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马六甲校园轮奸案又冒出一条热搜:四个男生还能照常参加SPM考试。消息一出,我的微信群里瞬间炸锅,有人叹气,有人骂娘,也有人小声嘀咕:“万一他们真没罪呢?”
我把手机放到一边,脑子里却全是那个15岁的女孩——同一片天空下,她还在医院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一闭眼就是录像里自己碎掉的尊严;而那四个同龄男孩,却被官方用“指定地点”这几个冷冰冰的字,悄悄护在了升学跑道里。官方说,这叫“无罪推定”,也叫“保障教育权”。可我想问:她的受教育权呢?她以后还敢踏进哪间教室?
很多人让我“理性点”,别被情绪带跑。好,那我就说点最朴素的情绪:如果受害的是我家闺女,我还能理性吗?我大概连“指定地点”都想砸个稀巴烂。别笑我偏激,换你你也一样。
![]()
一、我们不是要“未审先判”,我们只是不想“未审先保”
“无罪推定”我懂,可那条法律原本是用来防止冤狱,不是用来给恶性嫌疑开绿色通道。录像、分工、群聊记录……警方既然能立案,就说明证据不是空穴来风。这个时候还让四人优先“保住学业”,保的到底是基本权利,还是“能混进大学”的保险?别忘了,受害人也在读中四,她本该今年一起考试,现在连笔都握不稳。
二、真正的“教育”,先把人教成“人”
教育部一句“全民教育”听上去大气,可如果教育只负责把知识塞进脑袋,不负责把良心安进胸口,那跟批量生产能跑能跳的智能机器有啥区别?首相前阵子才刚说完:“我们的体系太重分数,太轻品德。”话音未落,现实就啪啪打脸——分数高的那端,依旧金光闪闪;品德碎成渣的那端,也能先拿到准考证。你说孩子们会怎么看?努力做人不如努力做题?
三、别拿“未来”当遮羞布,受害人的未来谁赔?
最刺耳的一种声音是:“孩子还有大好人生,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他们或许还有救,可那女孩的人生就不是人生?她的心理医生告诉我(同城朋友辗转打听),女孩现在听见快门声都会惊厥,以后能不能正常恋爱、正常结婚没人知道。四个人的“未来”被官方护得周全,她的未来却被一刀刀刻进深夜的噩梦里。谁给她补?补得了吗?
![]()
四、制度可以冷静,人得先学会疼
我知道,流程要走,证据要审,可制度冷血不代表人也得跟着冷血。至少,在让他们踏入考场之前,能不能先公开一句:“我们优先给受害人配最好的心理老师、最好的法律援助,学费政府全包”?哪怕就一句,也能让那姑娘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只围着加害者的“前途”转。
五、我们要的不是“网暴”,而是一个态度
很多人跑到涉案男生的社交账号下大骂,我不赞成。网暴解决不了问题,可“一声不吭”同样混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态度:司法归司法,教育归教育,但别再把“升学”当成赎罪券。只要证据链成立,该还的法律代价一分不能少;该给的学业缓冲,也得先等受害人能重新站起来再说。否则,下一次当自家孩子问“妈妈,我遇到坏事怎么办”,我们怎么开口?说“别怕,社会会保护你”,还是“忍忍,人家还要考试”?
写到这里,我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女孩妈妈接受采访时的哭声:“我只想女儿还能笑一笑,很难吗?”
难。但如果连我们都不替她喊疼,她就真的只剩一个人了。
转发、点赞、留言,不是为了添把火,而是为了告诉所有正在阴影里发抖的孩子:别怕,这个世界还有人在乎你,还有人在掰着指头数——什么时候让正义先到,让伤害止步。
![]()
别让“考试”比道歉来得早,更别让“前途”比伤口愈合得快。
我们等的,不是四个男孩落榜的热闹,而是一个女孩能放心回到教室的那天。
愿那天早点来。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