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我商务部长王文涛应约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进行了视频通话,这场会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
双方就稀土出口管制、安世半导体等关键经贸议题进行了沟通,达成了初步共识,并同意召开“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会议,一定程度上,给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积极信号。
不过,仅仅过了一天,欧盟内部又按捺不住了。
据彭博社10月22日消息,当地时间23日欧盟国家将在布鲁塞尔举行领导人峰会,可在这会前突然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消息人士透露,德国、法国和波兰这三个国家,公开支持在峰会上讨论中方对欧日益严格的贸易措施,强硬姿态尽显。
法国希望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波兰也跟着掺和,建议在峰会结论中添加所谓“中国有害经济行动”的内容。
而德国的表现则更为激进,不仅支持对华贸易强硬,甚至表示愿意讨论使用“反胁迫”机制,也就是《反胁迫工具法案》(ACI),来回应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
《反胁迫工具法案》于2023年底生效,它赋予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某些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等权力,被不少人看作是欧盟贸易工具箱里的“核武器”。
但自生效以来,还从未真正启用过,之前特朗普政府威胁加税时,欧盟国家也是多次放风要动用这一工具,可最后都不了了之。
如今面对中国的稀土管制,德国再次搬出这一工具,估计是“雷声大,雨点小”。
而且,无论欧盟对华发出何种威胁,也解决不了自身产能与供应链的短板。
有意思的是,一名欧盟高级官员也表示,10月23日的布鲁塞尔峰会虽可能提“经济安全”,但不会就中国贸易问题展开正式辩论。
这或许暗示,欧盟在避免与中国全面冲突,部分国家的“强硬表态”更像是在“虚张声势”。
![]()
需要知道的是,在这次通话中,王部长就已经明确指出,中方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基于自身战略安全和全球产业链稳定的综合考量。
中国并非是无端限制,而是依法依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也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
也就是说,中方已经在合理范围内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欧盟不要太过“得寸进尺”。
值得一提的是,王部长还谈及了安世半导体问题,强调中方绝不接受借“国家安全”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做法,欧盟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挥建设性作用。
王部长点出这一点,其实是在提醒欧盟,得管好自己的成员国,不能对这种破坏产业链的行为视而不见。
![]()
接收到中方的意思后,谢夫乔维奇虽然表示“理解中方出于国家安全考量出台稀土管制措施”,还承诺协助推动荷兰与中国协商安世半导体问题,但还是言大于行,欧盟需要拿出实际的行动。
总之,奉劝德国、法国、波兰等近期对华释放强硬信号的国家,认清形势,不要试图通过一些小动作挑起经贸摩擦,中国有足够底气维护核心利益,而欧盟,恐怕没那么多“资本”经得起折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