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物理巨星杨振宁先生“远行”了,他那长达103年的人生旅程在10月18日画上了句点。
![]()
就在人们追思与感怀之际,博主王宫保透露了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消息:杨先生的告别仪式,定在了10月24日上午九时,而地点,是八宝山。
![]()
该博主曾与杨老关系紧密,但并非官媒,他的消息仅供参考
如果真的确定在八宝山这个地方告别,对于了解杨振宁的人来说,意味着太多。
那里,长眠着他一生最重要的挚友——邓稼先。
![]()
这个安排,仿佛是为一段跨越世纪的友谊,写下了最圆满的终章。
杨振宁先生晚年在清华的居所,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叫“归根居”。
![]()
这似乎早已预示了他一生的轨迹,就像一个完美的圆,起点和终点重合,所有的漂泊与探索,最终都为了回归。
北京大学的悼词说得好,他“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他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这个评价,恰恰点出了他人生中两种力量的交织与最终的融合。
![]()
杨老圆满了
故事的起点,其实就在清华园,那时候,杨家住在西院11号,邓家就住在旁边的13号。
![]()
两个安徽老乡,成了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发小,他们一起读崇德中学,后来又一起考进了西南联大,青春的足迹几乎完全重叠。
![]()
几十年后,当杨振宁载誉归来,他选择再次扎根清华园,他不是回来养老的,而是创办了清华高等研究院,甚至亲自站上讲台,给大一新生讲授物理。
那个曾经从西院11号跑出来的少年,最终将自己毕生的学识与心血,全部回馈给了这个梦开始的地方,从一个起点,到一个终点,清华园见证了他人生完美的闭环。
![]()
天涯两端的遥望
然而,人生并非总在坦途,1950年,成了两位挚友命运的分水岭。
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几乎是立刻打包行李,奔赴百废待兴的祖国,而杨振宁,则留在了美国,继续在芝加哥大学深耕他的物理世界。
![]()
从此,一个在普林斯顿的高等学术殿堂里,推演着宇宙的奥秘,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并在1957年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另一个,则隐姓埋名,扎进了遥远荒凉的戈壁滩,为新中国铸造核盾牌,成为“两弹元勋”,两个空间,物理上隔着浩瀚的太平洋,精神上却从未远离。
他们书信不断,杨振宁总是把最新的物理期刊寄给邓稼先,甚至在朋友生活困难时寄去生活费,那份牵挂,跨越了万水千山。
真正的交汇发生在1971年,杨振宁作为首批获准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裔学者,终于回到了故土,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好友。
![]()
那一次,邓稼先通过一封信,郑重地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从研究到制造,完完全全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
![]()
那一刻,杨振宁为国家强大的无比骄傲,更有为朋友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奉献一生的心疼,戈壁滩的黄沙与普林斯顿的象牙塔,在这一刻因为共同的家国情怀,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
望他们能在八宝山“重逢”
最终,希望两位巨匠的人生轨迹,能共同指向同一个归宿——八宝山。
1986年,邓稼先走到生命尽头,杨振宁赶去探望,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邓稼先去世后,他的妻子许鹿希遵从丈夫遗嘱,那就是“共同途”上无言的托付。
![]()
如今,杨振宁先生的告别仪式也定在了这里,这早已超越了生死别离的悲伤,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
![]()
从清华园的邻居,到人生岔路上的遥望,再到最终在同一个精神家园的相守,他们的故事,终于画上了最圆满的句号,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契合。
![]()
一生一世“共同途”
“共同途”,这是杨振宁用来形容他和邓稼先关系的词,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他们的道路看似不同,一个走向了世界科学的巅峰,一个扎根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但他们追求的目标,归根结底是相通的。
![]()
邓稼先的回国,是一种直接的奉献,而杨振宁的选择,同样蕴含着深沉的爱,他知道自己的研究在当时的环境下,留在美国能为科学做出更大贡献,而这份贡献最终同样属于全人类,也为所有华人增添了光彩。
![]()
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邓稼先,杨振宁在百岁寿辰时曾说,他想自己大概是符合了邓稼先“共同途”的瞩望的,这句自我评价,饱含了对挚友的思念,也道尽了他一生行为的准则。
这份友谊,定义了他对“中国科学家”身份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他晚年回国,不仅仅是叶落归根,更是要完成邓稼先未尽的事业——传承。
![]()
他要让新一代的中国青年,记住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英雄,也要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道路。
中国科学界的“指路松”
杨振宁的传承,做得非常具体,甚至有点“笨拙”,他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讲述了那位“振宁哥”眼中的“稼先”,最终这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
他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有过怎样了不起的脊梁,他的传承,更在于身体力行,回到清华后,他不仅创办研究院,还把自己的薪水全部捐了出来。
更为人称道的是,这位诺奖得主,竟然坚持为大学一年级的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把自己化作一座灯塔,为年轻的学子们照亮前行的路。
![]()
关于他回国的争议,曾经一度甚嚣尘上,直到他逝世,许多人才通过媒体更全面的报道,慢慢理解他内心深沉的家国情怀。
他的妻子翁帆,在他离世后于《光明日报》发表悼文,掷地有声地总结道,杨振宁为民族复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句话,为所有争议画上了休止符。
![]()
与他共事多年的翟荟教授评价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清华大学的官网为他变成了黑白色,各大高校纷纷悼念,连他的家乡合肥也举行了追思活动,公众的理解,虽然迟到,但终究还是来了。
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相伴21年的岁月,同样是他人生“归根”的一部分,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安定,而在他离去之后,我们回头看他的一生,会发现所有的选择,都暗合着一条回归的曲线。
![]()
如今,已是杨老辞世第三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无数的鲜花填满了整个房间,甚至都在走廊摆出了绵延几十米的队伍,吊唁的预约人数已经突破4500人!
![]()
杨老的遗愿
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何杨老会引来如此多的人前来吊唁,在此就不再赘述杨老的生平了,我们来看看他的遗愿就明白了!
杨老先生曾在生前说过,他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科学进入世界强国,他可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忧国忧民。
![]()
最后,我们来回顾杨老2007年写作的五言诗:“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
杨老先生,请您安息。这盛世如你所愿!
参考信息: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