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底,俄罗斯4架苏-35飞抵河北沧州飞行训练中心,坐实了中国采购苏-35的传闻。此事一度引起许多人对歼-20的质疑,在拥有了五代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从俄罗斯采购战斗机?哪怕在很多年之后,还是会有人以此为依据,认定中国战斗机不如俄罗斯战斗机好。
后来随着歼-10C、歼-16、歼-20等新型战斗机陆续服役,中国就再也没有从俄罗斯进口军用飞机。哪怕在苏-57服役后,中国也没有动心。然而时隔十年后,中国可能又要买俄罗斯飞机了。
![]()
2016 年 12 月 25 日,河北沧州飞行训练中心的跑道上,4 架涂装有中国空军标识的苏 - 35 战斗机平稳降落。这是中国 2015 年与俄罗斯签署的 24 架苏 - 35 采购协议中首批交付的装备,单机价格约 1.04 亿美元,总金额 25 亿美元。彼时,歼 - 20 已完成 2011 号原型机试飞,但尚未正式列装,外界对中国在 “即将拥有五代机” 时仍采购四代半战机的举动充满疑问。
![]()
质疑声主要集中在 “技术必要性” 上。部分观点认为,苏 - 35 的引进意味着中国自主五代机技术不成熟,甚至有人以此认定 “中国战斗机性能不如俄罗斯”。但公开信息显示,当时中国空军面临的现实需求难以仅凭未量产的歼 - 20 满足 ——2016 年,中国空军仍有大量歼 - 7、歼 - 8 战机待替换,歼 - 10B 刚完成量产。
歼 - 16 尚未形成战斗力,苏 - 35 的 117S 矢量发动机、雪豹 - E 无源相控阵雷达,能快速填补高端战力空白。中国空军研究院在 2017 年的《航空装备发展报告》中提到,苏 - 35 的引进 “可缩短装备更新周期,同时为国产发动机与航电系统研发提供参考样本”。
![]()
后续发展印证了这一判断。2017 年歼 - 20 正式列装后,中国未再追加苏 - 35 订单;2018 年歼 - 10C、歼 - 16 批量服役,形成与歼 - 20 搭配的 “三剑客” 体系,俄罗斯军用飞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下滑。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2016-2024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军用航空装备总额仅 9.2 亿美元,较 2010-2015 年的 83 亿美元下降 90%,苏 - 35 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后一批俄罗斯军用战斗机采购项目。
![]()
大飞机出口的 “寒冬”
2025 年,俄罗斯武器出口正遭遇近三十年最严峻的 “滞销潮”,大型飞机领域尤为突出。以中国此次计划采购的伊尔 - 96-400M 为例,这款由伊留申设计局研发的宽体飞机,2020 年完成首飞,最大起飞重量 250 吨,最大载货量 80 吨,航程 1.2 万公里,定位为长途货运与特种平台改装机型。但截至 2025 年 9 月,该机型仅获得俄罗斯国防部 10 架订单,民用与国际市场订单为零,生产线面临 “开工即停产” 的风险。
![]()
滞销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首先是技术竞争力不足,伊尔 - 96-400M 采用的 PS-90A-76 发动机,燃油效率较西方同级别普惠 PW4000 发动机低 15%,机身复合材料占比仅 12%,远低于空客 A350 的 53%,导致运营成本偏高。其次是国际制裁影响,受俄乌冲突后续制裁措施限制,伊尔 - 96-400M 无法获得欧洲 EASA、美国 FAA 的适航认证。
无法进入主流民用航空市场,仅能依赖独联体国家与少数友好国家。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 2025 年 10 月报道称,俄罗斯军用航空装备出口额 2024 年较 2020 年下降 32%,其中苏 - 57、苏 - 35 的海外订单同比减少 45%,大飞机成为 “滞销重灾区”。
![]()
为打破困境,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不得不降低合作门槛。2025 年 8 月,集团总裁尤里・斯柳萨里公开表示,“愿向合作伙伴转让伊尔 - 96-400M 的机身制造技术,提供 15 年零部件保障,并在采购国设立维修中心”,这一让步幅度远超此前对印度、埃及等国的合作条件,也为中国的采购创造了有利条件。
![]()
需求导向的 “精准选择”
