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淮海后,刘峙随即携家人逃往印尼,蒋介石:万死难赎他的罪过

分享至

1971年1月5日,79岁的刘峙死了。

此时,距他指挥淮海战役惨败已过去23年,距他逃离大陆也已22年。

作为国民党的二级上将,他被何应钦称为"福将"、被李宗仁讥讽为"无能之辈"。可无论是北伐时的骁勇、内战时的忠诚、抗战时的溃败,还是决战时的逃亡,都不可避免的指向刘峙的晚年,凄惨、孤独。

那么,刘峙是谁?他为何被称为“副将”,又为何被李宗仁嘲讽为“无能之辈”呢?而他在人生的终点,又会如何抉择呢?



寄人篱下

1892年6月30日,刘峙出生在江西吉安。

刘峙未满周岁时,父亲就因稻田放水纠纷被恶霸打死在河桥下。母亲胡氏为了求生计,带着他先后改嫁两次,最终刘峙被继父黄小山带回湖南泸溪,交由正妻唐氏抚养。

寄人篱下让刘峙学会了隐忍,同学的嘲弄、欺凌反而养成了他"浑厚容物"的处世之道,后来,刘峙更是取宅号"浑容轩"以自勉。

也正是因此,在私塾读书时,刘峙赢得了启蒙老师刘部荃的赏识。

1905年,刘峙经老师推荐赴日留学,却因日本取缔中国留学生,仅一周就被遣返。为解决生计,他考取了免费的湖南陆军小学,从此踏上军旅之路。

辛亥革命后,刘峙加入学生军和宪兵队,进入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又南下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重返学校,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

保定军校毕业后,刘峙的军旅生涯起步平淡,先后在冀东巡防营、两广护国军任职,从上尉参谋做到营长。

1921年加入国民党后,他在粤军总司令部任少校副官,参加过反击桂系的战斗,但因非广东籍始终难以立足。

而在孙中山北伐时,刘峙任游击第一支队队长,在江西连战连捷,却因陈炯明的叛乱回师时遭袭击溃败,被迫赴上海"休养"。

此后,刘峙虽在讨陈战役中立功,却仍因籍贯的问题,被排挤为闲职军事参议,前途一片渺茫。

连续的失败,让刘峙意识到了“靠山”的重要性,为了依附强者,他逐渐养成了不质疑、只执行的风格,对强者的命令,绝对服从。



黄埔和"福将"

黄埔军校成立不久,经总教官何应钦的推荐,刘峙担任战术教官,随后因"踏实敦厚"被提拔为参谋处科长。

此时,蒋介石注意到了他。而刘峙也“投桃报李”,将蒋介石视为唯一的靠山,死心塌地追随左右。

第一次东征中,刘峙在淡水、棉湖战役中表现骁勇,尤其是棉湖之战,教导团以少敌多,刘峙率部死战不退,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战后,他升任第一团上校团长,成为黄埔系骨干。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刘峙又先后参与武昌、南昌攻城战,在南浔铁路沿线击败了孙传芳的主力。

而在龙潭战役中,刘峙还带伤指挥,全歼孙传芳的渡江部队。

1929年,蒋桂战争中,刘峙的“福将”大名已传遍中国。当时他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沿长江西进直取武汉,先后在五通口、黄陂击溃桂系部队。

年底,唐生智、石友三联合反蒋,已改任武汉防备司令的刘峙再次沿平汉线北上,在确山配合杨虎城攻下驻马店,击垮唐军。

到了中原大战后,刘峙已经升任为第二军团总指挥,辖12个师及多兵种部队,在陇海线正面进攻阎冯联军,迫使对手退回亳州、归德一带,重占济南,为蒋介石赢得决战胜利立下了头功。

此时,38岁的刘峙被任命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开封绥靖分署主任,手握军政大权,飞升速度无异于“坐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次"围剿"鄂豫皖苏区时,刘峙指挥部队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根据地,而蒋介石为了嘉奖他,竟以他的字"经扶",将新集改为经扶县。

此后不久,刘峙就被授予二级陆军上将,成为国民党军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然了,刘峙之所以被称为"福将",一方面源于他确实打过不少胜仗,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胜利绝非全来自于刘峙的才能。

北伐时依托黄埔嫡系的装备优势,蒋桂战争中桂系内部矛盾重重,中原大战时蒋介石掌握制空权且兵力占优。

正如李宗仁说的那样:"刘峙早期能赢,全靠国民党军队的整体实力,跟他个人本事没多大关系。"

而蒋介石对他的重用,只是在于他的绝对忠。

毕竟,在"中山舰事件"中,刘峙直言"以蒋校长的意见为意思,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如此态度,正是蒋介石用人的标准。



抗战溃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平汉线沿线防御,坐镇保定指挥十几万兵力。

当时,他以主力守涿州,孙连仲军守良乡,万福麟军守固安,孙殿英军守门头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