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驾鹤西去,网上的议论就没断过。讣告下面一群人不聊先生的学术贡献,反倒盯着“遗产咋分”“翁帆会不会再嫁”说长道短,把人家二十一年的夫妻情分当成八卦嚼舌根,实在让人心里不痛快。
![]()
其实就在先生走前8天,还有段暖心事。10月10号生日小聚,老两口和亲友们一起签名留念,杨振宁写完自己的名字,轻声喊了句“达令,到你了”。就这一句平常话,满是老夫妻的烟火气,哪有外人想的那么多弯弯绕绕?
![]()
真该好好说道的,从来不是那些捕风捉影的猜测,而是这二十多年里,他们俩到底是咋把日子过明白的。
![]()
俩人的缘分得从1995年说起,当时汕头大学办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翁帆还是个刚上大学的小姑娘,被选去接待杨振宁和他第一任夫人杜致礼。那时候翁帆就给老两口留下了好印象,之后也偶尔寄张贺卡、写封信,算是淡淡的联系。2003年杜致礼先生走了,翁帆写了封信宽慰杨振宁,到2004年元旦寄了张贺年卡,俩人这才重新热络起来,经常通邮件、打电话,从学业上的难题聊到艺术音乐的喜好,越聊越投缘。当年10月他们一起去北海旅行,相处下来更觉心意相通,没多久杨振宁就打了个电话求婚,翁帆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儿,哪来那么多算计?
![]()
翁帆后来跟人说,当你打心底里崇拜一个人,又能彼此吸引,那种崇拜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爱。她把这段关系叫做“象牙塔中的象牙塔”,杨振宁也说婚后的日子是“特别纯净的世界”。外人总揪着他俩54岁的年龄差不放,可人家夫妻俩的心思全在一块儿呢:住在清华园的“归根居”里,墙上挂着俩人出游的合影,平时一起看书、一起整理资料,出去游学也形影不离。有回翁帆生病卧床,头晕肚子疼下不来床,杨振宁就到楼下端了碗麦片粥,一口一口喂给她吃;旅行的时候杨振宁起得早,怕开灯吵醒她,就躲在卫生间里看报纸——这些细碎的温暖,可比年龄数字实在多了。
![]()
杨振宁对翁帆的尊重更让人佩服。他不止一次公开说,自己走了以后,翁帆要是遇到合适的人,完全可以再结婚。他不想让“杨夫人”这个名头困住她后半辈子,这份通透和体谅,比啥甜言蜜语都金贵。而且老两口早就把存款捐了近200万美元给清华,根本不是外人想的那样盯着钱过日子。
![]()
更别以为翁帆是躲在背后的“名人配偶”,她这些年的日子过得比谁都扎实。结婚前她就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研究生,婚后也没停下学习的脚步。2008年帮杨振宁编译了《曙光集》,里面还收了他俩的婚纱照和生活照;2011年又考进清华大学建筑系读博士,专攻建筑历史,论文写的是英国建筑师约翰·索恩的创作理论,后来还在《世界建筑》这些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学术文章。除了建筑学博士,她还拿下了艺术学博士学位,这些年翻译了不少作品,连冬奥宣传曲《梦想指路》的英文版都是她改编翻译的,COP15的主题歌《地球妈妈》MV也是俩人一起译的。人家靠自己的本事在学术圈站稳脚跟,哪用得着旁人可怜?
![]()
说起年龄差的婚姻,其实咱们身边也不少见。伏明霞和梁锦松差26岁,张艺谋和陈婷差31岁,外人看着觉得不可思议,可日子是人家自己过的。就像咱们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看着再奇怪,舒服不舒服脚最清楚,犯不着替人家瞎操心。
![]()
有网友说得特别在理:“灵魂对频了,年龄自然就静音了。”那些把他俩感情说成“图钱”“图名”的,根本没看懂这段关系的本质。杨振宁早就说过,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翁帆也说“是杨振宁塑造了现在的我”——这份互相珍视,哪是八卦能说透的?
![]()
如今先生走了,这段21年的旅程也到了终点,但翁帆肯定能在自己的轨道上继续发光。咱们这些中年人也该琢磨琢磨,这辈子找伴侣到底图啥?要是把年龄、钱、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都遮上,真正的好伴侣,不就是能聊到一块儿、能互相心疼、能陪着对方变成更好的人吗?
![]()
就像老辈人常说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感情这事儿,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两个人心里踏实、精神合拍,就是最好的日子。这道理,不分年龄,也从来不过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