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于上海浦东的历史瑰宝
南汇沿海地区曾是一片广袤的盐田,自五代开平年间起,这里的制盐业便逐渐兴起。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而六灶之名,正是源于古时盐灶编制 ,作为盐场盐灶的编制称号,因排行第六,便有了 “六灶” 这个独特的名字。
初秋时节来浦东六灶社区办事,偶然听闻有一处家族宗祠默默诉说着数百年的故事,它就是六灶傅家祠堂。
![]()
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傅家祠堂
这座祠堂位于浦东新区六灶镇东,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宛如一颗隐匿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 ,与周围现代化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它不仅是傅氏家族的精神纽带,更是上海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其背后的故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祠堂溯源:明朝风云与家族传奇
六灶傅家祠堂的历史,要从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说起。
元末明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傅友德投身其中,最初参加了刘福通的义军,后来又追随过明玉珍和陈友谅;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朱元璋率军攻打江州,傅友德看到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认定他是明主,便率部归降;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之战中,傅友德表现英勇,尽管身上多处受伤,却越战越勇,毫不退缩,给敌军以重创;
元至正十四年(1364年)二月,攻打武昌时,傅友德带领数百人一鼓作气冲锋,面颊中箭,他拔箭再战,肋下又中箭,依然毫不畏惧,为攻克武昌立下头功,战后被任命为 “雄武卫指挥使”;
此后,傅友德又随徐达挥师北上,参与北伐中原的重大战役;
明朝建立后,傅友德依然马不停蹄,西伐巴蜀、北征大漠、平定云南。朱元璋曾评价 “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并封他为颍国公,加太子太师,一时荣耀无比;
然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明朝政权逐渐稳固后,朱元璋开始对功臣们产生猜忌。于是一场针对功臣的清洗行动悄然展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清洗行动中傅友德未能幸免,他被朱元璋猜忌,最终被赐死,家族遭遇灭门之祸,曾经辉煌的傅氏家族瞬间陷入绝境。
傅友德的长子傅荣,听闻父亲被赐死的噩耗后,星夜逃亡。他选择从水路逃亡,在经过黄浦江时,却遭遇大风,船只倾覆,家人全部葬身鱼腹,唯有傅荣靠着一块木板死里逃生。历经磨难后,他辗转来到南汇六灶,这里在明朝时期还是较为荒凉的海滨之地。当地的陈家见他可怜,便收留了他。傅荣为人勤恳踏实,人品出众,陈家对他十分满意,还招他为婿。从此,傅荣在六灶定居下来,生下五个儿子,傅氏家族在这里开枝散叶,逐渐繁衍壮大。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傅家后人傅维周、傅焕文等怀着对先辈的敬仰与追思之情,捐地兴建了傅家祠堂;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途经南汇,社会陷入动荡之中,傅家祠堂也未能幸免,毁于战火。
同治七年(1868年),太平军灭亡后,傅氏族人在原址上重建祠堂,新的祠堂不仅恢复了往昔的规模,还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布局更加合理,建筑也更加精美;
民国时期,傅氏祠堂已经颇具规模,建有报祖桥、仪门、戏台、庭院、礼堂等,总占地 7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900 平方米 ;
![]()
曾经有报祖桥横跨在水面上,现在有桥名为:水产队桥
报祖桥横跨在水面上,连接着祠堂与外界,桥身的雕刻精致细腻,寓意着傅氏族人对祖先的感恩与追思;仪门庄严肃穆,彰显着家族的威严;戏台则是族人举办庆典、娱乐活动的地方,每逢重大节日,戏台上便会唱起热闹的戏曲,为祠堂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庭院宽敞明亮,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礼堂则是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见证了傅氏家族的许多重要时刻。
文革期间,傅家祠堂再次遭受磨难,历经浩劫,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装饰遭到破坏 ,祠堂的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逐渐破败;
