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会议 | 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圆满落幕

0
分享至

导读

聚焦“共生·和合:生态价值与文化景观的双向赋能”,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于10月18-19日在杭州市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7792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下称“风景委”)年会以“共生·和合:生态价值与文化景观的双向赋能”为主题,安排了3场学术报告,聚焦文化景观的生态化实践与价值提升、生态空间的文化赋能与活力再生、城市风景营造与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等关键方向,结合各地实践与启示,从理论、方法、实践、政策等多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生态价值实现与文化景观保护传承的相互促进、协同增效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专业智慧与行业力量。


开幕式

开幕式由风景委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与园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主任助理姜娜主持。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城乡建筑院院长杨将,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院长陈楚文,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风景委主任委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顾问专家王磐岩,先后在会议上发言。


主持人:姜娜

风景委秘书长,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与园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杨将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城乡建筑院院长

杨将院长代表承办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学会的信任及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阐述了年会主题“共生·和合”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即响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生态价值与文化景观的“双向赋能”。他介绍了华东院的企业使命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全产业链实践,并表示期待通过年会凝聚共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风景园林行业的专业力量。


陈楚文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院长

陈楚文主任委员首先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代表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委会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介绍了浙江省专委会自2024年成立以来的定位与使命,即致力于在国土空间生态基底上,科学构建风景环境规划框架,统筹城乡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地等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与人居环境改善,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他希望各位专家持续关注并支持浙江风景环境事业,共同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曲长虹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

曲长虹副秘书长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高度肯定了专委会的学术活力及其在规划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专委会的工作是对中央建设“美丽、文明、宜居”城市战略最生动的响应。她强调,专委会是推动理念落地、凝聚共识的重要纽带,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三点期望:向下扎根,推动成果转化;向外融合,促进跨界交流;向前引领,聚焦国家长远议题,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王磐岩

风景委主任委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顾问专家

王磐岩主任委员围绕“共生·和合”主题,结合重要时代背景分享了专业思考。她指出,应以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为新起点,深化文明与自然融合的智慧传承;以《国家公园法》颁布为里程碑,明确保护与发展的历史方位;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担当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使命。她赞扬杭州是生态与文化“双向赋能”的典范,并希望风景委凝聚行业力量,以更开阔视野贡献专业智慧。

学术报告会一


主持人:陈耀华

风景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规划赋能推动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


顾 浩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原副厅长,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长

顾浩理事长围绕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发展展开,梳理其三大发展阶段:体系建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明确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高水平保护、高颜值景观、高品质服务、高效率安全、高效能治理,指出新时代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定位:既是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载体与百姓活动场所,也是美丽浙江窗口、美丽经济通道、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最后提出落实生态文明、划定保护范围、运用三维技术、完善设施、深化“多规合一”、推进“三生空间”融合六大规划赋能举措,以推动风景名胜区的高质量发展。

《从国土空间景观生态格局到花园城市更新:风景园林的发展与未来》


李 翅

学会理事、风景委副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

李翅教授系统阐述从国土空间景观生态格局到花园城市更新的学科发展路径。他指出,在城镇化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人居环境塑造中发挥系统性作用。通过分析波士顿“翡翠项链”、新加坡“花园城市”等国际案例,他强调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是构建城市形态、控制无序扩张的骨架。他分享了北京林业大学在北京花园城市更新中的实践,构建“四大技术路径”与“六大花园场景”,通过校地互动和责任规划师制度深入基层,打造可复制的花园街区样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人可及的美好生活场景成为现实。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战略与实践》


韩 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

韩锋教授深入剖析了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哲学基础与实践挑战。她指出,文化景观的核心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纳入世界遗产体系是对西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观念的革命性修正。她批判了当前世界遗产体系中“荒野”模式对原住民与土地联系的忽视,强调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早于欧洲千年,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卓越贡献。针对国内文化景观认知不足、保护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她以庐山、武陵源为例,揭示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面临的生存危机,并通过实践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协同的可能。她呼吁加强文化景观保护,将其视为民族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的共同责任。

《以“绿-碳-美-市”构建美丽遗产背景环境》


赵文斌

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与园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总工程师

