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出自华师音乐学院教授雷雨声之手
这位用音符传递力量的作曲家
亦为华师谱写了校歌
两首旋律跨越时空
共同镌刻着华师人的精神底色
让奋进之声代代相传
团歌的诞生
![]()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团歌征集启事
1987年5月,一则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征集启事,点燃了无数创作人的热情——共青团正在寻找那首属于全国青年的歌。胡宏伟(现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副团长)看到启事后心潮澎湃,连夜伏案创作。经过反复推敲,他将最满意的一稿《光荣啊,中国共青团》郑重寄出。
1987年10月,这首歌词从全国5300多首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位列十佳之首。也正是这份刊登在报纸上的词作,打动了远在东北的作曲家雷雨声。“胡宏伟写下的歌词让我看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真是好词啊!大气磅礴,看了让人心潮澎湃。”他当即决定为这首词谱曲。
![]()
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
词作者胡宏伟与曲作者雷雨声(图右)的合影
怀着满腔的创作热情,雷雨声与胡宏伟结伴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倾听青年们最真实的心声。雷雨声回忆说:“亲历这一场场的讨论,让我对歌词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青年身上那种激昂向上的状态,我有了方向。”
但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雷雨声想用轻柔的旋律描绘“五月的花海”,可笔尖刚落,便顿觉单薄——过于轻盈的曲调难以承载家国情怀的厚重,青年的理想也会失却坚实的土壤,无处扎根。于是他撕掉稿纸,重新开始。这一次,他选择了进行曲式——既要充满蓬勃的朝气、符合热血青年的气质,同时也不能写得太“重”,否则就没法展现出青年的活力。
歌曲完成后,雷雨声让学生用三种音色试唱。音乐层次丰满,起伏动人,获得不少艺术家的赞许。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改革开放初期,国外音乐风靡一时,这首“正统”的歌曲能否被青年接受?雷雨声心里一直悬着一块石头。“我虽然很自信,但仍然隐隐有一些担心。”雷雨声将定稿上交后,陆续收到关于这首歌的新消息:从入围到十佳到最后的2首曲目PK,尽管不断接近目标,但他还是很担心,“不是担心这首歌能否当选、能否为我个人带来什么,而是担心我们所选择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否得到广大青年的真正认可。”
![]()
中国共青团团歌手稿(雷雨声谱)
1988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定为代团歌。雷雨声时任华南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教授,消息传到华师时,校园里沸腾了——海报贴满宣传栏,歌声回荡在林荫道。看到学生们自发传唱,雷雨声终于放下心来:“青年们是真心喜欢这首歌。”
2003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将这首歌定为团歌,结束了共青团81年没有正式团歌的历史。跨越十六载光阴,这首诞生于改革开放春天的歌曲,终于成为了亿万青年共同的精神记忆。每当“五月的花海”旋律响起,那段关于理想、青春与担当的故事,就在歌声中代代相传。
他不仅深深热爱着共青团
更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
凭借艺术与教育的双重坚守
书写着属于音乐人的责任与担当
走近雷雨声:用音乐书写教育情怀
![]()
1956年,雷雨声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班毕业,自此踏入音乐领域。他深耕艺术创作,用音乐与教育诠释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他创作的古筝、高胡三重奏《春天来了》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开拓者进行曲》《三月三》分获文化部音乐作品二、三等奖。除器乐作品外,他创作的歌曲同样具备广泛影响力。《迎宾曲》凭借动人旋律广为流传,共青团团歌更成为时代经典。
![]()
作为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雷雨声也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开创者。1988年,他来到华南师范大学,担任艺术系(1990年,音乐系独立建制)主任、教授,直至1994年。初到华师之际,正值学校艺术系创建初期。当时,广东省中学音乐师资匮乏,多数音乐教师未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面对这一现实,雷雨声认为,改变须从根源入手——必须“从中小学抓起,从基础抓起”,切实加强国民音乐教育。为此,他事必躬亲,在任期间全力推动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助力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音乐教育人才,为华师音乐教育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8年退休后,雷雨声依然心系青少年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他主编的沿海地区版中小学音乐教材,荣获国家级与省级奖项。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持续为华师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宝贵借鉴,彰显出他对音乐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执着与担当。
前段时间,2025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学校音乐学院音乐学科位列全国前12%,跻身“中国一流学科”行列。这份荣誉,正是对雷雨声教授等一代代华师音乐人深耕不辍的最好回响。
深耕乐海数十载 初心未改
又俯身扎根校园 细听师生百态
