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嘉庆元年(1796)秋冬之交,已是太上皇的乾隆帝仍然对地方奏报的黄河堤工漫溢情况、各地秋禾收成丰歉颇为重视,并写下两首记录黄河水患的诗作:“十年幸庆晏平澜,丰汛惊闻有漫滩。六堡旧圈涌急溜,大堤坐蛰夺洪湍。河臣惶惧教勤治,已德失疏肯自宽。堤吁合龙在宣筑,灾区命急恤民安。”(《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奏报丰汛六堡黄河堤工漫溢诗以志事》)“甘肃秋禾遭旱外,其他北省率称佳。两江上下同朝奏,各属歉丰具摺排。苏则有馀八分幸,歙虽一欠七成皆。胥因遇沴稔收减,诚祝合龙惕系怀。”(《江苏巡抚费淳安徽巡抚张诚基各报秋禾收成分数诗以志事》)
两首诗中,乾隆自加的注释都提到了“霜降”这一时间节点,它在河道修葺方面尤为重要:“虔诚叩祷河神默佑,若能于霜降以前早得堵合龙,曷胜钦愿”“惟祝于霜降以前漫工早得合龙,河复故道”。霜降之后,严冬将至,河水开始上冻。在水患频仍的黄河下游,封冻后河水的径流量减小,即将面临凌汛的新威胁,河工务必抓紧封堵决口,以期顺利过冬。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霜降就是明显的自然信号。然而,乾隆并不知道,嘉庆一朝面临的河情态势将更为严峻。
![]()
以清代治理黄河为背景的古装剧。来源/电视剧《天下长河》截图
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意象往往显得冷酷峻厉,带着特有的紧张气氛,触目几无生机,一派萧瑟愁绪。元稹在咏霜降节气的诗中写道:“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但霜降并不是仅有凋零,在古人心目中,霜降既能“亡杀”万物,也意味着到了盘点一年成就的阶段,君子当谨言慎行,反身修德,顺应天时。或许可以借用作家狄更斯的经典句子来形容:“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
(明)董其昌《霜林秋思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
《淮南子·天文训》载:“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神话里,专门主宰降霜的是一位叫“青女”的女神,在古人想象中,这位女神虽然美丽,却冷酷严厉,从不留情,“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令人闻而生畏。古籍中青女又名青要(通腰)玉女,“青要”之名来自《山海经》:“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是山也,宜女子。”青要山神武罗通常被认为是女神,“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齿”,或许为青女形象的前身。
![]()
(清)张廷彦《青女素娥轴》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露和霜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层中的水汽凝结而成,当夜晚温度达到0℃以下时,水从气态凝华成结晶,即为霜。古人认为霜为露所化,故有“白露为霜”的诗句,作为节气的霜降也紧随寒露之后。《孝经援神契》载:“寒露后十五日,斗指戌,为霜降。言气肃露凝,结而为霜矣。”霜降虽然不像“二分、二至”那样较早地被定为节气,古人对这一物候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的历史仍然悠久。《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后世毛苌注释:“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逸周书》记载,霜降的重要物候包括:“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祭兽”是古人观察到的有趣现象,为了过冬而囤积脂肪的豺大量捕杀小动物,并将吃不完的猎物像人类摆祭品一样陈列开来,被古人视为向上天表达感恩的举动。自然界中,北方的多数草木在霜降后枯黄凋落,“删繁就简三秋树”,有冬眠习性的动物潜藏蛰伏。这些正是万物之“收”的体现。
