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季节
气温变化大
是疾病高发的季节
尤其是患有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更容易引起病情波动
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
老年朋友如何平安度过秋冬季?
10月21日
959《交通有话说》特别连线
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病科张同蕾医师
在线科普秋冬季老年病科学防治
相关健康知识
![]()
张同蕾
Q
秋冬季,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这一时期容易出现哪些老年慢性病?诱因有哪些?
A
秋冬季节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病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三大类,诱因与季节特点直接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诱因主要有3点:1.气温骤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2.室内外温差大,心脏负荷加重;3.活动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
第二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为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急性加重)、流感、肺炎,主要诱因有:1.空气干燥+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受损;2.室内通风差,病毒/细菌易滋生;3.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 。
第三是代谢系统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血糖波动)、糖尿病足(感染风险升高) ,主要诱因有:1.秋冬进补导致热量摄入超标,血糖升高;2.活动减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足部保暖不当,血液循环差,易引发溃疡感染。
![]()
Q
针对这几类老年慢性病,日常如何做好护理和防范?
A
高发慢性病的日常护理与防范需从“监测、防护、习惯”三个维度制定措施。
1.心脑血管疾病。定期监测: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如晨起后),发现血压波动过大,及时就医。保暖防护:外出时戴帽子、围巾,避免头部和颈部受凉;室内温度保持18-22℃,避免频繁进出温差大的环境。习惯调整:减少高盐饮食(每日<5g),每天散步20-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
2.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保护:外出戴口罩(N95,防冷空气+病毒),室内用加湿器(湿度保持50%-60%),避免干燥刺激气道。预防感染:每月用84消毒液擦拭家具(防细菌滋生),少去菜市场、超市等人群密集处;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症状管理:若出现咳嗽、咳痰加重,每天定时拍背(从下往上)帮助排痰,同时遵医嘱用支气管扩张剂。
3.代谢系统疾病(以糖尿病为例)。血糖监测:每月测2次空腹血糖,避免空腹血糖>7.0mmol/L。 足部护理:每天用温水(37℃以下)洗脚,擦干后涂润肤霜;穿宽松棉鞋,避免足部受压或烫伤。 饮食控制:减少精制糖摄入,用杂粮(燕麦、玉米)替代部分主食;每天吃1个鸡蛋、200ml牛奶补充优质蛋白。
Q
一些老年人认为秋冬宜进补,所以在饮食方面大鱼大肉不忌口,这样做对吗?老年慢性病群体在饮食和运动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A
“秋冬宜进补”的说法没错,但“大鱼大肉不忌口”是错的,这会加重慢性病负担。
老年人饮食注意事项:第一、进补原则:“温补为主,忌油腻”,优先选择瘦肉(牛肉、鸡肉)、鱼虾、山药、莲子等,避免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第二、控量是关键:每日总热量比夏季减少10%-15%(因活动量下降),比如主食从每餐1碗减至2/3碗;食用油每日<25g,约2瓷勺。第三、禁忌提醒:高血压患者忌咸菜、腌肉等高盐食品;糖尿病患者忌蜂蜜、含糖糕点等高糖食品;慢阻肺患者忌辛辣食物,包括调味料(辣椒、生姜),避免刺激气道。
运动注意事项。选对项目:推荐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避免跑步、爬山等高强度运动,防止心率骤升或关节损伤。控好时间:运动时间选在上午10点-下午3点(气温较高时),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避免空腹运动(防低血糖)和饭后立即运动(间隔1小时以上)。
温馨提示:运动时穿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出汗后受凉;随身携带急救包(含降压药、血糖仪等),出现头晕、胸闷立即停止。
![]()
Q
一些老年人习惯秋冬 “捂得严严实实”,这种做法是否科学?
A
“捂得严严实实”并不科学,过度保暖反而有害健康,正确做法是“分层保暖、按需调整”,就是洋葱穿衣原则。首先 过度保暖的弊端:
1、易出汗受凉:衣物过厚导致出汗,汗液蒸发时带走热量,反而容易感冒;
2、影响血液循环:紧身衣物(如高领毛衣、紧身裤)会压迫血管,尤其加重下肢和颈部血液循环负担,增加脑梗风险;
3、降低适应能力: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身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力下降,外出时更易受冷空气刺激。
其次遵循科学保暖原则:分层穿衣:内层穿透气纯棉衣(吸汗),中层穿羊毛衫(保暖),外层穿防风外套(防冷空气),可根据室内外温度增减;
重点保暖:优先保护颈肩、腰腹、脚部三个部位,比如戴围巾、穿护腰、穿厚袜子,其他部位无需过度包裹;
动态调整:活动时(如散步)可脱外层外套,避免出汗;久坐时(如看电视)加穿薄马甲,防止腰腹受凉。
![]()
Q
部分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觉得“症状缓解就可以减药或停药”,擅自调整用药会有哪些风险?
A
“症状缓解就减药或停药”是极其危险的行为,秋冬季节病情波动大,擅自调整用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1. 擅自调整用药的核心风险。病情反弹:比如高血压患者停药后,血压可能在1-2天内骤升,诱发脑出血;糖尿病患者减药后,血糖升高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并发症加重:慢阻肺患者停药后,气道痉挛加重,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冠心病患者减药后,心肌供血不足,易诱发心梗。药物耐药:频繁减药、停药会让身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后续再用同一种药,效果会大幅下降。
2. 正确用药原则。严格遵医嘱: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咨询医生后调整用药,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稳定3个月以上,医生可能酌情减少1/4剂量,而非自行停药;记录用药反应:每天记录用药种类、剂量及身体感受(如是否头晕、恶心),复诊时带给医生参考;避免漏服:用分药盒按“早中晚”分装药物,设置手机闹钟提醒,漏服后不要随意补双倍剂量(需咨询医生)。
![]()
让我们共同关注
老年人的健康
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给予他们更多关爱
为他们的幸福晚年
保驾护航
![]()
请关注安康交通广播视频号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中配图、文字等均来源于网络,并已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平台删除;如未告知,视为版权所有人同意我方使用。
记者:向溪
编辑:汤小珊
责编:童慧
终审:张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