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81年,杜聿明葬礼,6个子女中只有女儿杜致礼奔丧,其他人呢?

0
分享至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照片拍摄于1981年5月25日的北京。



画面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正用手臂绕着妻子杜致礼。

杜致礼身着素衣,双眼红肿,难以掩饰的悲痛几乎要溢出相纸。

他们的身后,是岳父、父亲——杜聿明的葬礼。

这场葬礼规格很高,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许多国家领导人都送来了花圈。

然而,在这庄严肃穆的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杜聿明有6个子女,此刻站在灵堂前的,却只有长女杜致礼一人。



一纸手谕,骨肉分离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硝烟弥漫。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杜聿明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

关于这场战役的失败,许多史料都指向了蒋介石混乱的战场指挥。

蒋介石甚至曾想派飞机单独接走杜聿明,但被杜聿明以“不忍丢下十万部队”为由拒绝。



这个决定,彰显了他的军人骨气,也彻底改变了他和整个家族的命运。

杜聿明被俘后,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妻子曹秀清,收到了蒋介石的一纸手谕。

手谕要求她立刻带着婆婆和五个孩子,乘坐专机前往台湾。

蒋介石承诺,会保障他们一家的生活和学费。



曹秀清别无选择,只能带着一家老小,登上了飞往台北的飞机。

她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安顿,却未曾想到,这一别,竟是与丈夫长达14年的天人两隔

从此,一个完整的家庭被一湾浅浅的海峡彻底隔断。

父亲在大陆接受改造,妻儿在台湾寄人篱下。



一湾海峡,两种人生

在台湾,曹秀清一家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

蒋介石当局承诺的“保障”,仅仅是每月一笔微薄的补助金,对于一个需要抚养婆婆和五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为了贴补家用,这位曾经的“将军夫人”,不得不放下身段,外出做收发员的零工。

不久,杜聿明的老母亲在台湾贫病交加,抑郁而终。

真正的悲剧,发生在了杜家长子杜致仁身上。

杜致仁当时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品学兼优。

随着家庭经济来源断绝,他的学业难以为继。



无奈之下,他向台湾银行申请贷款读书,却在毕业前一年,贷款被当局毫无征兆地中止。

此时,他已欠下7000多美元的债务。

走投无路的杜致仁写信向母亲求助,他只需要3000美元就能完成学业。

曹秀清心急如焚,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求助蒋介石。

然而,当曹秀清通过重重关系见到蒋介石,得到的答复却极具羞辱性:蒋介石表示只愿意给1000美元,并且还要分两次支付,每次500美元。



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曾为他统率千军万马、在抗日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家属而言,无异于一种轻蔑的施舍。

消息传到美国,彻底击垮了杜致仁的心理防线。

这位年仅22岁的有为青年,在无尽的绝望与愤恨中,服下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儿子的死,让曹秀清彻底看清了蒋介石政权的冷酷与凉薄。

在他们眼中,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杜聿明,其家人的死活根本无足轻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杜聿明本人和长女杜致礼的境遇。

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他的顽固疾病,如肺结核、胃溃疡、肾结核等,却在大陆得到了精心的治疗。



他不仅身体逐渐康复,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重获自由,后来还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和政协常委,重新获得了尊严。

而远在美国的长女杜致礼,在家庭断供后,也曾陷入困境。



她从昂贵的韦尔斯利学院转入免费的教会学校,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

幸运的是,她与青年物理学家杨振宁重逢并相爱。

1950年,两人结婚。

1957年,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彻底改变了杜家的社会地位。

大陆方面通过周恩来总理,向杨振宁表达祝贺,并巧妙地安排杜聿明给女婿写信。



杜聿明在信的末尾写下“希望你注意政治”,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暗示他明辨时局,心已向新中国。

蒋介石当局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他们开始拉拢曹秀清,允许她赴美探亲,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她影响杨振宁为台湾效力。

但条件极为苛刻:其他子女必须留在台湾作为“人质”。

1963年,在杨振宁的斡旋和大陆方面的周密安排下,看透一切的曹秀清毅然从美国绕道返回北京,与分别14年的丈夫杜聿明团聚。



1981年,当杜致礼站在父亲的灵前,她哀悼的,是一位戎马一生的父亲,更是一个被政治彻底撕碎的家。

她的眼泪里,有对父亲的思念,有对早逝兄长的痛惜,还有对远在海峡对岸、无法前来的弟妹们的牵挂。



葬礼之所以推迟了18天,就是因为曹秀清和杜致礼抱着一丝幻想,希望在台湾的子女们能够回来送父亲最后一程。

曹秀清亲自向台湾的蒋经国和黄埔同学会发去电报,恳请放行。

然而,电报石沉大海,蒋经国当局最终没有批准。



杜聿明的临终遗言,是对妻子曹秀清说的:“我死以后,你哪里也不要去,不要去美国,更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

这位在历史漩涡中挣扎了一生的老人,用他最后的嘱托,为自己和家人的归宿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这个选择,本身就是对他一生经历的最深刻总结。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知鉴明史 incentive-icons
知鉴明史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2894文章数 52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