不仅自然界中万物萧瑟、百兽潜藏,先秦时期的古人也将霜降作为“收”的开始,标志着进入休养生息的“猫冬”阶段,农事活动减少,农夫修缮谷仓、房屋,妇女准备寒衣。《礼记》称:“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不过,“霜降始霜”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广大南方在此日往往尚未见霜,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霜期不到两个月,华南南部的霜降时节更短,亚热带地区甚至全年无霜。尽管如此,这一节气仍然被各地作为季节的转换标志。如果霜降时气温反常,意味着对农事不利,《墨子》云:“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农谚称:“霜降见霜,米烂陈仓。”各地在霜降时的农事节奏不尽相同,浙江有“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的谚语,但淮河以北的庄稼在霜降前已收割完毕。
结霜时节的到来,意味着温度降低,严寒将至,《周易》中解释道:“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履霜”后用来比喻事态发展已有产生严重后果的预兆,也指持戒慎警惕的态度。实际上,对“霜”字的一种解释就带有不祥的寓意:“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霜之为言亡也,物以终也。”霜“打”过的植物毫无生机,其实是外界低温导致的,霜只是外在表征。而且,在水汽凝华成霜时还会放热,对植物的冻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却被古人误以为霜是导致草木失去生命的元凶,对它心存忌惮。《齐民要术》特意记载了为庄稼除霜的方法:“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
年复一年的霜期,标志着时间的悄然流逝,也让人新增了如霜华发。“客舍并州已十霜”,寥寥几字,已见萧然之意,相比“十春”更有年光流逝的惆怅。《梦溪笔谈》写道:“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对羁旅行人来说,霜不仅会令人联想起“人际板桥霜”的孤独行旅,随霜而至的雁群也会勾起“鱼雁传书”的思乡之情,尽管在现实中大雁并不会送信。
与霜相关的成语、俗语也带着字里行间的“寒气”。“冷若冰霜”是人们最熟悉的成语之一,以直观的感受来形容人不易接近,严肃冷淡。相对的,夏季出现的极端气候现象“六月飞霜”因为非常罕见,常用来比喻重大冤情。此记载最早见于《淮南子》,燕惠王听信谗言,导致忠臣邹衍入狱,邹衍仰天而哭,虽正值盛夏,却忽然降霜。《窦娥冤》中引用了这一典故:“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峻厉的风霜既是艰辛的象征,又是岁月变迁的直观体现,古人心目中被霜屡屡摧折的草木,正如经历社会毒打后青春不再的中年人,故有“饱经风霜”之语,而非“饱经暖阳”,“满面雪霜”也是历经沧桑的直观体现。“雪上加霜”的场景虽然有美感,人们却站在霜后凋零的植物角度,用它来形容一再受到灾难、苦上加苦。尽管如此,岁暮的寒霜还是能唤起人们心目中最柔软的部分,《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霜露之感”“霜露之思”常用来代指岁岁年年对父母或祖先不尽的怀念。
代表肃杀的霜,还被古人和夺取生命的战争联系起来。古代,如无特殊情况,每年霜降为收兵之日,并举行祭祀旗纛的仪式。明代这一活动尤为兴盛,《明会典》规定:“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各地官府不仅要到旗纛庙里祭祀“军牙六纛之神”,通常还会组织将士全副武装,在热闹的鼓乐伴奏中,手持武器列队绕城巡游,甚至表演骑术,成为富有特色的“阅兵式”。《清嘉录》记载了苏州的霜降祭旗纛盛况:“霜降日,天向明,官祭军牙六纛之神。祭神时,演放火枪阵,俗名信爆。先期张列军器,金鼓导之,赴教场之旗纛庙。盖俗以春之迎喜为开兵,至是为收兵也。”随之诞生了当地一系列民俗,百姓纷纷围观祭祀典礼,借军队之威袚除不祥;霜降天亮之前,各家都会早起听“信爆”的响声,觉得这样冬天就不会咽喉痛;或是在枕边放上新收获的栗子,在祭旗时吃,认为这样能增长力气。
![]()
(明)程嘉燧《霜林远岫图》来源/上海博物馆
![]()
霜降带来的不仅有满目萧然,更有诸多沉甸甸的收获。经霜的青菜、萝卜,往往有着独特的甘甜和更为柔软的口感,这来自它们自身启动的“防冻保护机制”。蔬菜在白天的光合作用下会产生淀粉,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也有助于植株内积聚淀粉。它们在自身所含的淀粉酶的作用下,将淀粉变成更易溶解在水中的糖类,累积在细胞液内。由于糖水的结冰点比普通水要稍微低一点,蔬菜的细胞液中有了适量的糖分,就能增加自身的抗冻性,让细胞内的水分在低于零度时也不至于结冰。江浙地区产的“乌塌菜”,又名“塌棵菜”“塔菜”,正是在霜打之后最为鲜甜美味,别名“堆雪河豚”。
