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共有1360位开国少将,要说谁最能打、谁综合能力最强,估计争论个三天三夜也争不出结果。但若问谁资历最深,那毫无疑问是袁也烈。
虽然相对来讲,袁也烈知名度不如同为少将的丁盛、龙书金、李德生、汪东兴等人高,但他在革命早期确实要强过这些人,就说几个关键词:毛主席的校友、101的教官、叶挺独立团的连长、南昌起义的营长,起义中还把朱老总关押起来。
这里面能做到一点已是不容易,袁也烈却全部兼具,且从他麾下走出来的上将、中将非常多,建国后还有不少高级干部叫他老首长。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既然袁也烈如此突然,为什么他仅为少将呢?
![]()
一、革命军龄早过十大元帅
袁也烈1899年出生于湖南洞口,22岁考入湖南第一师范,跟毛主席成了校友。正是因为听了毛主席的演讲,他也开始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探索救国之道。
从一师毕业,袁也烈先后进入桂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深造。在黄埔期间,袁也烈表现极为出色,被吸纳入党并成为黄埔四期的指导教员。
指导教员这个职务跟现在的大学辅导老师类似,承担起学生的学业帮助、思想引领等日常工作,当时101正好就在黄埔四期,两人称得上是师生关系。
1925年11月,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叶挺独立团是我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正规革命武装,所以袁也烈是1925年正式开始在革命军队中任职战斗。这个时间,比十大元帅都要早。
![]()
虽然同时期的十大元帅已有不少高级别将领,但那都是在旧军队系统当中,革命军龄最早的是聂荣臻,1926年7月出任中共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
排第二的是101,1926年10月进入叶挺独立团担任见习排长,正好是袁也烈的部下,其余的就更往后了。
而在北伐战争中,袁也烈多次立功,到南昌起义时已是24师72团3营营长,同时期的元帅101、大将许广达、上将杨至成、上将萧克、中将聂鹤亭都仅为连级干部,大将粟裕还只是警卫班长。
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袁也烈的资历有多深!
在南昌起义期间,袁也烈也发生了一件“趣事”,被周总理、朱老总记住很久。
![]()
时他率部负责防备南昌东门,为阻击敌援军,特设置很多路障。突然,有一个人身穿国民党军装骑马快速往东门而来,年纪约40岁上下,面孔生疏。
这里要说明的是,起义军为能获取更多帮助,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军服也未改变,但在左臂缠绕了一块白布来进行敌我识别。
来人没绑白布,看年龄也是个军官,袁也烈担心会是来试探情况的,当即喝道:站住!
对方不明所以,翻身下马正准备说话,袁也烈就与几名战士一拥而上,将他缴械收押,然后上报给起义军指挥部。也是万幸袁也烈并非鲁莽之辈,没有一时激动将人毙掉。
没多久周总理派人过来,一看发现是朱德,立马松绑。袁也烈先前并不认识这位出身滇军的老将,此时知道是误会,连连道歉。
![]()
朱老总倒非常大度,拍了拍身上的灰笑着说:无妨无妨,你这个营长当得好,警惕性高,我没有扎白布,就该做“俘虏”哦。
朱老总对此事印象很深刻,一直记得人民军队中有这样一位好营长。1959年国庆庆典的晚宴上,朱老总还开玩笑说:“老营长,还记得我吗?当初我做过你的俘虏啊。”
而周总理也在旁打趣:“当初的事我都知道,朱老总可不能记仇啊,不打不成交嘛。”
![]()
二、两次变动影响到了军衔
南昌起义后,部队向南挺进,由于沿途敌人的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峻。为尽可能保留住火种,组织动员了一部分干部返乡开展工作,袁也烈因此在10月回到湖南老家,担任湘西南特委兵运委员。
这个转变对他影响较大,如果他能像101一样留在三河坝的队伍里,再一直跟随转战、上井冈山,那人生会完全不一样。
不过,即便他没有持续在起义队伍里,按照他的起点,也不应该只是少将,为何最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概因他后来遇到了一个更大的磨难。
回到湘西南仅仅半年,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袁也烈只好四处奔走,后在上海接到新命令,去广西配合龙州起义,出任新建立的红8军第1纵队参谋长兼1营营长。
