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98期
“滇艺芳华”特辑
视频
吴家林,中国著名摄影家,被誉为“走上国际影坛的摄影大师”。1942年出生于云南昭通。1968年开始自学摄影。1981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云南新闻图片社社长。他是唯一入选《布列松的选择》以及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的华人摄影家。
1995年,美国《当代摄影家》大辞典收入“吴家林条目”及《云南山里人》作品。
1996年,担任执行主编和主摄影师的画册《彩云南》荣获中宣部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颁发的“七个一工程”优秀对外图书奖一等奖。
1997年,《云南山里人》系列作品获美国琼斯母亲基金会国际纪实摄影奖,在纽约联合国科教文展厅展出。
2000年,荣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
2000年荣获第三届王中文化奖。
2006年,《中国山里人》作品集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黑皮书》出版,是全世界唯一的华人摄影家获此殊荣。
2021年,故乡昭通市博物馆建立《吴家林影像馆》,永久性陈列展出吴家林82幅经典摄影作品。
分别在美国休斯顿FOTOFEST第7届国际摄影节、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德国赫尔腾国际摄影节上举办《云南山里人》影展;在巴黎第9届国际摄影节举办《中国.云南》影展等。
出版摄影集14部:《云南山里人》《时光》《瞬间边地》《吴家林·保山》《吴家林·故乡昭通》《吴家林·玉溪》《吴家林·秘境临沧》《吴家林·捌拾年代山里人》等。
![]()
2025.2.21.吴家林先生在
“吴家林黑皮书影像馆”
“如果说,好照片既带来惊喜又可给观赏者以愉悦的视觉感受,那么,吴家林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摄影师。(摄影集《吴家林·中国山里人》)‘慢慢地长时间地研读书中照片,您将收获爱和幸福的秘诀。’我喜爱的摄影师,都是些拾掇幸福的人。”
——法国纪实摄影大师马克·吕布
“他的照片的力量来自他对生活的肯定,那是他的生活世界,他的母亲、他的故乡,他的尊严所在。因此,当我们看到吴家林在‘如何拍’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他的无意义的对称中感觉到人生的丰富意义,感觉到心,感觉到人道主义的激情。”—— 诗人 于坚
与摄影大师马克·吕布的不解之缘
吴家林经常提到法国纪实摄影大师马克·吕布这位“伯乐”对他的赏识,马克· 吕布(Marc Riboud)是蜚声世界的纪实摄影大师,从1957开始,他曾先后22次来到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家。
法国电视二台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马克·吕布和吴家林的友谊》,记录了他们之间超越年龄、跨越国界的友谊。
1993年6月7日,在昆明生活工作的吴家林,阴差阳错在深圳与马克·吕布相遇,他临时参加了马克·吕布给中国摄影师看照片的见面会。“完全没想到自己那批略显寒酸的照片,会被他喜欢。”吴家林回忆。
后来马克·吕布在给吴家林摄影集《吴家林·中国山里人》写的序里记录了这次会面:“我们的初见是10多年前了,那是他第一次把惊喜带给我,好美,尽管静谧无言。从那天起,语言不通的我们,交流尽管静默无声却总是自如且深入,眼神取代言语,共享视觉上的愉悦。”
![]()
1993年初次见面,马克·吕布在观看吴家林的照片
吴家林带过去的这批照片,是他抓拍的家乡山里人的生活场景,有披着羊毛毡的男人,有雨中赶马人,有狭路相逢的赶猪的小孩……马克·吕布花了一个多小时将这些照片认真分成A、B、C三类。两年后,吴家林将其中的A类照片,结集成册出版为摄影集《云南山里人》,并寄往法国。
收到这批作品的马克·吕布积极向外界推介。1996年3月,受马克·吕布邀请,吴家林参加美国休斯敦国际摄影节,取得成功。次年,他又受邀去到法国。后来,两人又多次在纽约、上海、山西等地相见,一起参加影会、一起拍照。不在一起的时候,就互相写信交流。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彼时,马克·吕布已87岁高龄。分别前,马克·吕布将他最经典的摄影作品《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赠送给吴家林。随后,又将两人多年来的通信原件交给吴家林保管。
![]()
马克·吕布(中)将17年间两人来往书信的原件
交给吴家林(左一)保管
“这些信件我都拷贝过了,原件留给你保存更好。”这是马克·吕布对吴家林最后的交代。2016年8月,马克·吕布在法国去世。
“在马克·吕布给我的第一封信中,第一句话这样写道: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友谊、文化。由于相同的兴趣和热情,使我们成为朋友。”吴家林说。

吴家林的摄影足迹
自学摄影,终成大家
把镜头对准云南,让云南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知。吴家林镜头中的云南,是一个因平常而非常的世界,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端的中国化,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1942年,吴家林出生在昭通一个文人家庭,母亲是教师,家里有4个孩子,比较贫困,身为长子的他经常帮父母干活。他喜欢看家里留下的古书,喜欢临摹字帖、临摹画。算盘打得好的吴家林年仅11岁就考上了“三定”工作人员(粮食三定政策,包括定产、定购、定销三项措施)。后来,家里饱读诗书的舅舅极力劝说吴家林的父母让年纪尚小的他去读书。几个月后,考上初中的他觉得那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后来成绩优异的他又考入昆明的云南大学附中。