伴随着霜降以来渐浓的寒意,秋季专属水果之一——柿子基本成熟,像一盏盏金红灿烂的灯笼挂满枝头。柿子在我国的栽培历史约有3000年,分布范围堪称广泛,北至辽宁、南及台湾,西起甘肃、东达浙江,都有著名的柿子品种。相传在朱元璋尚未得天下时,行军途中饥肠辘辘,见到柿树硕果累累,便大吃一顿,登基后封柿树为“凌霜侯”。现实里,柿子能否直接食用往往看运气,因为我国本土产的柿子有1000多种,但90%以上都是含有大量可溶性单宁的涩柿,单宁能与舌黏膜蛋白结合,产生类似于口干的收敛感,即为“涩味”。所幸,霜降以后的低温,为柿子的脱涩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促使果肉中的可溶性单宁转变成不溶性单宁,涩味大减,只余滋润甜蜜。柿子营养丰富,补益身心,民谚称:“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用柿子加工的柿饼、柿子醋、柿子酒等美食,更是在冬天里让人倍感舒畅。
![]()
霜降与柿子的AI生成示意图
霜降时节,富含淀粉的芋头、红薯更是乡间沉甸甸的收获,烤熟后热香扑面,在寒风中捧在手里格外温暖。在闽粤赣一些地区的乡间,至今保留着秋季“烧瓦塔”的民俗,用瓦片搭成空心塔,在里面点燃柴火,象征生活红火。据记载,广东高明县(现为佛山市高明区)在清代有霜降时烧瓦塔的民俗,将芋头放在烧热的瓦片下烤熟,谓之“打芋煲”,最后将砌塔的瓦片扔到村外,叫“送芋鬼”,以期辟邪迎祥。
霜降还是进补吉日,明代北京在霜降前后吃“迎霜麻辣兔”,江南各地多食羊肉,闽南地区习惯在霜降吃鸭子进补,俗话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在农耕社会时期,辛苦了一年的牛往往也在霜降日得到犒劳。河北乡间曾有民谚“霜降敬耕牛”,在霜降当天和前一天、后一天,不能驱使耕牛劳作,更不能鞭打耕牛。各家为耕牛更换掉磨损一年的铁掌,给牛喂的草料也比平时更加丰富,富裕人家甚至会给牛喂些烙饼、小米饭。云南省广南县有吃“霜降粑”的习俗,在糯米粑粑表面裹上紫苏种子磨粉炒香做的“苏子面”,香味扑鼻。过去,霜降粑曾是慰劳牛的美食,让牛吃完后不怕寒冷,犁田更有劲头。
上古时期,霜降还是嫁娶的吉日。《荀子》载:“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学究们将这一习俗用“阴阳谐调”来解释,认为“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霜降后万物闭藏,天地阴气渐盛,象征着阴阳相生,孕育新生命,《孔子家语》载:“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穷天数之极。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其实,这一民俗的形成,更大可能出自现实的考量:秋收后粮食储备丰足,农活不再繁重,适合宴请亲友,也能为新组建的家庭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
(清)陆恢《霜林红树图》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
2014年11月,“壮族霜降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对广西地区之外的人来说,这一节日仍然显得较为陌生。
在广西天等、大新、靖西、德保等地,霜降节是一项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不仅通过祭祀祈福、走亲访友、共享美食来庆祝丰收,更有千人打榔、板鞋竞速、抛绣球对歌等传统民俗活动。与霜降节息息相关的,是当地民间流传的“瓦氏夫人”传说,虽然不同地区的故事略有区别,但主题都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尚武精神。相传瓦氏夫人为明代土司夫人,一说名为岑玉音,武艺高强,率军抗击倭寇,为国壮烈捐躯,壮族同胞尊称她为“乜娅莫”,并奉为“霜降神”,在霜降期间开展祭拜。
霜降节通常要持续三天。前一天为“初降”或“头降”,家家杀鸡宰鸭,用新收获的糯米包制“迎霜粽”、做糍粑,燃烛烧香,酬谢自然,祈盼五谷丰登,共享丰收的喜悦。霜降当日称“正降”或“中降”,祭拜瓦氏夫人并举办游神仪式,人们高举娅莫画像和“岑”或“瓦”字牙旗巡游,沿途各家放鞭炮表达敬仰之情。 游神活动结束后,自发形成的贸易集市“霜降圩”迎来八方宾客,民间传说,这一天买的东西既耐用又吉祥。从中降日的晚上到次日“收降”(或尾降),热闹的山歌对唱、体育赛事将节日气氛推向巅峰,成为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既有严酷又有温情的霜降,彰显出四时流转的自然规律,体现出自古以来传承的生命观,带给人深远的启示。自然界中,一部分生命将在霜降后的严冬中悄无声息地逝去,更多的生物选择了潜藏、收缩,静待来年复归的春风。这也提醒着人们做好积蓄和储备,以平静的心态感恩上天的馈赠,方能与时光两不相负。
![]()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