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这样一群独特的创作者,他们虽身有残疾,却以笔为翼,在心灵的苍穹奋力翱翔。中国残联“两微一端”新媒体“芬芳夜读”专栏,与大家一起通往他们非凡的精神世界,一同感受那被文字赋予的力量,一同领悟生命的多义与无限可能。
![]()
愿这些作品能如明灯,照亮每一位读者内心深处的角落,也让更多人见证残疾人作家们在文学天地里所绽放的绚烂华彩,激励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风雨,都坚定地追逐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处暑苞谷香》
作者:曾海波
时令处暑,天气凉了下来。苞谷收足了浆,大肚子骄傲地翘着,似乎随时会坠落到地上。它们挺直了腰杆,撑着一头正在蜷缩的叶子,两手一掰,苞谷的笑脸露出来了,留下一层薄薄的内衣,一排排苞米粒如蜡染一般,颗颗饱满。
在老家,玉米又称做苞谷,与红薯同属于过渡粮食,是菜园的一部分,所谓“瓜菜半年粮”。“春苞谷”初春下种,夏末成熟,从破土出芽到吐穗,意气风发,深受老乡们喜爱。间苗后的苞谷,雨水多,光线足,一天一个样,走到地头,“咔咔”的拔节声着实令人陶醉。
处暑时收获的,谓之“麦苞谷”或“夏苞谷”,套种在麦田里,一场雨水后,苞谷就能蹿出几节高,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舞动,墨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成片成块的青纱帐里,如刀的长叶,彼此相连、相接,在风中窃窃私语,说着情话,双手怀抱着心爱的孩子,把爱一层层包裹,美到极致。
今年三伏热力峰值与节气名义错位,导致田间热浪奔涌,一串串苞谷,在阳光的直射下金黄地散发着光芒。举目观之,苞谷出落得圆润丰满,通体晶莹,那些小杆长得很密很高,俊朗挺拔,如玉树临风的情人。露在地底的“霸王根”呈紫色,牢牢地扎进土壤里,它们吐樱、灌浆、抽枝散叶,吸收完养分的苞谷青里泛红,红中透光,从根到梢,由粗到细,在风中得意洋洋地欢笑。苞谷叶渐渐老了、黄了,却硬了,越发像一把把刀了。等到干活出汗,汗渍会让裸露在外的“刀痕”倍感疼痛。
“成熟了,掰吧。” 收获苞谷又叫“掰苞米”,连着包着的叶子一起掰下来。若遇老天不给力,下雨淋湿了,苞谷就会发霉长芽。这时,男女老少,热火朝天齐上阵,苞浪翻涌,晾晒归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苞谷掰下来后,在太阳底下晒上几天就可以入仓了。把那些长得粗大的苞谷,撕掉部分外壳后将它们悬挂于家中的柱子上,等到寒冬腊月的农闲时节,金黄色的苞谷棒整整齐齐垒在房檐下,晒在窗台上,或者干脆码成苞谷墙。
“苞谷是个宝,充饥更养老。”苞谷虽属粗粮,但营养全面,用老乡们的话说,本分实诚。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鲜,保留鲜苞谷那种本然的香味,苞谷煮熟的过程中,香味外溢,如果没有外衣包住,煮熟后的苞谷,香味就淡了。若然带外衣一起煮,散溢的香味在包衣内氤氲、酝酿,剥而食之,那浓烈的香味,便会扑鼻而来。
苞谷,缱绻着熨帖和温暖,带着土地与田野的清香,质朴得如同憨厚的乡亲。它没有鲜艳夺目的花朵,却无怨无悔地捧出金灿灿的心,在葳蕤的时候娉婷婀娜,在成熟的时候,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
作者:曾海波
湖北云梦人,肢体残疾,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精神文明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应急管理报》《湖北日报》《现代快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诗歌1200多篇。2016年出版个人散文集《激活春天的按钮》。
![]()
朗诵:曲冬雪
水务工作者,肢体二级残疾,大连市残疾人朗诵艺术学会会员。
编辑:张雪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