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矿泉水市场利润越来越薄,为啥今麦郎还敢坚持8块钱24瓶的“白菜价”呢?
一边是年销100亿瓶蓝标水的“国民口粮水”,以8块钱24瓶的价格把性价比卷到极致;一边是董事长亲口承认,每瓶净利润仅有两分钱,相当于卖50瓶水才够买根棒棒糖。巅峰时期,今麦郎靠“一桶半”方便面横扫下沉市场,凭“一元水”逼得同行叫苦连天,如今却深陷“怠工”风波,营收从241亿元跌至165.7亿元,IPO之路更是走了7年,仍无下文。这个把“薄利多销”刻进DNA的瓶装水巨头,在成本上涨、竞争激烈、消费变迁的三重夹击下,还能靠“刀尖上赚钢镚”的模式扛多久呢?
1994年,河北隆尧人范现国带着“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面”的想法,创办了今麦郎的前身——华龙面。彼时的方便面市场,康师傅、统一靠着红烧牛肉面占据城市市场,华龙面却在农村找到了突破口:包装朴素,价格低廉,再配上魔性广告语“华龙面,天天见”,直接拿下了县城和乡镇的小卖部。
2002年,华龙集团通过与日清合作完成升级,更名今麦郎,之后又推出的“一桶半”方便面,精准抓住了打工人“想吃饱”的需求——比普通泡面多了30%面饼量,而价格却只高几毛钱。靠着这款爆品,今麦郎一路逆袭,最高时拿下近15%的方便面市场份额,稳坐方便面行业老三的宝座。但范现国很清楚,方便面赛道再卷也有顶,要想做大,必须开辟新战场。
所以在2010年后,他果断转向了瓶装水。当时的市场格局基本已是“神仙打架”:农夫山泉靠“天然水”概念卖2块,怡宝纯净水也站稳2元价格带,娃哈哈更是凭借早年积累的渠道优势,在下沉市场收割了一大波红利,2元似乎成了瓶装水的定价默契。但今麦郎偏要打破这个默契,2016年推出的蓝标纯净水,直接把终端价定在1元,比主流产品便宜一半。这个决定在当时被业内嘲笑是“自寻死路”,毕竟瓶装水的成本摆在那儿,包装、水源、运输、渠道,哪一样都要花钱。但范现国算的是一笔长线账,他要靠极致成本控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为了压低成本,今麦郎建起了一套近乎“抠门”的全链条管控体系:水源选在河北本地和周边,避开了优质水源地的高昂成本;包装材料从瓶坯到瓶盖,全都是自主生产,砍掉中间经销商的加价;物流方面,产品从生产线直接装车运走,省掉仓储和二次搬运的费用;更狠的是,投入6000万元设备,引进德国克朗斯高速生产线,每小时能产9万瓶水,每秒25瓶的速度,把规模化效应拉满,这样一来也摊薄了设备折旧成本。
然而,这套“科技降本+规模增效”的模式,真就让今麦郎把1元水做成了生意。蓝标水整包24瓶的出厂价约为10元,折单瓶0.42元,扣除各项成本后,每瓶净利润刚好两分钱。别小看这两分钱,当年销突破100亿瓶时,净利润就能达到2亿多元,可以说是最完美的“薄利规模化”。而那时的今麦郎,显然已经是下沉市场的“水界蜜雪冰城”,没人怀疑他的低价逻辑能走多久,但很快,这种低价模式就出现了局限。
比如对手不按常理出牌。2024年夏天,瓶装水市场终于迎来价格战,农夫山泉把绿瓶纯净水降到9.9元24瓶,单瓶低至0.41元,比今麦郎的终端价还便宜两毛钱。要知道,农夫山泉靠着天然水业务年赚百亿,毛利率高达60%,打低价战纯粹是“降维打击”。可今麦郎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他的蓝标水单瓶净利润才两分钱,再降价就是亏本销售了。
于是今麦郎也尝试着向上走,2023年推出的高端矿泉水“金矿”,瞄准的是3元价格带,本想复制凉白开的成功,结果却把高端产品做成了低价促销款,典型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为了推“金矿”,今麦郎下了血本,在河南、河北发起“百城战役”,派百辆货车奔赴终端铺货,还给经销商开出“买一箱送一箱”的优惠;在一线城市虽然没搞买赠,但也默许“4元2瓶,第二瓶1元”这样的促销活动。这种“高端产品低价卖”的操作,不仅没让消费者觉得划算,反而强化了“今麦郎就是便宜货”的认知,有消费者在超市吐槽:“3元的水搞买一送一,是不是本身就不值这个价呢?”
“金矿”的失败,其实根源就在于它缺乏差异化支撑。也就是说,高端瓶装水市场拼的是水源、品牌和故事,像农夫山泉有千岛湖,百岁山有地下深层矿泉。“金矿”虽然宣传富含矿物质,却没说清具体水源地,也没打造出独特的品牌记忆点,消费者拿到瓶子,除了看到“金矿”两字,感受不到任何高端感。
其实今麦郎在高端产品这条路上也不是没成功过。2016年推出的凉白开,靠着“熟水更适合中国人肠胃”的概念,一度卖出年销100亿瓶的成绩,站稳了2元价格带。可这个爆款没能形成复制效应,之后推出的果茶、苏打水等饮料,要么被蜜雪冰城、元气森林压制,要么就是口味太普通,没人愿意喝。
如今,在县城的小卖部里,今麦郎蓝标水依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8块钱24瓶的价格尤为醒目,但仔细看会发现,它的旁边多了农夫山泉的促销堆头,货架上层摆着怡宝和百岁山,年轻消费者拿起的往往不是那箱最便宜的今麦郎。
或许今麦郎该明白,真正的成本领先,不是靠压缩品质和品牌价值,而是靠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实现的高效低价。如果继续困在“两分钱利润”的枷锁里,不去解决品质认知,不打造差异化优势,这个曾经的下沉市场王者可能真的扛不了太久。毕竟市场永远在变,消费者也永远在进步,靠赚“辛苦钱”的模式终究还是走不长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