中国此次计划采购的 20 架伊尔 - 96-400M,并非简单的 “趁势抄底”,而是基于特定领域需求的理性决策。从用途划分,这批飞机将主要服务于两大场景:长途航空货运与特种任务改装,两者均指向中国当前的装备缺口。
在货运领域,中国航空物流的 “大飞机短板” 日益凸显。2024 年,中国航空货运量达 782 万吨,其中跨洲际货运占比 42%,但现役大型货运飞机中,波音 747F、空客 A330F 等国外机型占比 85%,国产运 - 20 最大载货量 66 吨,航程 7800 公里,难以满足跨太平洋、跨大西洋的长途货运需求。
![]()
伊尔 - 96-400M 的 80 吨载货量与 1.2 万公里航程,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 例如,从上海飞往法兰克福的货运航线,伊尔 - 96-400M 可满载起降,无需中途加油,而运 - 20 需经停阿拉木图,运输效率提升 30% 以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25 年《航空货运发展报告》显示,到 2030 年,中国长途大型货运飞机缺口将达 50 架,伊尔 - 96-400M 的采购可提前布局这一需求。
![]()
在特种任务改装方面,伊尔 - 96-400M 的平台优势显著。大型宽体飞机是改装空中加油机、预警机、指挥机的理想载体,伊尔 - 96-400M 的机身长度 55.3 米,客舱容积 350 立方米,可容纳更多设备与人员。中国航空工业专家在 2025 年 10 月的 “中俄航空合作论坛” 上指出,该机型的国产化率达 82%,避免了西方技术限制,适合长期改装维护。例如,改装为空中加油机时,可搭载 65 吨燃油,较轰油 - 6 的 18.5 吨提升 250%,能同时为 3 架歼 - 20 加油,大幅延伸战机作战半径。
![]()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采购并未影响国产大飞机发展。中国商飞 C929 宽体客机虽处于研发阶段,预计 2032 年量产,但伊尔 - 96-400M 的交付周期为 2026-2030 年,恰好形成 “过渡衔接”,避免出现装备断档。协议中还明确,俄罗斯将协助中国企业参与伊尔 - 96-400M 的零部件生产,涉及机翼复合材料、起落架等 23 项技术,这对国产大飞机的工艺改进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
从 “技术引进” 到 “需求互补”
对比 2016 年苏 - 35 与 2025 年伊尔 - 96-400M 的采购,中俄航空合作已从 “中国引进技术” 转向 “双方需求互补”。2016 年,中国的核心诉求是 “解决技术短板”,苏 - 35 的矢量发动机、雷达技术为歼 - 20、歼 - 16 的改进提供了借鉴;2025 年,中国在战斗机、中小型运输机领域已实现自主化,采购伊尔 - 96-400M 更多是 “满足特定需求”,而俄罗斯则获得了维持生产线、缓解出口压力的关键订单,形成 “双赢格局”。
![]()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合作细节中。2016 年苏 - 35 采购时,中国重点要求技术转让,包括 117S 发动机的性能参数、雪豹 - E 雷达的接口协议;2025 年伊尔 - 96-400M 协议中,中国更关注交付效率与售后保障,明确要求俄罗斯在 2026 年第二季度前交付首架,2030 年前完成全部 20 架交付,并在西安设立维修中心,储备价值 2 亿美元的零部件。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在 2025 年 10 月的签约仪式后透露,为满足中国需求,已将伊尔 - 96-400M 的生产线月产能从 1 架提升至 2 架,优先保障中国订单。
![]()
结语
截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双方尚未公布此次采购的具体金额,但根据伊尔 - 96-400M 的单机成本(约 8000 万美元)估算,20 架总金额约 16 亿美元。对于中国而言,在俄罗斯大飞机滞销时达成合作,既填补了自身装备缺口,又以合理成本获得技术支持;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一订单不仅缓解了生产线压力,更巩固了与中国的航空合作关系,为后续零部件、材料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这场跨越十年的合作转变,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从 “追赶” 到 “自主” 再到 “精准选择” 的生动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