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其实是国际关系界一个千古之谜。所有人都知道战争一定意味着双输,即使是胜利者也未必就非常的光鲜。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
既然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个好选择,都不是理性的。为什么国家还会选择用战争的方式,而不是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战争的普遍原因大概有四类。第一种原因是为了生存。我们知道国际体系是一个非政府体系,就是没有一个中央权威。每个国家有政府体系,一方面它能保证社会分工,更重要的在于一旦社会上出现危机等,有人出面干涉。
但是国际社会上没有这个中央权威,所以这些国家就只能自助,再加上不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无政府状态,我们只能先按最坏的情况来假设对方。想一想,我不知道对方的意图,我把他假设成敌人还是朋友比较合适,肯定要假设成敌人比较好。
![]()
因为我如果把一个朋友当成敌人,最多失去一个朋友。但是如果我把一个敌人当成朋友,对他不警惕不设防,最后有可能被敌人给灭掉。所以国际关系的环境逼迫所有国家以人为敌,以邻为壑,这是国际环境造成的一个原因。
第二种原因是国家目标冲突。生存毫无疑问是国家的最重要目标,但它不是唯一的目标,国家还有其他很多目标。简单来说,国家目标可以分三类。第一类叫领土扩张,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动和生存的空间越大越好,甚至情况发展到极端状况。比如像希特勒就说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获取土地,因为德国的种族空间太小。
![]()
第二类叫扩大影响,其实就是使用自己的权力。清末李鸿章有一句名言叫“身怀厉器,杀心自起”。一个国家的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不想扩大自己的影响,不想塑造其他国家的行为方式,不想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宣传出去,这个很难。权力的定义其实在现实主义看来就是我有这样一种能力让你做什么事,你不得不做。
第三类叫影响世界经济的分工。这一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列论述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三种目标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不同国家都有这样的目标就会出现冲突,大家都想殖民、宣传自己的信仰,这样国家之间的目标不就冲突了吗?这就是第二种原因。
![]()
第三种原因叫被拖入战争,有时候国家自己不想打仗,但是由于他跟其他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尤其是集体安全条约。一旦你的盟友或者是至少一个跟你有传统友谊的国家遭到其他国家的攻击,你就必须要为你的盟友而战。
比如一战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结成军事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等结成军事同盟。奥匈帝国跟塞尔维亚一旦开战,其他的国家全都被卷进来,当然这个只是一个导火索,还有别的原因。
![]()
第四种原因叫维护声誉。目前国家也许生存没有面临威胁,国家目标也没有遇到障碍,同时也没有被盟友连累拖入战争。但曾经作出过一个承诺,必须要维护我说过的话,不然我的信誉就没有了。所以现在进行战争,即使再大的成本,它不会比我丧失声誉的成本更可怕。
比如东汉末年,刘备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君,他要急人所急。曹操攻打陶谦,刘备只有几千兵马必须要去救。从开始的状态来看,用几千兵马救陶谦是不理智的,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如果不去救,往后再标榜自己就没有人相信了。
![]()
反过头来看十七世纪初的欧洲就会发现上述讲的四种情况全都存在。之前讲过民族君主国家形成主权的观念慢慢出现,这样一来就没有一个世界性的政府,无政府的状态慢慢出现。大家都是宗教国家,有的国家已经信新教。有的国家仍然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大家都想宣传自己的宗教,这就是国家目标有冲突。
那么多的主权国家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然后就需要考虑结盟的问题,而一旦结盟就有被盟友拖入战争的风险。既然是为宗教、为信仰而战,不能投降、不能退出,不然的话你就是伪信徒。这样我们基本上就能明白三十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跟战争存在的原因完全一致。
![]()
具体来看就是十七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现在德意志和奥地利,本身是一个大帝国,里面有三百多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三百个诸侯国有大有小,同时三百多个国家里有的国家改信新教,其他国家仍然是天主教的传统国家。而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站天主教一边,而英国、荷兰、瑞典、法国、丹麦等新教国家自然支持信新教的德意志邦国。
实质上,在十七世纪初,整个欧洲围绕德意志邦国的信仰问题,还有德意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问题形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斐特烈四世为首的新教阵营,一个是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首的天主教阵营。
![]()
而这个时候恰如其分又发生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事件一发生就刺激了奥地利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想派兵镇压捷克的起义,三十年战争就正式开始,它相当于一个导火索。
三十年战争基本上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波西米亚阶段。主要是波西米亚的起义者跟天主教同盟在作战。西班牙、奥地利,波兰、罗马教廷站在天主教一边,其中发生的白山战役。由于西班牙军队突然出现打得起义者措手不及。荷兰其实是想帮助波西米亚的起义者,但由于西班牙军队实在太过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把起义给扑灭。
![]()
波西米亚阶段结束之后,新教同盟面临瓦解的危险。丹麦挑起凝聚新教同盟的大梁,马上战争进入丹麦阶段。但是丹麦比较小,独木难扶将倾之大厦,很快被天主教同盟给打败。被打败之后签订条约永久退出对德意志事务的干涉。
然后就进入瑞典阶段。瑞典属于北欧国家,长途跋涉到欧洲本土作战。有心的朋友已经发现新教同盟犯了很严重的战术性错误,叫做添油加醋战术,没有发挥集群效应。瑞典离自己的本土太远,又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甚至连国王都战死沙场。这时候新教同盟已经几乎瓦解冰消,一些新教德意志国家开始试图跟随神圣罗马帝国主流信仰。
![]()
这种情况谁最不愿意看到,肯定是法国。因为法国西边有一个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南边是罗马教廷,东边如果再出现天主教统一意识形态的神圣罗马帝国,自身面临的地缘环境将急剧恶化,法国及时接替瑞典参加了战争,法国的参战让整个战局大部位相同。
波西米亚、丹麦、瑞典成功的拖把天主教同盟军拖的非常疲惫,法国相当于一支生力军。一进入战场摧枯拉朽,西班牙、奥地利的军队全被赶出德意志战场。而天主教同盟实在没有力量再团结起来把法国给消灭,只能要求和谈,其实新教同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
毕竟此时距离战争开启已经打了二十多年,从1618年打到1643年,双方都想坐下来谈判结束这场战争。谁都没有想到这一谈就谈了五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