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不仅考验着医疗技术,更考验着医患之间的协作与长期陪伴。近日,围绕“‘岁月与共’提升糖尿病综合管理水平”这一核心主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刘超教授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前沿的诊疗理念与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方法,全面解读了糖尿病长期管理的核心要点、并发症预防策略以及医患协同的重要性,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干货满满的科普。
![]()
从医疗服务到精神陪伴,重塑糖尿病医患关系
“医学最高的温度,是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在刘超教授看来,“岁月与共”,强调的正是糖尿病作为慢病特性下,医患之间长期、深度的融合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纯的“看病治病”,而是贯穿疾病管理全程的陪伴与支持。
刘超教授认为医学存在三个递进的境界:第一境界是“救死扶伤”,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高尚的医德,这是医疗服务的基础;第二境界是“人文关怀”,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而非痛苦与焦虑;第三境界则是“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当患者愿意将内心困惑、疾病带来的压力向医生倾诉,医生能够耐心倾听并共同制定管理方案时,医患之间便形成了“岁月与共”的默契。
这种默契在糖尿病管理中尤为重要。刘超教授强调,糖尿病管理不应是让患者被动接受“迈开腿、管住嘴”的约束,而是医生与患者一起探索“与疾病共处”的方式。“我们医院开设了糖尿病逆转门诊,临床数据显示,大概1/3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可在无需药物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管理维持血糖正常。”刘超教授表示,“逆转”不等于“结束管理”,如果患者恢复原有不良生活习惯或停药,病情仍可能复发。因此,“长期管理”与“医患融合”应该成为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目标,也是“岁月与共”最直接的体现——医生不仅是治疗者,更是患者长期健康路上的伙伴。
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个性化方案打破“终身患病”困局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刘超教授积累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糖尿病管理案例。他曾接诊一名16岁患者,因酮症酸中毒就医并同时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传统处理可能需要切除甲状腺并长期替代激素,合并糖尿病治疗可能对该少年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刘超教授团队经过反复评估,发现小伙子胰岛功能尚可,甲状腺肿瘤体积小,最终找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让小伙子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我们不能让疾病定义孩子的人生,个性化方案就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上,为患者找到最优解。”刘超教授说。
除了年轻患者,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同样充满挑战。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作为家庭支柱,不仅空腹血糖高达1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2%,还伴随性功能减退,心理压力极大。刘超教授明确告知患者,其性功能问题是糖尿病引发的继发症状,而非原发性疾病,通过血糖控制、体重管理结合中药调理,症状可得到改善。刘教授补充道:“我告诉他‘两个星期后会有好消息’,这不是安慰,而是基于临床经验的信心——只要方案对症,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并非不可逆转。”此外,对于患病20年以上、无法实现“逆转”的老年患者,刘超教授团队会采用“简化用药”策略:能一周打一次针就不每天打,能一天吃一片复方药就不吃多片单药,最大程度减少用药负担。有患者反馈,原本每天吃7-8种药,如今两种药就能控制病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糖尿病长期管理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流程,而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生活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的过程。无论是基于指南迭代的创新治疗,还是兼顾个体化管理需求、生活质量的综合管理,都离不开医患之间的信任与配合,这正是“岁月与共”理念在临床中的生动实践。
多学科协作,筑牢糖尿病并发症“防护墙”
“糖尿病患者约70%死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是糖尿病管理的‘最大敌人’。”刘超教授指出,糖尿病诊疗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并发症”,同时追求“生活质量最优化”——尤其是对于中青年患者,若治疗影响生活质量,他们往往难以坚持。而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与“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更多可能。
刘超教授提出,糖尿病并非孤立的“高血糖”问题,而是伴随“十高两低”的代谢综合征——“十高”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肥胖)、高尿酸、高炎症反应、高胰岛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两低”则涉及骨质疏松、肌少症,部分患者还存在性腺功能减退、感知异常等问题。若仅关注血糖,忽视其他代谢异常,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仍会悄然发生。
此外,刘超教授特别强调“糖尿病前期干预”的重要性。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但未达诊断标准)通常持续5~10年,这是逆转疾病的黄金期。若在此阶段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早期用药干预,可有效避免发展为糖尿病;即便已确诊糖尿病,5年内仍有逆转可能,但若拖延至5年后再控制,并发症风险将大幅增加。
对于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多学科协作成为关键。“我们医院每周二开设‘多学科门诊’,邀请心脏科、肾科、消化科、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医生、药师等共同坐诊,为患者制定综合方案。”刘超教授介绍,“我们还会每月开展MDT学习活动,团队中所有医生都能掌握复杂并发症的诊疗能力,实现‘同质化医疗’。”
“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做好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回归健康、幸福的生活。”刘超教授用这句话寄语所有糖尿病患者,他向广大糖尿病患者传递了一个核心信念:糖尿病不是“终身痛苦”的代名词,只要医患携手、通过科学管理,患者依然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在“岁月与共”的道路上,医生的专业与患者的信任配合,将共同构筑起对抗糖尿病的坚实防线。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刘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