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与社会讨论中,一股贬低高学历人才、消解专家教授公信力的歪风悄然蔓延。
许多人未曾真正接触过高校学者,却仅凭片面信息便断言“读书无用”“硕士博士高分低能”,将教授专家标签化为“不食人间烟火、热衷信口开河”的群体。
这种认知偏差,不仅辜负了学者们的耕耘,更遮蔽了知识群体的真实面貌。
作为一名亲历者,我想以大学母校为镜,还原那些硕士、博士、专家、教授们最本真的模样——他们不是符号化的“高知”,而是鲜活、质朴且心怀热忱的普通人。
1.青年学者:在平凡中闪耀的科研新星
高校里的班主任、系辅导员与助教,是离学生最近的青年学者群体。他们能留校任教,无一不是硕士、博士中的佼佼者,有的双学位,是同龄人中的科研才俊。
但褪去“高学历”的光环,他们的生活与普通人并无二致:收入平平,生活朴素,既无豪车豪宅,也无奢侈消费。
我至今记得本科时的班主任,一位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后来考取博士准备离校时,行李只有两个纸箱:一个装满专业书籍,一个塞着日常衣物。
他住的学校的职工宿舍,也不过是和学生4人间差不多大小的单人间,也就是说学生4个人住,他一个人住;吃饭就是去学校的员工食堂,俗称小食堂,学生食堂俗称大食赏。
两家食堂本身就连在一起,只是小食赏的菜品精致一些,有单独的小炒,价钱也偏贵一点,学生有钱也可以去。
若走出校园,没人能仅凭外表认出他们是高学历人才,唯有那双透着求知欲与思辨力的眼睛,格外明亮灵动。
更难得的是,这群青年学者大多气质清秀、性格随和,女性学者尤其兼具知性与优雅,那份由内而外的书卷气,远非“颜值”二字所能概括。
他们用平凡的生活证明:高学历不是“特权”,而是投身科研与教育的起点。
中坚学者:在简朴中坚守的教学骨干
再看讲师与副教授群体,他们多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学者,几乎清一色拥有博士学位,承担着高校核心的专业课教学与科研任务。即便已在学术领域站稳脚跟,他们的生活依然与“富裕”无关,始终保持着简朴的底色。
我曾有幸受到邀约去过一位生物学女副教授的家,她与丈夫都是博士、副教授,家庭条件却远不如外界想象的“光鲜”。
住的就是校园中六层商品楼里的两室一厅,家中没有昂贵的家具与装饰,最显眼的只有一个占据整面墙的大书柜,从专业著作到人文典籍,满满当当排列着,成了这个家最珍贵的“财富”。
聊天时,她笑着说“钱够花就行,不如多买几本书、多做些实验”,这份对学术的专注,远胜过对物质的追求。
在高校里,这样的中年学者比比皆是:他们把时间花在备课、做实验、指导学生上,把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与课题攻坚中,生活简单却充实,用行动诠释着“学者”二字的真谛,专注于知识,而非沉迷于物质。
资深教授:在质朴中蕴藏的智慧脊梁
学校里的专家教授,是学术领域的“定海神针”。他们中不少人曾获国家级奖项,有的有海外留学经历,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甚至本身就是深耕领域的科学家。
但即便拥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他们的生活依然质朴得令人动容,性格里更藏着孩童般的纯粹。
刚入学时,我常在校园的小广场上看到一群“特殊的老人”:
他们拿着小木锤,在地面上击打一颗类似高尔夫球却不能离地的小球,瞄准简易孔洞推杆。
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自创的休闲方式,无需大场地,俗称“地球”,其实就是“简化版的高尔夫”。一旦有人进球,老人们会像孩子般欢呼雀跃。
谁能想到,这些在阳光下嬉戏的老人,有留学5个国家,精通八门外语的草原系教授,有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行业泰斗,都不是一般人。
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在课堂与演讲中的风采。
不少教授看似身形干瘦、衣着朴素,有些很“不起眼”,但一开口便声如洪钟,令人难以相信这么瘦弱干瘪的身躯怎可能发出这么宏亮的声音;有的教授身材高大,说话粗门大嗓很有张力,不知道他的身份,走在大街上,人们只会以为这人是个身材高大的老年壮汉,可人家是全校唯二的中技院院士。
听他们讲话或讲演,往往都很有个人特色,很幽默,很真实,我至今记得一位老教授讲他文革时挨整挨饿的事情,并是件痛苦的记忆,但他能讲得妙趣横生,笑翻了全场好几百号人。
他们讲话更是个个逻辑清晰,既能引经据典追溯学术源头,又能结合现实剖析问题本质,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听众仿佛置身知识的殿堂,享受一场高级的精神盛宴。
这大概就是学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吧!
他们是国家的学术脊梁,却从未将“精英”二字挂在嘴边,始终以质朴的姿态坚守讲台、深耕科研。
放在普通人当中,他们比普通人还要普通,外貌上压根看不出来,只是气质不同,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们是一群心地善良,到老仍保有纯真天性的人。
可这群人都极其聪明,他拥有的知识和才华,所拥有的技能又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和想向的。
真正的学者从不追逐流量,他们与社会上的普通人并不完全一样,起码我母校的学者教授们大都是这样。
当然,我说的是10年前,但就是10后的今天,我依然认为母校的学者教授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为何现在的社会对专家教授的认知会如此之差呢?
我认为,最大的症结在于部分“伪学者”混淆了大众的视野。
如今媒体上活跃着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
他们频繁出镜开讲座、接受采访,口若悬河却言之无物,甚至为博眼球而发表违背常识的言论,靠“胡说八道”赚取流量,最终成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学者”。
老百姓反感这类人的浮夸与不负责,却不慎将怨气转嫁到整个专家教授群体,导致“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但事实上,真正的学者从不会沉迷于媒体聚光灯。他们不屑于靠“露脸”博名,更不会为金钱名利放弃学术操守。
也就是说,普通大众并没多少机会接触到这些我们中国的学术精英们,媒体上看到的,大都是假的,或都是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人,这些人大多并不专心于学术。
说难听点,这些人更多是一些高校或科研部门的官僚,当然职称是有的,但他们的心思不在学术上而在官场上,他们都是些哗然取宠的主,他们是要博眼球混流量的,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专家学者,并不能代表这个群体的主流。
就像我母校的学者们:
青年学者在实验室熬夜,中年学者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资深教授在书房深耕典籍,在带研究生,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他们都过着朴素简单的生活,却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一个又一个领域的学术进步。
他们才是真正的国家精英,是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我始终坚信:那些热衷于在大众面前哗众取宠、满口胡言的人,绝不可能是真正的专家教授。
至少在我的母校,在我所接触过的学者群体中,没有这样的人。
知识是不会与“浮夸”为伍的,真正的学者,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不平凡事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