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坐命人为何一进寺庙,佛像前香火就熄灭?方丈揭示前世因缘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三命通会》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命理之学中,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命格,唤作"华盖坐命"。

华盖原是天上星宿之名,古人观天象,见其如伞如盖,庇护帝星,便取此名。

华盖入命的人,往往聪慧过人,却也孤傲清高,与世俗格格不入。

《三命通会》中记载:"华盖者,喻如宝盖,天有此星其形如盖,多主孤寡,纵贵亦不免孤独。"

这样的命格之人,天生与佛道有缘,多有出家修行之相,或是前世曾在佛门修持。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松江府有一桩奇事。一位华盖坐命的书生,每每踏入寺庙,佛像前的香火便会无故熄灭,哪怕是刚点燃的檀香,遇他也会瞬间化为青烟。起初众人以为是巧合,可次数多了,连寺中僧众都感到诧异。

这位书生姓陆名文修,家境殷实,自幼聪颖,十五岁便中了秀才。按理说,这样的才子前程似锦,偏偏他生性淡泊,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他常说自己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好似这世间一切都曾经历过。

这究竟是何缘故?难道真的与前世有关?那些熄灭的香火,又在昭示着什么天机?

陆文修第一次遇到这种怪事,是在十八岁那年春天。

那日清明,他随父亲前往城外的法华寺上香祭祖。法华寺建于宋代,香火鼎盛,是松江府最大的寺院。寺中供奉着一尊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据说是当年从天竺请回,极为灵验。每逢初一十五,来此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陆文修跟着父亲走进大殿,殿内香烟缭绕,木鱼声声。十几位香客正虔诚跪拜,香炉中插满了燃烧的香火。父亲先行上香,一切如常。轮到陆文修时,他刚跨过门槛,还未走到佛像前,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香炉中所有的香火,竟然在同一瞬间全部熄灭,连一缕青烟都不曾留下。

大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香客们面面相觑,有人惊呼出声,有人连连后退。主持香事的知客僧愣在原地,手中的香还未点燃,就已感受到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陆父脸色煞白,连忙拉着儿子退出殿外。

"文修,你可曾得罪过什么人?或是做过什么不敬佛祖之事?"陆父忧心忡忡地问。

陆文修摇头,他自幼读书明理,从未做过亏心事,更不曾对佛门不敬。可这突如其来的异象,连他自己也难以解释。

消息很快在松江府传开。有人说陆文修是妖邪附体,有人说他命中带煞,克制佛缘。更有甚者,传言他前世必是造了恶业,今生才会遭此报应。陆家门前,往日登门求字的文人骤减,连邻里也开始避而远之。

陆文修心中郁结难解。他不信自己会是那些流言所说的恶人,可这异象又确实存在。为了证明清白,也为了寻找答案,他决定遍访江南名寺,看看是否每处都会出现同样的情形。



第二次是在苏州的寒山寺。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陆文修独自前往,寺中只有几位值夜的僧人。他悄悄走进大殿,殿内只点着两盏长明灯,佛像前供着三炷清香。他屏住呼吸,一步步靠近。

当他走到蒲团前时,那三炷香又是同时熄灭。

值夜的老僧听到动静,提着灯笼赶来,见到这一幕,不由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他打量着陆文修,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并未如其他人那般惊慌失措。

"施主,可否留步?"老僧开口道。

陆文修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僧。老僧的眼神很平静,没有责怪,也没有恐惧,反而带着一种深邃的慈悲。

"老师父,晚生并无恶意,实在是想弄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陆文修拱手道。

老僧点点头:"老衲看施主面相,天庭饱满,眉目清朗,绝非恶人。这香火熄灭,恐怕另有缘由。"

"敢问师父,这缘由究竟为何?"

老僧沉吟片刻:"此事非老衲所能参透。施主若真想知晓,不妨去一趟杭州的灵隐寺,那里有位德高望重的慧明方丈,他通晓宿命,或许能为施主解惑。"

听了老僧的话,陆文修心中燃起了希望。他谢过老僧,连夜启程前往杭州。

三日后,陆文修抵达灵隐寺。这座千年古刹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他在山门外整理衣冠,深吸一口气,缓缓走了进去。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去大殿,而是先找到知客僧,说明来意。知客僧听完他的叙述,脸上露出惊讶之色,连忙去禀报方丈。

不一会儿,知客僧回来传话:"方丈有请。"

