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烧的头七为何重要?老道点破:藏着灵魂归宿的秘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人死之后,阳间的亲人为何要在头七这日设祭焚香?这个流传千年的习俗,背后藏着怎样的玄机?

翻开道家典籍,《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记载:"人身之中,有三魂七魄。人之生也,魂魄聚而成形;人之死也,魂魄散而归虚。"这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生死之间的关窍。可魂魄究竟为何物?它们散去之后又归于何处?更关键的是,头七这个时间节点,为什么在生死轮转中如此重要?

道家祖师庄子曾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本是天道循环,就像昼夜交替一般自然。可凡人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离去的不舍,让这份"自然"变得格外沉重。头七祭祀,表面看是活人对死者的追思,实则关乎亡魂能否顺利转世,能否在阴阳两界的关口不至迷失。

这其中的奥秘,要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外有位老道士,道号清虚子。这位老道并非什么名山大派的掌门,只在终南山脚下搭了个茅庐,平日里采药炼丹,偶尔也给附近村民看看风水,指点一二。

清虚子年轻时也曾游历四方,遍访名师。他见过茅山的符箓之术,学过龙虎山的炼丹之法,在武当山上习过内丹吐纳,最后却选择隐居在这终南山下。村民们起初不明白,这样一个有真本事的道士,为何甘愿守着这片贫瘠之地。直到那年秋天发生的事,大家才明白,清虚子守的不是这片地,而是一份因果。

那年八月十五过后没几天,村里张木匠家出了事。张木匠五十出头,手艺精湛,为人和善,在村里口碑极好。谁家要打个柜子做个桌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被自家房梁砸死了。

事发那晚,张木匠正在屋里给县城李员外赶制一套家具。他做活儿向来仔细,那晚也是如此。可不知怎的,头顶的房梁突然发出"咔嚓"一声脆响,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整根梁木就砸了下来。等家人发现时,张木匠已经没了气息,死在自己最熟悉的木料之下。

这事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是房子年久失修,有人说是张木匠干活太卖力气冲撞了梁神,还有人暗地里嘀咕,说这是报应。为什么说报应?原来张木匠年轻时曾经拆过一座老庙,那庙里供着土地神,可张木匠当年为了盖新房,硬是把庙拆了,用那些木料盖了自己家的房子。

张木匠的妻子王氏哭得死去活来。这个女人大字不识几个,平日里靠着丈夫的手艺勉强度日。如今顶梁柱倒了,家里还有个十来岁的儿子,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办丧事那天,王氏按照当地规矩,请了吹鼓手,摆了流水席。可她心里始终有个疙瘩——丈夫死得太突然,连句话都没留下,魂魄会不会在阴间受苦?她听村里老人说过,人死之后魂魄不散,要在阳间游荡七七四十九天才会彻底离开。这头七尤其关键,是亡魂第一次回家探望的日子。

就在王氏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有人提起了清虚子。"去问问那个老道士吧,"邻居张大娘说,"我听说他懂这些阴阳之事,兴许能帮上忙。"

第二天一早,王氏就带着儿子上了山。秋日的终南山已有寒意,山路两旁的树叶开始泛黄。母子俩走了大半个时辰,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清虚子的茅庐。

茅庐前有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些药草。清虚子正在院中打坐,听到脚步声也没睁眼,只是淡淡地说:"来了?"

王氏愣了一下,随即跪倒在地:"道长,您得救救我家那口子!"

清虚子这才睁开眼睛,看了看王氏,又看了看她身后的孩子,缓缓说道:"人死不能复生,这是天道。"



"我知道,我知道,"王氏抹着眼泪说,"可我听说人死后魂魄还在,我就想问问,我那口子的魂魄现在在哪?他会不会受苦?我该怎么帮他?"