![]()
1961年,19岁的吴家林从云南大学附中毕业
1961年,吴家林从云大附中毕业后回到昭通,分配到昭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后来他又调到县文化馆工作。1967年的一天,昭通县要搞一次农民业余文艺汇演,要给各个公社的演员拍工作照。负责照相的人那天正好家里有事必须回去。他就抱着一台上海牌四型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来找吴家林,详细地教他怎么装胶卷,告诉他什么是光圈、快门速度,怎么调焦距,怎么拍照片……
就这样,吴家林那天把3个120的胶卷全部拍完。照片冲洗出来后,光影层次质感很美妙。从此,他爱上了摄影,成了县城里大家认为照相照得最好的人。不久他从县文化馆调到了县委宣传部,做了一名新闻报道摄影员。不到一年时间,《云南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都采用了吴家林拍摄的昭通题材的照片。
吴家林的妻子吴月华是昆明人,1973年2月,为解决他们夫妇分居两地的问题,吴家林调到了昆明。到当时的省文化局美术摄影工作室工作后,吴家林全身心沉浸在摄影的天地中,走上了人文摄影之路,《云南山里人》诞生了。

吴家林摄影作品及作品集
《云南山里人》从1983年开始到1993年结束,拍了10年。“《云南山里人》是对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的敬重、感恩,我从未想过靠拍摄它来出名或换取什么。它反映了云南的山里人在云南高原特定的生存环境中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山精神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拍摄他们时,我常常感觉是在拍摄我的父母、兄弟、姊妹。”
![]()
吴家林摄影集《云南山里人》
1996年11月,吴家林在巴黎第9届国际摄影节上举办了《中国•云南》摄影展,并获得了德国莱卡公司颁发的杰出摄影奖,奖品是徕卡公司的特别赠送——一台配备35mm/f1.4镜头的徕卡M6相机。
![]()
1996年在巴黎国际摄影节上吴家林(右二)接受
德国莱卡公司颁发的杰出摄影奖
1997年,吴家林再获殊荣,其《云南山里人》系列作品获美国琼斯母亲基金会颁发的国际纪实摄影奖。同年,他的作品还入选了著名的《布列松的选择》摄影展。法国摄影家、玛格南图片社联合创始人卡蒂埃•布列松从全球摄影师中挑选出他欣赏的85位杰出摄影师及其代表作品,组成了这一备受瞩目的展览。吴家林的作品《拉家常•成都1999》脱颖而出,他成为亚洲唯一入选的摄影师。
![]()
吴家林作品《拉家常》
上世纪80年代,法国国家摄影中心主任戴乐比尔着手策划并编辑了著名的“黑皮书”(Photo Poche)系列,以其精致的印刷和独到的专业眼光,在摄影界拥有极大影响力。2006年11月,吴家林的摄影集《吴家林·中国山里人》成功入选世界摄影大师系列摄影丛书——“黑皮书”,并在法国出版,同名摄影展也在当年巴黎国际摄影节上展出。吴家林成为全球唯一入选摄影“黑皮书”系列的华人摄影师。
![]()
法文版《吴家林·中国山里人》作品集(下排右一)
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
“不要把摄影当作追逐名利的工具,摄影有无限的魅力,它寄托凝聚人类文明的精华。我这把年纪一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为什么?我有无限的乐趣,无限的幸福感,这个创造好作品的过程比什么都快乐,我的生活和健康得益于摄影。”吴家林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够从事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最幸福的。
![]()
吴家林在他的黑皮书影像馆里与摄影爱好者观看照片
舞蹈、绘画、戏剧、音乐、文学……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名家。他们如同璀璨星辰,在云南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文化名家用各自的才华和努力,传承和弘扬着云南的文化艺术 。
“追云记”融媒体栏目特别推出“滇艺芳华”特辑,以微纪录的方式,讲述当代云南文化名家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作为 云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传播者,让云南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的故事。
![]()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出品人:赖 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王 珂
监 制:尹 凡、朱朝辉、武志敏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陈 燕、马雁南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统 筹:盛雪梅、杨维涵
编 辑:余应木、马丹妮、潘诗雨、苏克胜
宣推统筹:赵小强、杨维涵、李雯娟
直播统筹:杨 锐、赵小强
技 术:叶丹丹、施佳伟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出品单位:云南省文化馆
云南广播电视台
【本期】
策 划:王 凡、马雁南、盛雪梅
总编导:盛雪梅
编 导:杨维涵、李冬梅
摄 像:盛夏雨、刘秉然、陈政宇、邱黾勉、沈 毅
撰 稿:尹 凡
部分资料来源:中新网
融媒体策划:杨维涵
制 片:田 梅、周 芳
编 辑:李响文、张皓玥
宣 推:赵小强、霍 慧、白婷婷、蒋济秋
审 核:马雁南、盛雪梅
终 审:王 凡、尹 凡、武志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