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乙贵人坐命宫,六亲缘薄却富贵,注定不凡路,贵人相助步步高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三命通会》《渊海子平》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天乙贵人,出自《三命通会》《渊海子平》等命理典籍,被历代术数家奉为"神煞之首"。

凡命中带此贵人者,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生多有贵人相助。

可为何有人命带天乙,却六亲缘薄,形单影只?这看似矛盾的命格,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天机?

《三命通会》中有云:"天乙者,乃天上之神,在紫微垣阊阖门外。

其神最尊贵,所至之处,一切凶煞隐然而避。"

这位天上贵神,为何偏偏眷顾那些六亲缘薄之人?

是天意弄人,还是另有深意?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有一位奇人,自幼父母双亡,无兄无弟,孑然一身。按说这样的命格,当是孤苦伶仃,困顿一生。然而一位云游的道士为他批命后,却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你命中天乙贵人坐命宫,六亲虽薄,却是大富大贵之命,日后必成一方名士。"此话一出,周围的人无不惊诧,这究竟是何道理?

这位奇人姓陈名继儒,字仲醇,江南华亭人氏。他的身世,在当地传为奇谈。陈继儒的祖父原是当地富户,家中良田千亩,在乡里颇有名望。可惜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他父亲陈某虽然读书识字,却不善经营,加上遇到连年灾荒,家业日渐衰败。

陈继儒出生那年,正值寒冬腊月。产房中一片忙乱,接生婆急得满头大汗。就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天空中竟然出现了一道奇异的光芒,照得产房如同白昼。在场的人都看得真切,那道光芒从东北方向射来,恰好照在产房之上,持续了一盏茶的工夫才慢慢散去。

老接生婆是见过世面的,当下就说:"这孩子怕是来历不凡。"可陈父却高兴不起来。妻子因难产大出血,三天后便撒手人寰。更糟的是,因为家中欠债,债主们接连上门催讨。陈父悲痛欲绝,加上债务缠身,竟然一病不起,在陈继儒三岁那年也离世了。

小小的陈继儒就这样成了孤儿。叔伯们看他可怜,轮流收养了一阵子,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到了他六岁那年,一个叔叔实在养不起了,就把他送到了镇上的一家当铺做学徒。

当铺的掌柜姓钱,是个精明的商人。他看这孩子虽然瘦小,但眼神清亮,举止沉稳,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浮躁。更奇怪的是,这孩子认字特别快,钱掌柜随口教他几个字,他转眼就能记住,还能举一反三。

"这孩子聪慧过人,留在当铺做学徒太可惜了。"钱掌柜心里这样想着,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当时正值春日,当铺生意清淡,钱掌柜就让陈继儒在店里帮忙打扫卫生,整理账册。

一日午后,一位身穿青衫的道士走进当铺。这道士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手持拂尘,身背一个布包。他在当铺里转了一圈,目光落在正在擦拭柜台的陈继儒身上,久久不移。

"这位道长,您是要当东西,还是赎物?"钱掌柜迎上前去询问。

道士没有回答,而是指着陈继儒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

"是我店里的学徒。"钱掌柜如实回答。

"把他叫过来,我有话要说。"道士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继儒被叫到跟前,站得笔直,虽然身着粗布衣衫,浑身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气度。道士仔细打量了他一番,突然问:"孩子,你可知自己的生辰八字?"

"知道。我是嘉靖十三年腊月初八子时生人。"陈继儒清晰地回答。



道士掐指一算,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他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古籍,翻到某一页,又抬头看看陈继儒,嘴里喃喃自语:"天乙贵人坐命宫,甲戊庚见丑未,乙己见子申……果然是这个命格。"

"道长,您这是什么意思?"钱掌柜好奇地问。

道士收起书籍,长叹一声:"这孩子命中天乙贵人坐命宫,是极其罕见的贵格。天乙者,天上最尊贵之神也,此神入命,一生必有贵人扶持,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只是……"

"只是什么?"钱掌柜追问。

"只是这命格有个特点,六亲缘薄。父母早逝,兄弟无缘,孤身一人闯荡世间。"道士顿了顿,又说,"可正因六亲缘薄,反而不受世俗牵绊,更能专心于学问和事业。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名扬天下。"

钱掌柜听了半信半疑,但道士说得有鼻子有眼,也不好反驳。他问道:"那依道长之见,这孩子应该如何培养?"

"让他读书。"道士斩钉截铁地说,"此子天资聪颖,若能饱读诗书,日后必定功成名就。不过,他这一生的贵人,都不是血缘至亲,而是师长、友人、知己。所谓六亲缘薄,正是要他明白,真正的贵人,不在血脉,而在缘分。"

说完这番话,道士转身便走。钱掌柜想要追问,道士却已飘然而去,只留下一句话在空中回荡:"善待此子,便是积德。"

从那以后,钱掌柜对陈继儒刮目相看。他决定资助这孩子读书,每月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陈继儒的束修。更难得的是,钱掌柜把陈继儒送到了当地最好的私塾,拜名师为师。

陈继儒没有辜负钱掌柜的期望。他在私塾中勤奋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温书,深夜还在灯下苦读。其他同窗都有父母照料,只有他孤身一人,却从不叫苦叫累。先生讲解的经义,他一听就懂,过目不忘。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把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

十五岁那年,陈继儒参加童生试,一举夺魁。消息传回华亭,乡里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孤儿,竟然考中了案首,这在当地是几十年都没有过的事。

可就在陈继儒春风得意之时,钱掌柜却病倒了。这位资助他多年的恩人,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陈继儒日夜守护在床前,端茶送药,寸步不离。钱掌柜弥留之际,拉着陈继儒的手说:"我这一生无儿无女,能遇到你,也算是我的福分。你要记住,做人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报。"

陈继儒泪如雨下,跪在床前发誓:"恩师大德,我陈继儒永生不忘。待我功成名就之日,必定光耀恩师门楣。"

钱掌柜去世后,陈继儒为他守孝三年。这期间,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一心一意为恩人守灵。乡里的人都说他重情重义,是个有良心的孩子。

三年守孝期满,陈继儒重新回到书斋。此时他已经十八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开始四处游学,拜访名师,结交文友。奇怪的是,每到一处,总会遇到对他特别关照的人。

在苏州,他遇到了当朝大学士王世贞。王世贞看了他的文章后,惊叹不已,当即收他为弟子,亲自教导。在杭州,他结识了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董其昌看他写字颇有灵气,就传授他书法秘诀。在南京,他偶遇了隐居的前朝官员,那位老者看他骨骼清奇,就传授他修身养性之道。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成了陈继儒人生路上的贵人。他们不是陈继儒的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不求回报,只是因为欣赏陈继儒的才华和品格,就倾囊相授。

二十五岁那年,陈继儒参加乡试,高中举人。三年后,他进京赶考,顺利考中进士。消息传回华亭,整个乡里都沸腾了。那个当年的孤儿,竟然成了进士老爷!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陈继儒会步入仕途,飞黄腾达之时,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陈继儒谢绝了朝廷的任命,选择了归隐。这个决定震惊了朝野。一个寒门子弟,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这是为何?

当时的好友问他:"你六亲缘薄,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正该趁年轻在官场上闯出一番天地,为何要归隐?"



陈继儒微微一笑,说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

可他说的究竟是什么,竟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而这番话,又如何印证了当年那位道士的预言?

更重要的是,天乙贵人坐命宫,六亲缘薄却富贵。

这看似矛盾的命理,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