赵文斌主任提出以“绿-碳-美-市”理念构建美丽遗产背景环境,推动行业转型。他指出,在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风景园林应围绕“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主线,明确自身价值。“绿”强调生态基底与资源资产化;“碳”是行业科学内核,需融入双碳战略,强化碳汇管理等技术支撑;“美”是通过多元场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升认同感与归属感;“市”则通过要素聚集与创新运营激活空间,确保可持续发展。他呼吁风景园林师从设计执行者转变为多专业协同的整合者,加强碳技术与市场运营能力,推动人才知识结构向全链条拓展,在新时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绿地景观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提升》


于明坚

浙江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于明坚教授聚焦城市绿地生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科学路径。他强调,风景园林应与生态学深度合作,推动行业科学化。当前城市绿地存在同质化、生境片段化、过度人工干预等问题,导致“绿色沙漠”。他分享了团队在城市生境智能监测、生境友好型设计、食物网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通过微生物修复土壤、微地形改造、功能植物筛选等技术提升栖息地质量。他指出,健康生态系统需构建完整食物链,如保障“毛毛虫”等关键食物来源。未来风景园林应拥抱科学内核,将生态学机理转化为生境营造技术,实现生态与文化价值的双向赋能,打造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绿地。

学术报告会二



主持人:吴承照

风景委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主持人:傅睿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正高级工程师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


吾中良

浙江省林业局原二级巡视员,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

吾中良会长结合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发展实际,总结了全省风景名胜区涵盖城市风景、江河湖泊、山岳等多样景观类型的资源现状与价值。针对机构改革后风景区面临的管理机构不全、人员力量薄弱、发展定位不清等管理困境,梳理了浙江省在风景区管理改革创新实践中的措施和方法,介绍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内容和执行要求,展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举措对风景名胜区乃至自然保护地发展促进的核心作用。同时他指出风景名胜区发展建设任重道远,从法制建设到规划设计水平和建设实践都需要积极进取,持之努力。吾会长的演讲为本次学术论坛的风景名胜区法规研究展示了全新的一面。

《新时期风景名胜管理体制研究》


郐艳丽

风景委委员,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授

郐艳丽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的价值内涵与管理沿革。针对机构改革后管理职责划转至自然资源部门的新格局,她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央地权责协调、保护与发展平衡等核心挑战。基于对管理体制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建议:首要任务是推动《风景名胜区法》立法,完善“一区一法”地方法规体系;关键在于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职责,建立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同时,应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扩大保护资金渠道,并强化第三方评估与督察监管,构建全方位的管理闭环。郐教授强调,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关乎国家遗产的永续传承,需要从法制、规划到实施的持续努力,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景观审美空间的构成和历史脉络》


姚亦锋

风景委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

姚亦锋教授的发言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景观审美的哲学根基与当代价值。他系统梳理了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景观审美脉络,指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诗画意境共同塑造了素雅淡泊的独特美学体系。面对当前高强度城市化对区域景观的重构挑战,他强调这一深厚积淀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应对现代城乡发展问题的智慧源泉。其核心论点为:当代中国建设亟需树立文化自信,摒弃审美异化与风格移植的误区,转而从本土哲学与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探索一条根植于东方智慧、彰显中国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营造之路,这既是对“美丽中国”内涵的深刻回应,也是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

《马岭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张元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分院景观规划师

张元凯的发言以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了新时期风景区旅游发展面临的范式转变与现实挑战。他指出当前旅游模式正经历从投资导向到消费导向、从大规模开发到精细化运营、从传统观光到服务体验型的三大根本性转变。面对这一变革背景,他精准揭示了风景区在性质认知、法规底线、空间管控、项目选择和用地保障五个维度的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旅游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双规协同的规划方法,通过专项规划前瞻谋划旅游发展战略与项目库,依托总体规划刚性落实空间布局与用地保障,有效破解了旅游发展规划难以落地的普遍困境。其核心思路在于以“四力同创”(提升吸引力、增强影响力、提高服务力、创新生命力)为路径,在坚守生态保护和法规底线的前提下,通过精准的项目谋划与分类施策,推动风景区从单一观光功能向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体验、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多元价值的综合目的地转型,为实现“两山”理论转化和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范式。