清虚子起身,走到院门口,望着远处的山峦,沉默了许久才开口:"你丈夫的死,不是意外。"

这话让王氏浑身一震。清虚子接着说:"他年轻时拆了土地庙,用那些木料盖了房子。那房梁就是庙里的主梁,带着神灵的气息。这些年神灵并未怪罪,可你丈夫心中有愧,这份愧疚日积月累,终成心魔。那晚房梁断裂,表面看是木头腐朽,实则是他内心的执念所致。"

"那现在该怎么办?"王氏急切地问。

清虚子转过身来,看着王氏的眼睛:"头七将至,你丈夫的魂魄会回家一次。这是他在阴间的第一个关口,也是最关键的关口。如果这一关过不去,他的魂魄就会执念不散,在阴阳两界之间游荡,永世不得超生。"

"那该怎么做才能帮他过这一关?"

清虚子说:"头七这天,你要在家中摆下祭台,点七盏油灯,烧一炷香,诚心诵读《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的往生咒。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他当年拆庙的那块石碑,把它重新立起来,再请一尊土地神像供奉上去。只有这样,你丈夫的执念才能化解,他的魂魄才能顺利前往下一站。"

王氏连连点头:"道长,我一定照办!可是,头七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

清虚子看了她一眼,说:"这个问题,待到头七那日,你自然会明白。"

回到家中,王氏按照清虚子的指点开始准备。她找到了当年那块石碑,碑上刻着"福德正神"四个字,虽然已经风化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来。她花了三天时间,请村里的年轻人帮忙把石碑重新立了起来,又托人从县城请了一尊土地神像供奉上去。

头七那天终于到了。按照习俗,这天天黑之前,家里人要把房门打开,让亡魂能顺利回家。王氏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切:七盏油灯排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每盏灯前都放着一小碟米饭;香炉里插着三炷香,香烟袅袅升起;桌上摆着张木匠生前爱吃的菜肴,虽然简陋,但都是王氏亲手做的。

天色渐暗,王氏跪在祭台前,手中捧着一卷经书。这是清虚子抄给她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的往生咒部分。虽然王氏不识几个字,但这几天她硬是把这段咒文背了下来。

"太上敕令,超汝孤魂,鬼魅一切,四生沾恩......"王氏的声音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回荡。她闭着眼睛,心中默念着丈夫的名字,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就在这时,屋外突然刮起一阵风。风不大,却卷起了院子里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王氏心中一动,知道丈夫回来了。

她继续诵经,不敢睁眼。可她能感觉到,屋子里的温度似乎降低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那七盏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像是有人在旁边走动。

不知过了多久,王氏诵完了最后一句咒文。她缓缓睁开眼睛,发现桌上那碗米饭少了一些,仿佛真的有人吃过一般。她心中悲喜交加,趴在桌上失声痛哭。

"娘,别哭了。"身后传来儿子的声音。王氏回过头,看到儿子站在门口,小脸上满是泪痕。"我刚才看到爹了。"

"你说什么?"王氏惊讶地问。

"我看到爹了,"儿子说,"他站在院子里,朝我笑了笑,然后就不见了。他好像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最后只是摆了摆手。"

王氏听完,又哭了起来。这一次不是悲伤,而是欣慰。她知道,丈夫的魂魄回来过了,这说明清虚子的方法有用。



可王氏心中还有疑惑:为什么偏偏是头七这天?为什么不是头三或者头五?这个时间节点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亡魂在这七天里究竟经历了什么?

第二天一早,王氏再次上山找到清虚子。老道士正在院中侍弄那些药草,看到王氏来了,也不意外,只是说:"看来你丈夫已经顺利过了第一关。"

"道长,您说的第一关是什么意思?难道后面还有关口?"王氏急切地问。

清虚子放下手中的锄头,示意王氏坐下:"人死之后,魂魄并非立刻就去投胎转世。这其中有七个关口,每七天一个,所以民间才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说法。而这头七,是最关键的一关,因为......"

说到这里,清虚子突然停住了。他抬头看着天空,似乎在思索什么,又似乎在等待什么。王氏焦急地等着,可老道士却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说话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