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最“冷门”的职业,也可能是最有意义的职业。
在武汉市洪山区一家古籍修复工作室内,90后女生李洋洋日复一日地埋首案前,将尘封已久、破损不堪的古籍修复如初。李洋洋告诉记者,从业八年来,她修复的古籍已超万页。今年8月,她在武汉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计划11月开设修复培训班。招生信息发布后,迅速吸引了两位年轻人报名。她表示,这个职业虽显冷门,但只要能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她传承技艺的初衷便已初步实现。
![]()
古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善本更是集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于一身的文化瑰宝。但历经战火、虫蛀与时光侵蚀,许多古籍早已千疮百孔。古籍修复师如同文明的“医生”,以“修旧如旧”为准则,用双手延续着历史的生命线。这项技艺可追溯至唐代,褚遂良、苏东坡等文人曾亲力参与,更发展出蜀派“借尸还魂”、京派“珠联璧合”等绝技。然而时至今日,传统修复流派渐趋式微,专业人才更是面临断层危机。
李洋洋能以90后年轻人的身份参与古籍修复技艺传承,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她不仅自己“冷板凳”坐了八年,还计划开设修复培训班,将这门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这更值得称道。当刘女士为修复家传医书而拜师学艺,当两位学员愿意花近4000元学习装帧技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文化自觉的觉醒。这种觉醒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它让古籍的修复不再只是国家工程,而是更多民间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文化传承。
![]()
(图源:九派新闻)
古籍修复看似简单,实则也有其复杂之处。从分解、辨纸到修补、压平,每个工序都需经年累月的实践沉淀。修复师既要掌握纸张纤维特性,也要精通装帧、版本和历史等知识。李洋洋用八年时间磨砺技艺,更是通过短视频平台以“时光医生”的比喻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她还开设公益课程,让匠人精神可感可触。这种创新传承,使古籍修复从“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年轻人愿意为修复古籍而学习技艺,收藏者主动参与古籍保护,这种努力正为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生态打下基础。
在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古籍保存与修复的意义日益凸显。李洋洋用一己之力,在民间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中点亮一束光。希望这束光越来越亮,也希望它能点燃更多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