以音为桥 以情为弦
终成那位最懂校园的
温暖知音
校歌诞生记:学校故事唱进旋律
![]()
华南师范大学校歌
1987年,学校拟制定华南师范大学校歌、校徽和校风准则。时任校党委书记黄家驹和党委副书记梁国熙先起草歌词初稿,后来中文系修辞学专家谢盛圻加入创作,对歌词进行韵律、修辞上的润色。稿子经校委会讨论通过后,邀请当时艺术系主任雷雨声谱曲。1991年10月23日经学校发文印发,要求全校各单位组织学唱。通知指出:“为迎接我校四十周年校庆,由黄家驹教授写词,雷雨声教授作曲的《华南师范大学校歌》,经校领导办公室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我校校歌。”这首《华南师范大学校歌》也一直沿用至今。
对雷雨声而言,为华师谱写校歌不仅是一次才华的施展,更是一次与教育初心的重逢。“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歌剧编写,对教育事业较少关注。来华师任教后,我深切体会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接到谱写校歌任务时,我觉得很开心,因为可以为孩子们写歌。我希望以豪迈、健美的旋律感染、激励年轻学子。”
![]()
华南师范大学80年代校门
这份创作理念,与黄家驹不谋而合。在构思校歌歌词时,黄家驹有三个想法:第一,要突出华师的教育成果和培养目标;第二,要跟校训配合,反映校训的精神,突出华师的办学方向;第三,希望校歌要严谨,也要生动活泼、容易上口。因此,雷雨声在作曲上精心构筑。“校歌就应该体现和向所有人传颂我们学校的阳刚之气、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所以我在为校歌谱曲的时候,有意识地融入了共青团团歌的精神。”雷雨声进一步诠释道:“校歌曲子中间用了几个大跳跃,配合上歌词,表现出珠江滚滚、奔流不息的气势,同时展现的是华师人胸怀的宽阔。校歌也是有其抒情的一面,但那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一种健美。”
![]()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气势磅礴,共同勾勒出华师人自信大气的精神风貌。旋律中既饱含师生们为教育事业勇往直前、奉献青春的热忱,也蕴藏着华师人对母校深沉绵长的热爱。“为学生们写歌”这件事,让雷雨声内心充满满足与喜悦。正是在这份真挚情感的驱动下,华师校歌的旋律在五线谱上缓缓流淌。当被问及创作校歌与其他歌曲的不同时,他坦言:“我爱我的国家,就写出一些爱国作品,比如《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便是因对共青团的热爱而作;同样,创作校歌,也源于我对华师的爱。”
新校歌“诞生”后,迅速引发学生们的热烈反响。校艺术系合唱队携手珠江电影制片厂管弦乐队反复演唱,并录制磁带,送给各院系师生学唱。“那时学生反响很热烈,他们全部在每天晚饭时广播校歌。学校还举办歌咏比赛,校歌是必唱曲目。”黄家驹说道。当年,国内举办“全国校歌评选活动”,华师校歌还荣获二等奖。校歌节奏感强劲、富藏豪迈气息的旋律,精准传递出华南师范大学的气魄与精神,与融入校训的歌词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这首传唱至今的经典。直至今日,“华师儿女勇敢向前”的曲调,仍在每一位华师人心头经久回荡。
从校史中撷取奋斗碎片
将校训的温度细细揉进音符
不用繁复编曲 只留赤诚心意
让每一段流淌的旋律
都成为师生心中的归属之地
校歌力量:成为“精神纽带”
![]()
对于历代的华师学子而言,校歌是承载学校情感的无可替代的“精神纽带”。“听到熟悉的旋律就不自觉地开始唱了,心情真的很澎湃,那种对职业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全被它激发出来了。”一名毕业多年的华师前辈这样回忆。在校歌一遍遍的传唱中,校训精神逐渐镌刻入心,与学校历史同脉搏,与校园文化共心跳。
![]()
三十多年时光荏苒,“精神纽带”的光辉也并未褪色。“向前向前向前向前,华师儿女永远向前。”校歌中振奋人心的力量犹如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每个华师学子前行的航道。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没有一位华师学子不会想起自己作为新生的那次开学典礼——初入大学,稚嫩的歌声与厚重的历史撞了个满怀,我们在歌声里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尽自己力量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材——这也是校歌创作伊始,作词人、时任校党委书记黄家驹的期盼。或许多年以后再听到“浇灌红花数十年”,讲台上的华师学子也会接续歌唱,正如多年前的华师前辈们那样。
熟悉的旋律一响起
便联结了新朋与旧友
串起了过往的岁月与当下的时光
声声传唱里
早已凝作校园最坚韧的精神纽带
薪火相传:史料承载教育初心
![]()
2013年80周年校庆时雷雨声教授
重新订正的华南师范大学校歌手稿
今年6月27日,雷雨声将其创作的《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作手稿、华南师范大学校歌原稿以及重要获奖证书原件等珍贵史料捐赠给华师。
![]()
雷雨声创作华师校歌的过程中,满怀对华师的爱意和振兴音乐教育事业的期待。他谱曲创作的校歌,承载了华师的教育初心,鼓舞和振奋了一代代华师师生。如今,雷雨声仍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事业,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他祝愿学校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再创佳绩,不断弘扬华师精神,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在深耕文化沃土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中国特色的艺术与学术硕果。
从激昂的团歌到温暖的校歌
雷雨声以旋律为笔
谱写着对教育的赤诚
以乐载道 以情传薪
联结过往与未来
在朝朝暮暮中与你我相伴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华师党建 华南师大档案馆(校史文博馆)
音乐学院 广东老干部
叠书山房 南方日报 中国青年报
采写丨欧亚菲 陈志程 刘锦霓 翟悦晰
摄影丨许子逸 陈梓诺
执行编辑丨黄雨欣 冯哲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陈婧 吴建国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