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2月5日,守门将领司蕃看着眼前的桓范,迟疑了。
司蕃知道,城门刚被司马懿下令关闭,桓范在撒谎。
但门还是开了,桓范策马而出,回头丢下一句话:"太傅谋反了,你跟我走吧。"
——《壹》——
一个儿子的劝告
政变发生在上午,司马懿趁曹芳祭拜高平陵,突然关闭所有城门,占领武库,派兵守住洛水浮桥,整个洛阳,一个时辰内就易手了。
![]()
桓范当时在府中。
很快,司马懿的人来了,传太后诏命:让桓范担任中领军,接管曹羲的军队。这是拉拢,桓范是九卿之一,又是大司农,掌管天下粮草。司马懿需要他站队。
桓范准备接受任命。
他儿子冲进来,急得声音都变了:"父亲,皇帝在曹爽那边!你该去的是南门,不是这里。"这句话让桓范停住了。
他是读书人,懂得君臣大义这四个字有多重。
曹芳虽然年幼,但他是皇帝,大将军曹爽护送皇帝出城,名义上才是正统,司马懿关闭城门,控制都城,这叫什么?
桓范犹豫了一会儿,儿子又催了一次,他起身了。
大司农的属官们全都跑来拦他,这些人清楚,出城就是站队,站错了就是灭族,他们跪在地上,抱着桓范的腿,求他别去送死。
桓范一个个把他们推开。
他拿上大司农的印信,那是调动全国粮草的凭证,然后骑马直奔南门,桓范赶到伊水边,看见曹爽的时候,心就凉了一半。
这个人坐在那里,脸色发白,手足无措。
身边几千个临时征召的屯田兵,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曹爽今年不到四十岁,十年前,他接手大将军之位,掌控天下兵权。
![]()
当时司马懿还对他恭恭敬敬,每次讨论政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但曹爽膨胀了,他听何晏、邓飏这些人的话,觉得司马懿年纪大了,该靠边站了,于是奏请朝廷,把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
名义上地位更高,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
接着,曹爽把弟弟曹羲提拔为中领军,曹训做了武卫将军,洛阳的禁军,全在曹家兄弟手里,何晏主管人事任命。
邓飏、丁谧、毕轨、李胜这些人,占据了尚书台的关键位置。
朝中要职,全是曹爽的人,这还不够,曹爽把司马懿挤出权力中心后,开始享受权力带来的一切,他学皇帝的排场,宫里有什么,他家就有什么。
甚至把魏明帝生前的七八个才人,都弄到自己府里当侍妾。
这是在玩火,244年,曹爽为了立军功,不顾司马懿等老臣反对,执意出兵伐蜀,他调集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汉中。
结果被蜀汉王平打得大败。
——《贰》——
伊水边的绝望劝说
魏军在兴势山遭遇伏击,后勤断绝,几乎全军覆没,曹爽的父亲曹真,当年在雍凉经营多年,打下的威望和根基,被这一战败光了。
![]()
败仗之后,曹爽没有收敛。
反而更加骄奢淫逸,向各州郡索要财物,破坏汤沐地据为己有,朝中老臣敢怒不敢言,士族们对他恨之入骨,桓范曾经劝过他。
有一次,曹爽和几个兄弟一起出城游玩。
桓范特地去找他,说:"你们兄弟总揽大权,掌管禁军,不该同时离开洛阳。万一有人关闭城门,你们还进得来吗?"曹爽笑了:"谁敢这么做?"
他始终不信,直到今天。
桓范带着大司农的印信赶到伊水南岸时,已经是下午了,曹爽接到司马懿的奏章,但不敢给曹芳看,他只是让人砍伐树木,做了些鹿角防御工事。
征召了几千个屯田兵,就在原地等着。
等什么?等死吗?桓范看着这个场面,知道机会不多了,他开口就是一句:"大将军,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带着皇帝去许昌。"
曹爽抬头看他,眼神里全是迷茫。
"以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兵马勤王。"桓范继续说,"你手里有大将军印信,可以调动全国军队,你弟弟的中领军别营就在城南,洛阳典农的部队在城外,都能立刻召集。"
曹爽不说话,他弟弟曹羲也不说话。
桓范急了,转向曹羲:"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底读到哪里去了?现在这个局面,像你们这样的门第,还能求得平安富贵吗?"
![]()
"普通百姓劫持一个人质,都能保命,你们手里有皇帝,挟天子以令天下,谁敢不从?"
