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科技公司悄悄抹去名字里的地域标签,资本市场立刻嗅到了信号。2025年10月,宇树科技宣布更名为“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步推进工商变更。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IPO前的标准操作——去地域化、完成股改、引入国资董事,中信证券的辅导报告更直接点明“募资项目论证”已启动。这家靠四足机器狗出圈的公司,正以80亿估值冲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image
更名背后的资本信号:一场蓄谋已久的IPO冲刺
从“杭州宇树”到无前缀的“宇树科技”,本质是科技企业上市前的身份重构。同期完成的还有董事会改组:三名原董事离任,新增李宗彦、倪晨凯、宋华盛三名独立董事,其中倪晨凯曾任上交所科创板审核中心专员。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总经理梁望南进驻董事会,国资背景董事的加入,为IPO增添了政策背书。
![]()
image
中信证券的辅导报告披露,宇树科技已启动募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重点投向G1人形机器人量产和全球渠道建设。参考2024年C轮融资后80亿估值,若成功上市,其市值或将突破百亿。
时间轴复盘:四足机器人的“三级跳”商业化路径
宇树的9年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
image
2016-2020年是技术破冰期。创始人王兴兴独自开发出开源四足机器人A1,以科研教育市场切入,通过高校合作积累首批用户。这一时期的产品单价高达数万元,但为后续迭代打下基础。
2020-2024年进入营销破圈期。通过机器人格斗赛事(如CMG大赛)曝光,宇树将产品从工具升级为“科技IP”。2023年推出的消费级机器狗Go1售价仅1.6万元,销量突破万台,推动营收从2022年的3亿跃升至2024年的10亿。
![]()
image
2024年后转向场景渗透。G1人形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工业场景探索开始,消防巡检、物流配送等B端订单逐步落地,形成科研-消费-工业的变现闭环。
资本棋局:80亿估值背后的“国家队+市场化”双轮驱动
宇树的9轮融资呈现鲜明分层:早期依赖红杉、经纬等风投,2024年C轮由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领投,美团、中信证券跟投。这种“国资+产业资本”组合既满足政策合规性,又通过美团无人配送、中信IPO护航形成业务协同。
估值逻辑则建立在赛道稀缺性上。全球仅5家企业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宇树是其中之一。但风险同样存在:工业场景复购率尚未验证,电机芯片可能受美国技术封锁影响。
IPO倒计时:募资投向与未来挑战
根据辅导报告,宇树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G1人形机器人量产线建设、香港子公司运营及AI算法研发。其优势在于硬件稳定性——G1在格斗赛事中展现的抗冲击能力已超过实验室指标。
真正的挑战来自外部。特斯拉Optimus定价可能下探至10万元区间,而宇树G1目前成本仍超20万元。能否在巨头价格战前完成技术降本,将决定其上市后的市值走势。
结语:硬科技创业的资本化样本
宇树的故事提供了一种新范式:用消费级产品养活工业级研发,以赛事营销反哺技术迭代。当多数机器人公司困在Demo阶段时,它用9年验证了商业化速度与资本节奏的平衡。留给行业的思考是:在“催熟”与“长跑”之间,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