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又一次“关门”,自2025年10月1日新财年开始,联邦政府因国会未通过拨款法案,进入全面停摆状态。三周过去,预算谈判依旧陷入僵局,参议院11轮投票全军覆没。这场政治拉锯中,国家高层已经不再试图维护基本运转,反而将关门视作达成政治目的的“顺手好棋”。
![]()
政府关门不再是一次被动的制度摩擦,而是主动制造的政治工具,红蓝对峙落到最具体的公共服务中,联邦机构成了双方角力的牺牲品。美国的预算制度本就复杂,联邦财政年度起于每年10月1日,国会必须在此之前完成各项拨款审批流程。
这种设计初衷是为了加强国会对财政的监督权,但几十年来,它反而频繁引发政府“停工”;从1976年开始,美国政府已因预算问题停摆超过20次,每一次看似是拨款程序没跟上节奏,实则是两党在政策争议中互不退让的结果。
过去,政府关门虽常见,但大多是短期僵局,彼此都会在最后时刻寻求妥协。如今的局势却变了味。2025年的这场停摆,表面上是围绕医保拨款分歧,实际却早已成了双方争夺话语权的战场。
民主党推动1.5万亿美元的医保方案,旨在加固奥巴马医改的基础;共和党则要求先保障基本运作,医保另议。
看似正常的议题分歧,却被推向了制度无法承受的极限。白宫的态度一改往常,不再积极撮合共识,反而将停摆当作“整顿政府”的机会。
特朗普在回应媒体时毫不避讳地表示,关门是“有好处的”,因为能“处理掉一些不需要的人”。这番话表明,政府关门已不仅是预算问题,更是对机构结构和政策倾向的主动干预。
拨款谈不拢,本应是立法层面的技术性问题,却被行政层面利用为裁员、削减政策支出的窗口。这种做法,不仅模糊了三权分立的边界,也让预算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制衡功能。
政府关门不再是警钟,而变成了工具,制度的惯性被政治意图绑架,公共服务成了次要事项。
停摆升级成政策清洗
2025年的这场政府停摆,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都不同;以往的关门,联邦雇员通常是“暂时休假”,等预算通过,再返岗补发工资;这次,白宫已明确要求各机构准备“永久性裁员”。
这场系统性的机构收缩,影响远不止普通办公单位。环境保护署的水资源计划被搁置,能源部的氢能研究被强行叫停,航天局暂停多个非关键任务,甚至国家安全相关部门也被迫压缩人手。
更极端的是,核安全局部分员工被迫无薪休假,这类关键岗位本应豁免于停摆影响,如今也不能幸免。
特朗普政府并未回避这一点,反而通过这次停摆推动对联邦系统的重组。某种程度上,这既是对前任政策的清算,也是一场行政权力的再塑造。过去几十年中,联邦机构逐步膨胀,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现在,这种架构被质疑为“冗余”,于是借停摆之机进行政治性裁剪。
这种操作的最大问题在于,它跳过了正常的行政评估程序,用预算僵局制造事实。原本需要政策辩论和立法程序决定的事务,现在被放进了“关门清单”。政府以“资金短缺”为由,实际完成了政策目标的转向。这种方式,虽有效率,却丢掉了正当性。
对民众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服务中断。签证批复延后、税务办理停滞、国家公园关闭、社会保险答复暂停,原本依赖政府维持的生活环节受阻。有人说这是“放大版的周末”,但事实上,它更像是“国家机器的半瘫痪”。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估算,政府每“停摆”一周,美国经济损失超过150亿美元。三周已过,累计损失接近500亿。这还不包括因信用受损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市场信心动摇等连锁反应。
党争升温,制度妥协空间几近枯竭
政府关门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并非因为财政困难,而是政党极化愈演愈烈。从某种角度看,美国进入了一个“政治对抗优于政策共识”的时代。两党都意识到,妥协的代价远高于僵持的好处。
共和党在特朗普的强势领导下,党内声音收紧,几乎无人敢公开反对其政策思路。即便有议员担心停摆影响选情,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表态。民主党则将预算谈判视为为数不多的政治筹码,在不取得实质让步前,宁愿让政府继续停摆。
这种两极对冲的格局,使得政府运作被迫成为政治斗争的副产品。预算不再是管理工具,而是议程安排的试金石。谁能控制拨款,谁就能决定政策走向。这种逻辑本身就与现代治理的效率原则背道而驰。
美国宪政体制原本以权力分立为基础,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但当立法与行政之间的互动变成了“拉锯战”,制衡机制就演变成了“互相挟持”。国会不拨款,政府不运转;政府不让步,国会不妥协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在持续下滑。多项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关门”是政客操弄的结果,而不是体制的必然。人们越来越怀疑,现有的政治结构是否还能有效回应社会需求。治理信任的崩塌,才是这场停摆留下的最大后遗症。
没有共识的政府,难以维持全球影响力
美国曾因制度稳定和政策连续性而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如今,一个连内部预算都无法敲定的政府,如何维持其国际信誉?
当国务院缩减人手、国防部暂停部分训练任务、国际援助计划被冻结,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执行力无疑受到影响。不少外交观察人士指出,美国若长时间陷于内部混乱,将在多边谈判中逐步边缘化。
这种“内外失衡”状态,使得华盛顿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一个国家的全球作用,最终取决于其内部的政策稳定和制度运作。如果连“政府是否开门”都要反复争论,其他国家自然不会对其战略承诺报以太多期待。
美国政府关门的真正代价,从来不只是眼前的经济损失,而是制度信任的持续流失。当政党不再试图协作解决问题,而是将国家机构变成政治工具,治理本身便失去了方向。
国家高层若继续将党派利益置于公共责任之上,再强的制度设计也难以承载现实的博弈压力。美国政治,已不是制度失灵的问题,而是共识丧失的结果。而一个缺乏共识的政府,终将难以维持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