曹羲低着头,一句话不说,桓范深吸一口气,压住怒火,继续说细节:"到许昌不过两天两夜。许昌武库里的装备,足够武装一支军队。粮草的问题,我这里有大司农印信,可以从全国调配。"
"你们现在有皇帝,有大将军印信,有调兵权,有粮草保障。司马懿只有一座城和一万多人。这仗,怎么都是你们赢。"
说完这些,桓范看着曹爽兄弟,他们还是不说话。
从傍晚坐到深夜,从深夜坐到五更天,曹爽兄弟始终默不作声,天快亮的时候,曹爽突然站起来,把刀往地上一扔。
"就算投降,我还是个富贵人家。"
这句话一出口,桓范就知道完了,他整个人瘫坐下来,眼泪直接流了出来,不是伤心,是愤怒,是绝望,是对自己选择的后悔。
"曹真那么有才能的人,怎么生出你们这群猪狗不如的兄弟!"
桓范的声音已经哭出来了,"今天我要跟着你们一起灭族了。"曹爽没理他,他已经决定了,他派人去向司马懿报告,说自己愿意交出兵权,请求免除职务。
——《叁》——
司马懿的那个誓言
司马懿的劝降使者来了好几拨,第一个是侍中许允,第二个是尚书陈泰,第三个是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都是朝中重臣,身份地位都不低。
![]()
他们带来同样的消息:太傅说了,只要大将军交出兵权,爵位还能保留,照样做富家翁。
尹大目还特别强调了一句:"太傅指着洛水发誓了。"曹爽信了,他甚至用了一个可笑的方法来试探司马懿,派人去借粮食,司马懿立刻送来了粮食。
曹爽收到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不会杀我。"
身边的人都沉默了,桓范坐在一旁,看着这个蠢到家的大将军,已经懒得再说什么,2月6日上午,曹爽带着曹芳回城。
他请求皇帝下诏,免除自己的一切职务。
回到府里,曹爽发现宅子四周全是士兵,府邸的四个角上,还搭起了高楼,有人在楼上日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曹爽拿着弹弓去后花园,楼上的人就大喊:"故大将军往东南去了!"
他这才开始慌,2月9日,也就是回城后的第四天,一个叫张当的宦官被抓了,这人是曹爽的亲信,曾经把宫女私自送给曹爽。
司马懿的人严刑拷打,张当招供说曹爽和何晏计划在三月份谋反。
证据有了,当天,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全部被捕,罪名是谋反,判决是诛灭三族。
桓范本来有机会活下来。
他只要在府里等着,接受司马懿的任命,什么事都没有,曹爽投降后,朝廷还下诏让他官复原职,但守门的司蕃去自首了。
![]()
他告诉司马懿,桓范出城时说"太傅谋反"。
这句话,给了司马懿杀桓范的理由,诬告,抓捕桓范的人动作很粗暴,桓范被推搡着押上囚车,他突然大喊了一声:"轻点!我是个义士!"
这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几天后,曹爽集团的人全部被处决,洛阳城内血流成河,被株连的有数千人,桓范的三族,全灭,只有一个儿子桓楷逃了出去,隐姓埋名活了下来。
——《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桓范逃出洛阳的那个下午,洛阳城里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个朝廷重臣,拿着国家印信,诈开城门,投奔被围困的主子。
![]()
这种决绝的姿态,让所有人都感到了恐惧。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这一去,就是死,他明明可以留在城里,接受司马懿的拉拢,保住家族,但他没有,为什么?
因为他看透了一件事:皇帝在曹爽那边。
名义上的正统,在城外,但他错估了另一件事:曹爽的能力,这个人虽然手握兵权,虽然有皇帝在手,虽然有调兵符节,虽然有粮草保障。
但他没有胆量,没有判断力,没有决断力。
他只想着城里的妻妾,想着府里的金银财宝,想着投降后还能继续做富家翁,他不知道,权力斗争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退路了。
司马懿指着洛水发的那个誓,从一开始就是假的。
太尉蒋济、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帮司马懿劝降,后来都后悔了,蒋济拒绝封赏,几个月后气死了。
尹大目被边缘化,陈泰后来忧愤而亡。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被司马懿利用了,司马懿用他们的信誉,骗曹爽投降,然后反手就把曹爽杀了,连带着让这些元老重臣背上了骗子的名声。
![]()
从此,曹魏朝廷和这些世家大族之间,就有了裂痕。
这正是司马懿想要的,削弱世家,削弱朝廷,让自己的家族坐大,桓范看到了曹爽的愚蠢,但他没看到司马懿的深算。
他拼死逃出洛阳,带着大司农的印信,准备帮曹爽东山再起。
但他遇到的,是一个连自己要死都不知道的蠢货,伊水边那一夜,桓范从傍晚劝到天明,他把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说了,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摆出来了。
但曹爽只关心一件事:投降后,我还能不能做富贵人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四天后揭晓了,不能,曹爽人头落地那天,洛阳城里很多人都想起了桓范逃出城门的那个画面。
一个大司农,为了忠义二字,明知必死,还是去了。
这种状态,让人心生寒意,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悲哀,有人愿意为理想而死,但他效忠的主子,连理想都没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