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帮儿子带娃,孙子指着我说3个字,我转身去机场订回国机票

分享至

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她就这么走了。”

李伟的声音像是从一条很深的海沟里发出来的,闷,而且带着水压。

雅子跪坐在榻榻米上,手里还捏着一块擦拭地板的白色软布,她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

“你就只是‘嗯’一声吗。”

李伟的语气里没有责备,只有一种浸泡在疲惫里的茫然。

“你好像一点都不意外。”

“我该说什么呢。”

雅子终于回过头,她的脸在黄昏的光线里,像一尊没有太多表情的白瓷观音。

“是,我不意外。”

01

张兰觉得,自己身体里有一半是太平洋的海水,另一半是故乡小城里熬了三天的老火汤。

她在东京成田机场的出口,被一种过分干净的空气包裹着,干净得让她鼻子发痒,心里发空。

这种空,在她见到儿子李伟和那个小小的、像糯米团子一样的孙子李树时,瞬间就被填满了。

“妈,累了吧。”

李伟接过她手里那个几乎要炸开的行李箱,箱子的轮子在光滑得能映出人影的地面上,发出一种怯生生的、拘谨的滚动声。



张兰的眼睛,已经完全被那个躲在李伟身后的小家伙攫住了。

小树,李树。

多好听的名字。

张兰在心里默念了一百遍。

她蹲下身,脸上堆起一朵她练习了很久的、自认为最慈祥的菊花。

“小树,是奶奶呀。”

她张开双臂,那双臂膀,曾经抱过襁褓里的李伟,也曾在讲台上挥舞了四十年的粉笔灰。

小树的大眼睛眨了眨,像两颗沾了露水的黑葡萄,他往李伟的腿后又缩了缩,一只小手紧紧攥着爸爸的裤腿。

这时候,旁边的那个日本女人,她的儿媳,佐々木雅子,也微微鞠躬,声音像是从精致的茶碗里飘出来的。

“母亲,一路辛苦了。”

张兰站起身,有些尴尬地拍了拍膝盖。

她打量着这个叫雅子的女人。

很白,很瘦,头发一丝不苟地盘在脑后,露出一段弧度优美的脖颈,像一只随时准备缩回壳里的天鹅。

她的礼貌,像她身上那件浅灰色的风衣一样,找不到一丝褶皱,也找不到一丝温度。

“不辛苦,不辛苦。”

张兰的嗓门,在这片被规则和秩序统治的空气里,显得有些突兀,像一块滚烫的炭火掉进了冰水里,滋啦一声,冒起一阵白烟,然后就沉下去了。

李伟的家,或者说,是雅子的家,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样品房。

墙壁是纯白的,地板是原木色的,家具少得可怜,每一件都像是用尺子量着摆放的。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柠檬和消毒水混合的、冷冰冰的香气。

张兰带来的那个塞满了土特产、中草药,甚至还有一口小小的、被旧衣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紫砂炖锅的行李箱,被放在玄关,像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粗鲁的闯入者。

“妈,您先坐,喝口水。”

李伟给张兰倒了一杯冰水,杯子是透明的玻璃杯,薄得像蝉翼。

张兰端着杯子,不敢太用力,她看着客厅角落里,雅子正蹲着,用一块湿巾,仔仔细细地擦拭着行李箱的轮子。

一遍,又一遍。

好像那轮子上沾染的,不是中国的尘土,而是一种顽固的、看不见的病毒。

张兰的心,被那块白色的湿巾,也一下一下地擦着,擦得又冷又薄。

她带来的热情,那些在飞机上酝酿了十几个小时的、滚烫的期待,就像被戳破的气球,开始漏气了。

晚上,李伟的公司有急事,又匆匆出门了。

偌大的公寓里,只剩下张兰,雅子,和那个已经睡着了的小树。

语言不通,是比墙壁更厚重的隔阂。

她们俩一个坐在沙发上,一个跪坐在榻榻米上,中间隔着一张矮矮的茶几,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谈判。

电视里放着听不懂的日本新闻,女播音员的声音像是在念一段与人类无关的经文。

张兰想找点话说,她指了指自己带来的一个布袋,用手比划着。

“那个,是给小树的,小米,熬粥喝,养胃。”