红8军所处周围都是敌人,打得非常艰苦,只能向百色方向突围。在与红7军会师后,袁也烈改任红7军20师59团团长,这时开国上将李天佑是连长、另一名开国上将韦国清是排长。
![]()
1931年2月,在红7军赶往中央苏区的过程中,袁也烈身负重伤,不得不离开部队去上海治疗。
正是这次负伤,让袁也烈没能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一员,也导致了他在上海被捕,5年的牢狱生涯,是他被授少将的最大原因。
一开始敌特要袁也烈承认共产党员的身份,但他坚称自己只是商人,反动派拿不到确凿证据,无奈以“危害民国罪”判处他5年刑期。
后来他因表现好获得法院减刑,本来可以在1934年重获自由,然而国民党当局横插一脚,强迫他写悔过书,袁也烈坚持不写,结果就被以“无悔过诚意”为由,送到苏州反省院继续关押一年多,直到1936年2月才出狱。
![]()
这时袁也烈跟组织失联整整5年,虽然他迫切希望找到同志,但以往的渠道全部被切断,他内心无比焦急。
幸好南京有一位名叫杨天越的洞口老乡,此人跟袁也烈是小学同学,在南京度量衡检定所工作,他生活中对袁也烈多有照顾,并且想办法联系上了在南京办事的另一位老乡吕振羽。
吕担任过刘少奇的政治秘书,正奉命在南京参加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经这一层关系,袁也烈联系上了另一位谈判代表周小舟,这才得以重回组织。
当时对袁也烈来说也比较尴尬,离队时间那么长,没有证据证明他叛变过,但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未叛变。上级出于谨慎,就让他先到北方联络局做统战工作,没有第一时间带兵打仗。
![]()
三、重返部队后贡献很突出
好在袁也烈的忠诚经得起考验,1942年上级任命他为山东清河军区参谋长,重新回到一线作战部队。
这时他已经远远落后于那些昔日的老部下,很遗憾也很无奈,就当时那个复杂环境而言,也没别的办法。
此后袁也烈职务倒不算低,担任过渤海军区司令员、山东解放军第七师师长、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在渤海军区的那段经历,袁也烈贡献很大。抗战结束时该军区的主力部队都被原司令员杨国夫带着奔赴东北,留给袁也烈的仅有一个编制不满的“空”军区。
但他很快整编地方部队,重新拉起一支第七师,并亲自主持了百日大练兵,让部队战斗力迅速提升。
![]()
有了基础后,袁也烈领导渤海军区发动德州战役,成功歼敌6000,俘获国民党驻德州的中将司令王继祥。实战检验真本事,袁也烈马上又率部在邹平、临淄等地痛击敌人,三打邹平还得到了中央的公开表扬。
1946年底,开国上将宋时轮前来渤海军区担任副司令员,成为袁也烈的副手。
不过宋时轮此行是要带部队走的,渤海军区将新成立的7师和另一支野战部队11师合编为10纵,由宋时轮出任纵队司令员。华东战场上赫赫有名的“排炮不动,必是十纵”,背后就有袁也烈的功劳。
差不多同一时间,渤海军区组建了教导旅,动员八千余人参军,该部后来奉命支援西北,成为西野二纵独六旅。
作为二线军区的司令员,袁也烈虽然少有立重大战功的机会,但很多重大战功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
四、大肚能容不计军衔高低
新中国成立后,袁也烈调到海军系统工作,曾出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1952年陶勇从朝鲜回国后,袁也烈让贤改任政委。
陈老总在欢迎宴上说:陶勇同志,你还在家当放牛娃的时候,袁也烈同志就已是南昌起义的营长了,他资格老、学问深,你可要尊重他啊。
也是在同年,全军进行了一次定级,袁也烈被定为准兵团级。到1955年授衔时,64位准兵团级干部有58人是中将,按照袁也烈的职务、级别和早期资历其实授中将不算破格的。
![]()
奈何他11年没能率部作战、期间还有近6年与组织断绝联络,这无可避免会造成影响,最终就只是少将。华东军区海军副政委康志强当时被授中将,正职是少将,副手是中将,很令人唏嘘啊。
有几位老部下为袁也烈鸣过不平,直言这实在太低了。但袁也烈毫不在意,他说:
“从参加革命开始,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为了救国救民,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从没想到要当什么官,党给我的荣誉和待遇,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
这个觉悟,真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