《文旅融合,新旧共生:以襄阳古城为例探索古城城市更新新模式》


王聚贤

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建设计研究院城乡风景院营销总监

王聚贤总监的发言以襄阳古城为例,深刻阐释了“文旅融合,新旧共生”理念在古城更新中的创新实践。他提出,古城更新的核心在于构建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的更新、治理与运营一体化路径。面对保护与发展的永恒命题,襄阳古城的实践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转而采用从“城市体检-资产盘点-总体策划-更新规划-专项设计-融资计划”的系统性工作流程,确保了更新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其关键创新在于贯穿始终的“运营前置”思维,形成了“咨询-策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六位一体的全周期服务模式,通过深度挖掘并提炼“侠义襄阳”文化IP,成功构建了从文物保护、文化博览到文旅产品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体系。最终通过空间重塑与业态焕新,实现了历史底蕴与当代功能、文化深度与市场热度、保护强度与开发柔性的有机统一,为同类古城的活态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红土新生、金漪蝶变——金漪湖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叶晓敏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叶晓敏以金漪湖规划设计实践项目为例,生动地阐述了生态价值与文化景观如何助力场地蝶变。她指出土地是一本厚重的书,景观设计师应该尊重脚下的土地,更要认真研读“大地之书”。她从土地发展脉络着手,回顾了土地诞生、红岩低丘地貌的形成,深刻剖析了实事求是、创新思变的红土地精神。其次,她提出“低影响、轻干预”的环境整治理念,在生态韧境、文以化境、活力融境三大策略下,实现原生荒野与人工景观的梯度融合方法,并突出在红土地精神浸润下九大场景的活力构建途径。最后,她总结并提出在生态与文化双向赋能下孕育了创新风景,解密了这片贫瘠荒芜的沉寂土地蜕变为金漪湖科创策源地的蝶变之道。

《探索城市更新的生物多样性设计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唐艳红

风景委委员,易兰规划设计院ECOLAND合伙人、集团副总

唐艳红委员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城市更新中生态多样性设计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她强调绿道不应仅是生态隔离带,而应成为连接城市生态、文化与社会资源的复合功能公共空间网络。通过易兰在浙江黄岩滨水段、遂宁南滨江公园、武汉东湖绿道等实践案例,她展示了如何将退化的河道、混凝土堤岸等灰色基础设施转化为具有生态韧性的绿色廊道。其核心策略包括构建生态网络增强连通性、采用本土植物提升物种丰富度、实施水土共治恢复生态基础等。她提出景观设计师应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每个项目,实现从“为人设计”到“为生命设计”的根本转变,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城市。

学术报告会三



主持人:杨永康

风景委委员,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总工程师

主持人:吴翔

风景委委员,云南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云南方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院长

《风景城市:风景营造思想引领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以河南省镇平县为例》


冯一民

风景委委员,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分院执行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冯一民委员从风景在城市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切入,深入剖析了中国过去三十年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有量缺质”等现实问题。基于中央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指引,他明确提出城市发展对美的需求本质上是对风景的需求,并指出生态保护是风景的底色,绿色发展是风景的追求,人文情怀是风景的灵魂。面向未来城市更新,他主张应充分发挥风景的价值与力量,在总结浙江“景区城”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风景城市”理念,推动城市设计向风景化转型。他系统构建了以“总体城市设计风景化”与“城市设计要素风景化”为核心的规划方法体系,涵盖格局、结构、边界、节点等多维度,并将其运用于不同尺度的实践项目中。最后,他提出以“满城尽是风景面、处处都是风景点”为愿景,通过美丽风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以此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中国风范的城市形象。

《从“乡村聚落”走向“风情小镇”——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划路径探索》


姚子刚

风景委委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旅游规划与会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姚子刚教授的演讲系统阐述了从“乡村聚落”向“风情小镇”转型的乡村振兴路径。他指出当前乡村发展普遍存在特色缺失、动力不足、产业薄弱等核心问题,并提出应以“人、产、特”三大要素为重点,通过产业融合、人才集聚与文化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构建了“三高三低”设计策略——以高特色、高生态、高情感为导向,通过低介入、低密度、低强度的开发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乡村原生魅力。通过日本白川乡、婺源篁岭等案例,他论证了成功转型关键在于从单一空间保护转向“策划-规划-运营”一体化模式,以地域美学为灵魂,以产业融合为动力,最终实现“近悦远来”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与价值重塑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方法论体系。