雅子脸上露出那种标准的、礼貌的微笑,她点点头,说了一长串日语。

张兰一个字也听不懂。

雅子好像也意识到了,她拿出手机,用翻译软件打了一行字,递给张兰看。

【谢谢母亲,但是Itsuki的辅食,我们有专门的记录和安排。】

张兰看着那个名字,Itsuki。

哦,原来小树的日文名字,发音是这个样子的。

她感觉,自己连孙子的名字,都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的,模糊不清。

那天晚上,张兰睡在专门为她准备的客房里。

房间很干净,床单和被套都散发着和雅子身上一样的、柠檬消毒水的味道。

她睡不着。

她觉得自己像是一滴油,被滴进了一杯纯净水里,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融入,只是孤独地、尴尬地飘在最上层。

02

战争的硝烟,是从一锅鱼汤开始弥漫的。

张兰在国内的时候,就听邻居说了,小孩子要补脑,要喝鱼汤,特别是那种用小鲫鱼熬出来的、奶白色的浓汤。

她特意托人买了乡下河里捞的野生鲫鱼,晒成鱼干,千里迢迢地带了过来。

还有那口她宝贝得不行的紫砂炖锅。

她觉得,这是她作为一个奶奶,能给孙子带来的、最实在的爱。

她算好了时差,起了个大早。

厨房像个精密的手术室,所有的东西都闪着金属或陶瓷的冷光。

张兰有些手足无措,她感觉自己一动手,就会破坏这里的某种秩序。

但为了孙子,她还是鼓起了勇气。

她把鱼干泡发,用姜片细细地擦拭锅底,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

紫砂锅在燃气灶上,咕嘟咕嘟地唱着歌,浓郁的、鲜香的白雾,像有生命一样,在那个冷冰冰的厨房里氤氲开来。

张兰觉得,这才是家的味道。

一个家,如果没有了烟火气,那和旅馆有什么区别呢。

小树好像也被这股味道吸引了,他摇摇晃晃地走到厨房门口,伸着小鼻子闻着,奶声奶气地用日语说着什么。

张兰听不懂,但她能看懂孙子眼里的渴望。

她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出口。

她盛了一小碗,用勺子撇去上面的浮油,吹了又吹,准备喂给小树尝第一口。



就在这时,雅子像一阵无声的风,出现在了厨房门口。

她穿着一身素净的家居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她走到张兰面前,微微鞠了一躬。

“母亲。”

然后,她指了指那碗鱼汤,又摇了摇头。

张兰的勺子,就那么僵在了半空中。

“怎么了?太烫了?”

她问。

雅言不说话,她转身从书房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全是日文的育儿书,翻到了其中一页,指给张兰看。

然后,她又拿出手机,用那种没有感情的电子音,翻译了一段话。

【这个月龄的宝宝,辅食必须严格控制盐分的摄入。】

【每一种新的食材,都需要单独添加,并且观察至少三天,以防出现过敏反应。】

【这锅汤,太油腻,而且成分复杂。】

张兰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字,那些字像一个个冰冷的铁块,砸在她的心上。

她想说,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带孩子的,不都长得好好的?。

她想说,这汤里我一粒盐都没放,那点咸味都是鱼干里带的。

她想说,这都是爱啊,你怎么就不懂呢?。

但她看着雅子那张平静得像湖水一样的脸,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她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儿媳妇对话,而是在和一个冰冷的、不容置疑的科学教条对话。

然后,她眼睁睁地看着,雅子端起那碗她熬了两个小时的鱼汤,走到水槽边,毫不犹豫地倒了下去。

奶白色的汤,带着张兰心里所有滚烫的情感,哗啦啦地,被冲进了下水道。

雅子甚至还拧开水龙头,用清水,将水槽里最后一点油腥,都冲得干干净净。

张兰的心,也像是被那股冷水,冲刷了一遍,凉得彻彻底底。

从那天起,一场围绕着小树的、看不见硝烟的拉锯战,正式开始了。

张兰觉得小树穿得太少。

东京的秋天,风里已经带着凉意了。

她看着孙子光着脚丫子在地板上跑来跑去,心疼得不行。

她总想给小树套上一双袜子,再加一件小马甲。

她把这叫做“爱”

