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又出事了。
不是房子卖不动,不是项目烂尾,而是被爆“家贼难防”,管理层和家属化身“中间商”,承包上百项业务,1块钱的材料,转手加价30%卖给自家公司,利润揣进私兜,成本却由企业买单。
![]()
这操作,不是“做生意”,是明目张胆的“老鼠仓”。
更讽刺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宝万之争”之后。
当年姚振华的宝能系举牌,王石喊出“防野蛮人”,深圳地铁作为“白衣骑士”入主,本以为公司治理从此走上正轨。
可如今看来,野蛮人没进来,内鬼却早已盘踞多年。
一个头部房企,号称“中国房地产标杆”,怎么会让自家高管把公司当提款机?
![]()
说白了,就是权力失控,监督缺位。工程建设、水电安装、门窗玻璃……这些本该公开招标的业务,全被管理层亲属“承包”了。
外人想进?没门。内部人想查?动的是谁的奶酪?久而久之,万科不是一家企业,成了“家族生意场”。
更可笑的是,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把戏,居然能持续多年。
![]()
1.3元买1元的货,30%的差价,积少成多,是多大的窟窿?这些钱,本该是股东的利润、企业的留存、员工的奖金,现在却悄悄流进了少数人的口袋。
而买单的,是购房者、是投资者、是所有相信“万科品质”的普通人。
有人说,这事儿还没证实。
![]()
可爆料细节如此具体:项目类型、加价比例、亲属关系链……绝非空穴来风。
更何况,在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的今天,成本控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别人家在裁员降本,万科却在“内耗”,这不就是“温水煮青蛙”?
万科曾经靠“专业化”“透明化”赢得市场,可如今,这些金字招牌正在被一点点啃噬。
![]()
消费者买万科的房子,图的是安心;投资者买万科的股票,图的是稳健。可如果连内部都管不住,连成本都做假,那所谓的“品牌信任”,不就是一场幻觉?
房企的命脉,从来不只是土地和销售,更是治理与诚信。你可以慢下来,但不能烂下去;你可以转型,但不能失守底线。
当年王石说“不行贿”,如今却爆出“靠亲属吃回扣”,这算不算一种讽刺?
别再拿“行业惯例”当挡箭牌。别的企业有没有,是别人的事;万科有没有,才是关键。头部企业就该有头部企业的样子,不是规模大,而是规矩硬。
现在,万科最该做的,不是发声明辟谣,而是主动彻查,公开账本,追责到底。如果查无实据,还管理层清白;如果有猫腻,就该有人下台,有人退钱,有人坐牢。
否则,今天倒下的是信心,明天崩塌的,就是整个品牌。毕竟,房子可以重建,信任一旦碎了,就再也拼不起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