但没有人意识到,这座高塔的建材早已被偷梁换柱——爱猫者用的是“情感”的砖石,而“厌猫党”砌的是“戏谑”的瓦砾。二者之间存在一条奇特的、单向透明的传播链条,站在门槛之内的人,可以享受“洞悉一切”的优越感。
![]()
(宠物博主拍自己的猫模仿“耄耋”表情包)
在“哈基米”的音乐狂欢中,人们或许从未真正共振。他们听着同一段旋律,却谱写着各自的歌词。这场盛大的符号游戏,与其说是情感的链接,不如说是这个时代沟通困境的一则精妙寓言:我们共享着前所未有的符号资源,却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
所以,有谁还记得一切的伊始,“哈基米”只是“蜂蜜水”的意思呢?
03
狂欢之后:让理解先于共存发生
到这里,“哈基米”作为一个互联网迷因,一个被各群体争抢定义的符号,它像是有一种黑色生命力,在文化生产与盗猎中不断延展自己的意义。
但对不同圈层、不同立场的人们来说,一旦共振的假象被揭穿,先前建立的信任与沟通便可能产生裂隙,甚至逐渐消耗殆尽。如此一来,即便“哈基米”和“哈基米音乐”被赋予再多意义,最终回荡在公众对话中的,或许也只是一阵空响。
![]()
![]()
(不同群体对“哈基米音乐”的负面情绪)
这场充满对立与猜疑情绪的“狂欢”,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从“蜂蜜”到“小猫”到“坏猫”,每一次意指的转向,都是新的群体将自己的叙事粗暴地投射于符号之上:有人默认他人所见即我所见,也有人希望让我所见成为他人所见。要打破这种僵局,让我们先试图理解。
![]()
(对“哈基米”的粗暴定义)
把时针拨回“哈基米”刚刚破圈的时刻,如果网友们能对《赛马娘》观众的焦急“正名”抱以倾听的姿态,也许二次元群体的无力感将被消解——这种无力感并非来源于小众爱好被大众淹没的失落,而是源于其承载的完整叙事被斩断的挫败。
如果“耄耋”“鼠鼠”等小圈暗语诞生之初,就被网友们主动理解并识别为一种特定群体的、带有戏谑与反抗意味的“黑话”,而非一种可爱的昵称,那么人们将拥有躲避或与其对抗的选择权,而不是成为戏谑的一环。
抛开惰性的符号消费,先理解,再选择共存与否。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生态,其标志不是符号意义的绝对统一,而是意义的多样性能够被看见、被听见,并在对话中保持一种动态的的平衡。这种“有杂音的共振”,其价值不在于达成一致的结论,而在于创造一个让差异得以安全呈现、“人”本身得到足够尊重的空间。
在理解的前置下,也许,《赛马娘》观众可以继续自己的创作而不会再被误读,单纯喜欢魔性音乐的网友可以毫无包袱地欣赏一首哈基米之歌,把它当作真正的音乐而不是意义集合体;宠物博主、日常博主可以把它当作可爱的bgm使用,而“乐子人”褪去伪装,在同好圈也可以实现“圈地自萌”。“哈基米音乐”的意义爆炸有可能不会走向虚无,人们可以在其中各取所需,既不会灼伤自己,又不会冒犯他人。
“哈基米”之后,总有新梗会被推上潮流的风口。下一次,当人们下意识加入一场热梗狂欢时,那关于“它从哪里来”的片刻迟疑,或许就是打破循环的开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
[2]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