雅子却认为,要锻炼孩子的抵抗力,不能捂得太厉害。

她信奉“春捂秋冻”

她把这叫做“科学”

于是,经常出现这样滑稽的一幕。

张兰趁雅子不注意,偷偷给小树穿上袜子。

过了一会儿,雅子看到了,会走过来,微笑着对小树说一串日语,然后温柔地、坚定地把袜子脱下来。

张兰给小树盖上小毯子。

雅子会把毯子拿开。

小树就像一个拔河比赛中间的那个红绸带,被两股力量来回拉扯,他茫然地看着奶奶,又看看妈妈,不知道该听谁的。

最让张兰感到无力和孤独的,是语言的壁垒。

那是一堵无形但是坚不可摧的墙。

她努力地教小树说中文。

“来,跟奶奶说,奶——奶——”

小树会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着她,有时候会咿咿呀呀地模仿几个不成调的音节,但更多的时候,他会扭过头,去找妈妈。

雅子会把他抱过去,然后用一连串张兰听不懂的、像唱歌一样好听的日语和他说话。

小树在雅子的怀里,就会咯咯地笑起来。

每当这个时候,张兰就觉得自己像个小丑,一个局外人。

她能感觉到,在雅子和孙子之间,有一个用日语构建起来的、密不透风的亲密世界,而她,被彻底地排斥在外。

她开始变得敏感,多疑。

她觉得雅子说的每一句她听不懂的日语,都可能是在说她的坏话。

是不是在告诉孩子,不要理这个中国老太太?。

是不是在嫌弃她做得不好?。

这种猜疑,像藤蔓一样,在她心里疯狂地生长,缠得她透不过气来。

她试图向儿子求助。

“李伟,你跟小雅说说,孩子穿那么少,会感冒的。”

“妈,没事的,日本孩子都这么穿,小雅有分寸。”

李伟总是这样和稀泥,脸上挂着那种职业性的、疲惫的微笑。

“李伟,我感觉……小雅她是不是不太喜欢我?”

“妈,您想多了,小雅就是那个性格,她对谁都那样,比较有边界感。她没坏意的。”

边界感。

张兰反复咀嚼着这个陌生的词。

什么叫边界感?。

一家人,不就是应该热热闹闹,不分彼此的吗?。

她觉得,儿子嘴里的这个词,不过是“冷漠”和“排斥”的一个好听的说法罢了。

她的孤独感越来越重,重得像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

03

在这个被极简主义和所谓“边界感”统治的房子里,张兰发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她引以为傲的勤劳,在这里变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干涉”

她早上起来,想给儿子儿媳做一顿热腾腾的中式早餐,熬了粥,蒸了包子。

结果李伟和雅子只是各自拿了一片面包,抹上果酱,配一杯冰牛奶,五分钟就解决战斗,匆匆出门。

她熬的那锅粥,冒着委屈的热气,从滚烫到温热,最后变得冰凉。

她看不惯家里有一点点乱。

她会把沙发上的靠垫拍得整整齐齐。

过一会儿,雅子会走过来,一声不吭地,按照她自己的习惯,把靠垫斜着放,制造出一种看似随意的美感。

她会把一家人换下来的衣服,用手洗得干干净净,晾在阳台上,让它们接受太阳的洗礼。

她觉得,用洗衣机洗,既浪费水,又洗不干净。

结果雅子回来看到,会礼貌地对她说“谢谢母亲,但请把这些交给我。”,然后把那些还在滴水的衣服,重新收下来,塞进洗衣机里,按下一个复杂的程序。



那个洗衣机,不但能洗,还能烘干。

一个小时后,拿出来的衣服,是干燥的,温热的,却唯独没有了张兰最熟悉的、那种阳光的味道。

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那些无声的“纠正”

她好心帮忙叠好了衣服,整整齐齐地码在衣柜里。

第二天,她就会发现,那些衣服全都被重新叠过了,用一种她看不懂的、据说更节省空间的“卷寿司”叠法。

她打扫了厨房,把灶台擦得锃亮。

雅子会在她之后,再用一张白色的、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湿巾,把所有地方重新擦拭一遍。