陆文修随着知客僧来到后院的禅房。禅房内陈设简朴,只有一张禅床、一张书案、几卷经书。慧明方丈盘坐在蒲团上,年约六旬,面容慈祥,双目炯炯有神。他看到陆文修进来,微微点头示意他坐下。

"阿弥陀佛,施主远道而来,辛苦了。"慧明方丈的声音温和平静。

陆文修恭敬行礼,将自己的遭遇详细讲述一遍。慧明方丈静静听着,不时微微颔首,待他说完,沉默了许久。

"施主可知何为华盖星?"方丈突然问道。

陆文修一愣,随即答道:"晚生略知一二,命书上说华盖坐命之人,多与佛道有缘,性情孤傲。"

"不错。"方丈点头,"华盖入命,往往是宿世修行的印记。施主这香火熄灭之相,并非凶兆,反而是一种特殊的印证。"

"印证?"陆文修不解。

慧明方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来:"施主随老衲去一趟大殿,让老衲亲眼见证一番。"

两人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殿内香烟袅袅,数十位香客正在礼佛。慧明方丈让陆文修站在殿外稍候,自己先进去观察。殿内一切正常,香火旺盛,烛光明亮。

方丈走出来,对陆文修说:"施主,请进。"

陆文修深吸一口气,跨过门槛。就在他双脚落在大殿地面的那一刻,所有的香火再次熄灭。这一次,不只是香炉里的香,连佛像前的两支大红蜡烛,也同时化为了黑烟。

殿内的香客惊呼起来,有人要跪下磕头,有人匆忙退出。慧明方丈却神色如常,他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对知客僧说:"清场,今日暂停香火。"

待香客们退出,方丈让陆文修走到佛像前。陆文修犹豫了一下,还是遵命上前。他跪在蒲团上,抬头看着那尊庄严的佛像。慧明方丈在他身后盘坐下来,闭目入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殿内寂静无声,只有山风穿过廊柱的声音。陆文修跪在那里,心中百感交集。他不知道方丈在做什么,只觉得周围的空气似乎变得凝重起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涌动。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慧明方丈睁开眼睛,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他看着陆文修的背影,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施主,请起身,随老衲回禅房。"

回到禅房,方丈让知客僧上茶,然后屏退左右。他看着陆文修,缓缓开口:"老衲方才入定,观施主因缘,看到了一些前世的景象。"

陆文修心中一震,连忙追问:"方丈,晚生前世究竟是何人?为何会有这般异象?"

慧明方丈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似乎在斟酌如何开口。殿外传来暮鼓的声音,沉闷而悠远。

"施主可听说过宋时有位宝志公禅师?"

"略有耳闻,听说是位得道高僧。"

"宝志公在世时,曾收过一位弟子,法号慧远。这慧远天资聪颖,十五岁出家,二十岁便通达三藏,宝志公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日后必能光大佛法。"

陆文修静静听着,隐约感觉到方丈要说的,与自己有关。

"慧远潜心修行十载,戒律精严,禅定深厚。有一年,寺中举办水陆法会,四方僧众云集。法会期间,一位来自北方的僧人与慧远辩经,两人从天台宗讲到禅宗,从《法华经》论到《金刚经》,辩了三天三夜,不分伯仲。"

"那位北方僧人名叫定光,同样是年轻有为。辩经结束后,两人惺惺相惜,结为道友。定光临别时对慧远说:'你我此生虽在佛门,但都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若有来世,愿能再续前缘,共同修持。'"

慧明方丈顿了顿,接着说:"慧远当时回答:'若有来世,愿以香火为证,一见便知。'"

陆文修听到这里,心中一动。

"两人就此约定。后来慧远活到八十三岁,坐化于禅房之中。定光则云游四方,不知所终。"慧明方丈说到这里,看着陆文修,"老衲方才入定,看到的正是这段因缘。施主,你可知你前世便是那慧远禅师?"

陆文修如遭雷击,整个人愣在原地。无数零碎的画面在脑海中闪过——古旧的经卷、青灯黄卷的禅房、诵经的声音......这些模糊的记忆,一直潜藏在他心底最深处。

"那......那香火熄灭......"陆文修声音颤抖。

"正是当年约定的印记。"方丈神色凝重,"不过,这印记为何会是香火熄灭而非点燃,其中缘由,恐怕还有更深的玄机。"



陆文修急切地问:"方丈,这玄机究竟是什么?

定光师兄又在何处?我们约定要共同修持,如今......"

慧明方丈摇摇头:"施主莫急,且听老衲慢慢道来。

你我既然今日相遇,这因缘便要说个明白。"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山暮色,"这其中因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