《“城屿共生”:古代城市沿江岛屿风景营建特征及其机制研究——以温州江心屿为例》


张 蕊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张蕊副教授以温州江心屿为例,探讨了古代城市沿江岛屿风景营建的研究背景、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她系统分析了江心屿的环境基础与历史演变,指出其与温州古城“山—水—城—野”整体格局的紧密联系,在深入剖析江心屿的地理历史、功能承载与文化价值基础上,从山水环境、城镇空间、景观建筑、社会需求与风景文化五个维度,归纳出古代沿江岛屿风景营建的协同机制,揭示了岛屿空间在风景体系中的能动作用——即通过空间、经济、文化等多层次完善构建城市的形态与功能。最后,她提出应重视沿江岛屿在当前城乡发展与遗产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建议从融合山水格局、协调历史文脉、加强公众传播三方面入手,推动该类遗产空间的系统保护与活力再生,以实现城市风景体系与历史文脉的当代延续。

《城市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地设计探索——以杭州上城区自然中心为例》


马松麟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委会委员、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分院副院长

马松麟委员以杭州上城区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自然中心)为例,从城市生物多样性设计探索的角度,介绍了自然中心的建设背景、场地情况、设计思路及建设落实情况。他从杭州市上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概念规划出发,讲述了以传承千年“与生物友好共生”生态理念,打造高密度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营造策略及建设指导要求,在规划指导下,自然中心建设以“宋画万物,典籍杭州”为主题,以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项目为科学指导,打造了一个集科学研究、宋韵文化传承、自然教育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实践空间和公众自然教育与生态认知的重要课堂。

《成都市多类别公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与评估》


牛韶斐

风景委青年委员,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牛韶斐副教授的发言聚焦于城市公园这一关键生态空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现实困境。她强调,科学评估公园提供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盘活存量、提升品质的核心前提。面对传统评估方法的局限,她引入大规模网络评论文本作为数据基础,构建了一套融合词频分析、情感倾向分析与重要性-满意度模型的科学评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成都市143个城市公园的实证研究,精准揭示了不同公园在文化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感知差异与匹配关系。基于数据洞察,她最终提出,未来的公园管理应超越同质化模式,转向基于科学评估的精细化治理,即依据公园的城市角色与主导服务类型,善用不同服务间的关联效应,制定差异化提升策略,从而系统性增强城市公园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效能。

《基于扰动情景模拟的城市生态网络韧性评估与优化——以南京市为例》


聂文彬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主创设计师

聂文彬就城市生态保护空间范围的更新问题进行了汇报与研讨。他指出,当前生态红线与自然保护地体系需依托科学评估手段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一刀切”的保护或开发利用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新的平衡需求。他提出,可借助生态安全格局韧性评估方法,对生态空间质量进行分级识别,并以南京市为案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将评估结果与现有生态红线区域进行比对分析,揭示了当前范围划定中存在的偏差与可优化空间,进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红线调整策略。该方案将生态空间质量评估结果与保护政策制定有效衔接,为城市生态空间的精准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瓯江河川生态产品价值实践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梁 杰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所长

梁杰以瓯江河川公园规划为案例,探讨了瓯江河川在生产产品价值实践机制方面的探索路径。该规划在系统梳理瓯江—丽水段资源条件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凝练出核心问题,并提出以“控、固、保、促、建、数、转”七大关键策略为引领的实施框架。通过多空间层级的统筹布局,该模式在严格保护瓯江生态基底的前提下,科学调控河流开发强度,高效整合沿河景观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转化,为同类项目提供系统可行、具备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转化方法体系。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风景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与园林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承办。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会议 |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圆满落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桂林顺利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新风景 新经济——新时代生态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知规划动态、晓行业前沿
5506文章数 19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