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这位曾经的东北军统帅,在远离政治漩涡多年后,竟然对那段他曾经作为对手的历史,说了这么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换谁领导长征都走不出1000里。”
他认为,长征途中面临的不仅仅是军事压力,还有内部的路线上争、极端的地理和气候挑战,以及严重的物资匮乏。
![]()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层需要同时处理军事指挥、政治团结、后勤保障等多重难题。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队伍的溃散。而红军居然能在这种条件下走完两万五千里,确实堪称奇迹。
他甚至做了一个对比:如果把红军的领导层换成当时国民党方面的任何一位将领,包括他自己,可能都难以复制这样的成功。
张学良的这个评价,之所以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是因为它来自一位曾经对手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
![]()
这种判断,建立在他对当时国共两军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之上。
他亲自指挥过东北军,也清楚国民党军队的内部问题:派系林立、指挥不灵、官兵离心。而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凝聚力,显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能做出如此深度思考,间接佐证了张学良不是泛泛之辈。
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辽宁海城,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长子。
![]()
凭借家族背景和军事才能,他27岁便接过东北军的指挥权,成为了“少帅”。当时的东北军装备精良,号称全国数一数二的强大武装力量,张学良本人也风头无两。
可九一八事变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1931年,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东北迅速沦陷。这个决定让他背上了“卖国将军”的骂名,成为全国舆论的攻击对象。
![]()
从此,张学良的声望一落千丈。虽然他内心清楚,东北军当时的力量根本无法与日本关东军抗衡,贸然开战只会让局势更加不堪,但这一“以退为进”的策略并未被外界理解。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一度心灰意冷,甚至辞职出国散心,直到1934年才重返国内。这一年,蒋介石任命他负责西北剿共,东北军开赴陕甘一带,正好碰上了从江西出发的红军长征部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被称为“长征”的战略转移。这支队伍有8.6万人,包括红一、三、五、八、九军团以及机关和后勤人员。
![]()
尽管队伍庞大,但问题同样不小:装备落后,粮草匮乏,士兵们长期疲惫不堪。
刚开始的几个月里,红军接连突破了国民党设下的前三道封锁线,但真正的考验出现在第四道封锁线上。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红军在广西全州和兴安一带遭遇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重兵伏击,爆发了湘江战役。
这一战,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国民党调集了周浑元纵队和李宗仁的白崇禧部队,意图将红军一举歼灭。为了突围,红军拼尽全力,但损失极为惨重,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不足3万人。
红八军团直接撤销番号,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许多高级干部壮烈牺牲。
这一战让红军元气大伤,甚至一度陷入绝境。
![]()
张学良后来在分析这场战役时指出,红军能从湘江突围,靠的绝不仅是拼死一战,还有对复杂局势的精准判断和灵活应对。
他感慨,如果换了别的领导者,或许红军早已全军覆没。
湘江战役后,红军意识到,继续按照原来的战略走下去,只会被国民党逐步消耗殆尽。
![]()
1934年12月,红军在通道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放弃北上湘西与贺龙会师的计划,转而向贵州进发。这一决定被视为长征的转折点,因为湘西一带早已被国民党重兵把守,而贵州则相对空虚。
1935年1月,红军占领了贵州遵义,并在这里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批评了此前的军事路线错误,更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
![]()
从此,红军的战术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彻底告别了“硬碰硬”的打法,转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运动战策略。
张学良认为,这一战略调整是长征得以继续的关键。
果然,遵义会议后的红军,打出了长征中最经典的一仗——四渡赤水。
![]()
1935年初,红军用四次渡河的巧妙战术,把追击的国民党军队耍得团团转,彻底摆脱了围追堵截。蒋介石后来感叹,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败。
1935年,张学良的东北军与红军在陕甘地区接连交锋。
起初,他对红军的看法与国民党其他将领相似,认为这只是一支装备简陋、人数不足、毫无希望的“乌合之众”。但几场战斗下来,他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
直罗镇战役是一次让张学良印象深刻的战斗。
红军以诱敌深入的方式,将东北军109师引入葫芦河谷地带,最终将其围歼。师长牛元峰阵亡,部队伤亡惨重。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红军的士气,也让张学良开始重新审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随后,在1936年的山城堡战役中,红军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
张学良发现,红军不仅战斗力强悍,纪律也极为严明。他们不抢老百姓的东西,反而帮着百姓干活,这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1936年底,张学良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发动西安事变,也因此,国共得以合作,共同抗日!
![]()
虽然张学良的一生依旧生充满争议,但他对长征的评价,却折射出他对历史深刻的洞察力。
长征的故事早已被无数次讲述,但正如张学良所说,换了别人领导,红军可能真的走不出1000里。或许,这正是长征真正的奇迹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