2011 年 3 月,浦东新区将傅家祠堂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
傅家祠堂前的河流见证了这里的枯荣岁月
如今,傅家祠堂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探寻,成为了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家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独特的建筑与文化价值
![]()
六灶古街的清代民居
我们是参观完六灶古街后,从南六公路桥下穿行到镇东。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的上一篇拙文:浦东六灶社区,这里的古街巷藏着上海的旧时光。正在发愁找不到傅家祠堂时,见到了两位大姐在河边劳作,遂上前打听。她们正是傅氏后裔,热情指引并带着我们到了祠堂的门口。
![]()
傅家祠堂边的傅氏后裔及民居
六灶傅家祠堂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处处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
从六灶河垂直引入了一条水道直接联通到朝东的祠堂正门。
![]()
六灶河垂直引入了一条水道直接联通到朝东的祠堂正门
![]()
祠堂东门为正门,但大门紧闭
这里的建筑形制采用江南地区较为常见的 “观音兜” 山墙 ,这种山墙的造型优雅,线条流畅,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形似渔民捕鱼的网兜,又因类似观音菩萨所戴帽子的式样而得名,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一种柔和、秀美的感觉,还蕴含着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
![]()
祠堂西边:江南地区较为常见的 “观音兜” 山墙
因为并非是祭祖或者参观时间,我们并不能进入祠堂内部。只在祠堂最后一进院落的北墙上看见文保点的保护牌。
![]()
祠堂最后一进院落的北墙上看见文保点的保护牌
非常巧,有人打开了北边的大门,他们是修缮祠堂的工人。在征得一位傅氏后人的同意后我们进入祠堂内部。
![]()
征得一位傅氏后人的同意后我们进入祠堂内部
走进祠堂的院落,一棵高大的罗汉松格外引人注目,它已有 200 多年的树龄 ,见证了祠堂的兴衰变迁。遗留下来的院子有两进,靠近河流的那一进院落被租给了工厂或者车间。目前只有一进院落做为傅氏祠堂。
![]()
祠堂中庭的罗汉松
在过去的岁月里,它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战火的侵袭,但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如今成为了祠堂的一道独特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
此图远处就是祠堂的正门
在一位老者的陪同下,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傅氏宗族的起源及祠堂的情况。最后得知给我们讲解的竟然是傅氏18世孙,不由得敬佩有加。向傅氏后人致敬!
![]()
曾经的戏台就在这里
![]()
此图所示的殿堂是傅家祠堂的礼堂
![]()
礼堂前壁的招牌
可见在礼堂的前壁悬挂有上海浦东傅氏文化研修中心六灶联络处及傅家祠堂事务部的招牌。我们进入维修中的礼堂,朝南的仿古纪念堂异常醒目。大篆的福禄寿锦旗衬托正中供奉的六灶傅氏,起源于中华傅氏鼻祖傅说。下面分别为傅友德及其长子傅荣,再往下就是在六灶地区开枝散叶的傅荣的五个儿子。
![]()
傅氏宗祠纪念堂
在六灶地区开枝散叶的五个男丁分别为:傅璇、傅玑、傅玉、傅珍、傅琦。个人认为第三房的傅玉的玉可能是王字旁的珏。因为我们的先祖起名是有讲究的,同一个辈分应该有相同的取名规矩。不知道现在第十八世孙是否会考证我的猜测。
![]()
傅氏家谱
![]()
颖国公威震华夏三山五岳
![]()
武靖公佑我傅氏千秋万代
从傅家祠堂出来,傅老先生带我爬上北边的三层小楼。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傅家祠堂的建筑规模。曾经的三进院落是何等的辉煌,可惜经过历朝历代的更迭变化,现在仅剩下目前可见的二进院。
![]()
现在仅剩下目前可见的二进院
如今,六灶傅家祠堂虽然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但它的保护现状却令人担忧。走进祠堂,会发现里面开了一个小工厂 ,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祠堂原本的宁静,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祠堂庄严肃穆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沿街的房子也被出租给了外来人员居住 ,各种晾晒的衣物随意地挂在外面,让祠堂周边的环境看起来有些杂乱。
#浦东##记录我的2025##傅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