好像她的劳动成果,是需要被“净化”的病毒一样。

这些事情,雅子从来不说。

她不会指责张兰,也不会跟她争吵。

她只是用一种平静的、不容置疑的行动,来否定张兰所做的一切。

这种沉默的否定,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让张兰感到窒息和难堪。

它像一根根细小的、看不见的针,密密麻麻地扎在张兰那颗敏感又要强的自尊心上。

她觉得自己不是来帮忙带孙子的,而是来这个家里“添乱”的。

她像一个笨手笨脚的学徒,在一个要求绝对精准的实验室里,做什么都是错,碰哪里都会引发警报。

她一辈子都是当老师的,都是她给别人纠正错误,都是她在给别人的作业打红叉。

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需要被纠正的“差生”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她每天都生活在一种压抑的、委屈的情绪里。

她开始变得沉默。

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

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那个过于干净整洁的客厅里,看着窗外,一坐就是一下午。

东京的天空,被高楼切割成一块块规则的几何图形,干净得像一块蓝色的玻璃。

她觉得,自己就像被困在这块玻璃后面的、一只无处可逃的飞蛾。

04

那天下午,东京的天空阴沉沉的,像是被一块湿透了的灰色抹布盖住了。

空气里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潮闷。

雅子说要去附近的超市买点东西,她对着正在书房里加班的李伟,用日语交代了几句。

李伟探出头,对张兰说:“妈,麻烦您照看一下小树,我这边还有个报告要赶。”

张兰点点头,心里竟然有一丝久违的、小小的雀跃。

雅子不在,李伟在忙。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这里将是她和孙子的二人世界。

一个无人打扰的、可以让她尽情倾注爱意的、宝贵的时间窗口。

小树正在客厅的地毯上玩他的小火车。

他把红色的车头和蓝色的车厢连接起来,嘴里发出“呜呜——咔嚓咔嚓”的声音。

张兰坐在他旁边,脸上带着小心翼翼的微笑,她不敢靠得太近,怕惊扰了孙子专注的世界。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

看着他柔软的头发,长长的睫毛,还有那肉嘟嘟的、像莲藕一样的小胳膊。

她的心,软得像一汪春水。

就在这时,小树伸手去拿桌上的果汁,不知怎么手一滑,整杯橙黄色的果汁,都洒在了他浅色的T恤上。

冰凉的液体让他愣了一下,然后小嘴一瘪,眼看就要哭出来了。

张兰的心猛地一紧,但紧接着,她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一个绝佳的、可以让她和孙子亲近的机会。

她立刻行动起来,声音是她所能达到的、最温柔的极限。

“宝宝不哭,不哭啊,衣服湿了,奶奶给你换件干净的。”

她从自己的房间里,拿出一件崭新的、她从中国带来的纯棉小T恤,上面印着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

这是她最喜欢的牌子,料子又软又吸汗。

她觉得,这件衣服穿在孙子身上,一定比他身上那件雅子买的、设计感十足但料子偏硬的T恤要舒服。

她蹲下身,把新衣服放在一边,伸手,准备去脱小树身上那件被果汁浸湿的脏衣服。

她的动作很慢,很轻,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

她的指尖,即将要触碰到孙子温热的皮肤。

她甚至已经能想象到,孙子换上新衣服后,干净又可爱的样子。

就在那一瞬间。

就在她的手,距离小树的身体,还有不到一厘米的时候。

异变陡生。

小树原本只是委屈地瘪着嘴,但在看到张兰伸过来的手时,他的身体,突然像受惊的猫一样,猛地向后一缩。

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惊恐。

然后,他那只还沾着果汁的、小小的右手,颤抖着,举了起来,直直地,指向张兰的脸。

他的嘴巴张开,用一种字正腔圆、无比清晰的、张兰最熟悉不过的普通话,石破天惊地,大声说出了三个字。

轰隆。

张兰感觉自己的脑子里,好像有一颗炸弹,被引爆了。她整个人,像是被施了定身咒,瞬间僵在了原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