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从渺小的行星到庞大的星系,从神秘的暗物质到推动膨胀的暗能量,各类天体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系统。尽管宇宙尺度远超想象,但科学家已能通过严谨的观测与计算,大致估算出它的总质量。
![]()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 “正反宇宙抵消后质量为零”“宇宙质量仅 28 克” 等说法,均无科学依据;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宇宙总质量约为 10⁵³ 千克,这一庞大数字的得出,依赖于一套从 “单个恒星” 到 “整个宇宙” 的层层推算方法。
要估算宇宙总质量,第一步是精准测算单个恒星的质量,而太阳的质量测算堪称 “标杆案例”。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引力主导着行星的公转运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轨道半径与太阳质量存在明确关联 —— 只需测量某颗行星(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 1.5 亿公里),以及其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 365 天),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太阳质量(约 2×10³⁰千克)。
![]()
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宇宙中其他恒星。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恒星的质量与其光谱特征、绝对亮度存在紧密联系:质量越大的恒星,发出的光越强,光谱中特定波长的辐射也越显著(即 “质光关系”)。通过天文望远镜收集恒星的光谱数据、测量其亮度,再结合 “质光关系”,就能快速推算出遥远恒星的质量,为后续星系质量计算奠定基础。
测算完单个恒星质量,下一步是扩展到星系层面,以银河系为例。通过观测银河系的圆盘状结构、不同区域恒星的分布密度,再结合恒星绕银心(银河系中心)的公转速度,科学家发现了关键线索:银河系边缘的恒星,其公转速度远超 “仅靠可见恒星引力支撑” 的理论值。这说明存在大量不可见的暗物质,通过引力维系着星系的稳定。结合可见恒星总质量与暗物质的引力贡献,最终可估算出银河系总质量约为 1.5×10⁴¹ 千克(其中暗物质占比超 90%)。
![]()
有了银河系的质量作为参考,就能进一步推算宇宙总质量。宇宙在大尺度上呈现 “各向同性” 特征 —— 无论从哪个方向观测,单位体积内的星系数量、分布密度都大致相同。基于这一特性,科学家先通过观测确定可观测宇宙内的星系总数(约 2 万亿个),再利用 “星系光度 — 质量关系”(类似恒星的 “质光关系”,星系的亮度与其总质量正相关),结合银河系的质量与光度比值,推算出其他星系的平均质量。
![]()
最后,叠加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贡献(暗物质约占宇宙总质量的 27%,暗能量虽不直接体现为 “质量”,但根据质能方程 E=mc²,其能量等效质量约占 68%),最终得出宇宙总质量约为 10⁵³ 千克。这一数字并非凭空猜测,而是通过 “恒星 — 星系 — 宇宙” 的层层验证,结合暗物质、暗能量的观测数据,形成的科学界共识,也为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