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80款进口药悄然退出中国市场,药房里再也开不到了。不是药有问题,不是人不用了,而是药厂自己“不卖了”。
辉瑞的“希舒美”、原研二甲双胍、抗癌药、抗过敏药……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正在从公立医院的药单上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几块钱一瓶的国产仿制药。表面看,这是“平替”成功,可背后,却是一场关于“治病”与“控费”的艰难博弈。
![]()
国家搞“集采”,初衷没得黑,用全国医院的采购量,跟药厂砍价,把天价药打下来。老百姓拍手叫好:以前一支药几百块,现在几块钱,谁不感激?
可问题是,砍价只看“最低价”,不看“研发成本”。
国产仿制药,研发成本低,甚至可以亏本抢市场;进口原研药,几十年研发投入,专利期内本就贵。
你让他跟仿制药拼价格?他拼不起。拼不起,就进不了集采名单;进不了名单,公立医院就买不到。
![]()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肉,规定“只能卖最便宜的边角料”,那再好的五花肉,也只能退出摊位。不是肉不好,是价格拼不过。
更狠的是医保的DRG/DIP改革。简单说,就是你得肺炎,医保只给医院一笔“打包费”,超支部分医院自己掏。
医院为了不亏钱,能用便宜药就绝不用贵的。哪怕医生知道进口药起效更快、副作用更小,也只能给你开仿制药。这不是医生不负责,是医院要活下去。
![]()
于是,外企干脆“摆烂”:我不降价,我撤。你公立医院不买,我走私立、走高端市场。
可问题是,90%的中国人,看病靠的是公立医院。你撤了,我们普通人想用好药,去哪儿?
有人说,国产药质量也不差。这话没错,很多仿制药确实合格。
但我们也得承认,在某些慢性病、癌症、罕见病领域,原研药的疗效稳定性、临床数据积累,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刀切地“低价优先”,等于把所有药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赛,却无视了它们背后几十年的研发差距。
![]()
这就像你生病了,医院只提供“基础套餐”:能活,但不一定活得好。你想用更好的药?可以,自费,去私立医院。
可问题是,自费得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在“便宜”和“有效”之间被迫二选一。
《我不是药神》里,老太太哭着说:“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这句话,曾让无数人泪目。
国家听到了,于是有了集采,有了医保谈判,有了“天价药”的终结。我们终于“看得起病”了。
![]()
可现在,另一个问题来了:我们还能“看得好病”吗?
当医院药房只剩下最便宜的选项,当医生连开药的自由都被“成本”绑架,当病人连“选择更好治疗”的权利都被剥夺。
这种“便宜”,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昂贵”?毕竟,我们去医院,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治好病。
国外的做法值得参考:公立医院保基本,私立医院保中端,高端诊所保最优。医保也分层,公共保基础,商业保险保升级服务。
可我们呢?公立医院是绝对主力,如果这里只提供“最低配”,那普通人连“选择权”都没有。
有位网友说得扎心:“可以贵,可以自费,但要给病人选择。”
![]()
这才是关键。我们不反对降价,但反对“一刀切”;我们欢迎国产替代,但不该让原研药彻底消失。
医疗的本质,是“救人”,不是“省钱”。省钱是为了更好地救人,而不是反过来,为了省钱,牺牲了救治质量。
现在的问题是:当进口药一批批注销、撤网、退市,我们是否正在用“看得起病”的胜利,换回一个“看不好病”的隐忧?
药可以便宜,但命不能打折,我们不怕贵,怕的是,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