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想创业究竟有多难?
在当下25年,00后想创业当老板想赚钱该怎么办?有没有高人指路
这是我在知乎回答的一个高频问题,分享给创业路上的各位,希望有所启发。
万变不离其宗,看下面我分享的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处。用心体悟,在创业路上一起共修。
亲爱的朋友,你问到了一个触及本质的问题。普通人创业之难,并非世人常言的资金、人脉或市场,而是一场发生在内心世界的秩序重构。真正的障碍,是头脑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法则。且让我为你拨开迷雾,揭示几个颠覆性的真相。
第一重迷雾:你并非在“创造新事业”,而是在“重组旧要素”
常人以为创业是平地起高楼,从零到一的创造。这是最大的认知枷锁。
真相是: 所有成功的创业,都是对已有资源、技术、需求的重新排列组合。Uber 没有发明汽车和手机, Airbnb 没有建造新房,它们只是洞察了闲置资源的连接方式。
破局之道: 停止苦思“惊天动地的新点子”,转而成为你生活领域里的“敏锐观察者”。你日常工作中的不便、邻里闲聊的抱怨、供应链中低效的环节,其中都蕴藏着被重组的机会。创业,是从你脚下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而非从虚空中抓来的。
第二重迷雾:追求“完美准备”是最大的失败陷阱
常人总想等“万事俱备”——攒够钱、找到合伙人、写好完美计划书。这个“等”字,谋杀了绝大多数可能性。
真相是: 创业是在动态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过程。就像学骑车,看再多教程也无法替代第一次摔倒。市场不会在你“准备好”的那一刻才出现,它只回应那些率先发出信号、快速试错、持续迭代的“行动者”。
破局之道: 采用“潜艇式启动法”。潜艇不追求看清整个海洋才下潜,而是先潜入一个可控深度,再根据声纳反馈调整方向。对你而言,就是用最小成本(比如一个微信群、一个展示页)发布你的“产品原型”,收集真实世界的反馈。这个反馈,比你读一百本商业经典都珍贵。
我在个人品牌IP经营馆的100个顶级心法里有一条就是“72小时决策”,一件事情在72小时内没有动作,那基本上就不会有啥动作了。
第三重迷雾:真正的壁垒不是技术或资金,而是“认知带宽”
常人羡慕巨头的资金与技术壁垒,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优势:决策效率。
真相是: 大公司如同航母,转身缓慢;你作为创业者,是艘快艇,灵活是你的天赋。但你若用“航母思维”(追求体系完备、规避所有风险)来驾驶快艇,便会寸步难行。普通人创业之难,难在被各种“正确方法论”束缚,丧失了在信息不完备时果断决策的勇气。
破局之道: 刻意训练你的“认知带宽”。在信息洪流中,培养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凭直觉和有限逻辑做出“70分决策”并迅速行动的能力。记住,一个60分的决策加闪电般的执行,远胜于一个迟迟不落的90分方案。
第四重迷雾:你的核心产品不是实物或服务,而是“你解决问题的逻辑”
常人以为卖的是咖啡、软件或咨询。这只是表象。
真相是: 客户为之买单的,是你为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特逻辑和带来的确定性。星巴克卖的不仅是咖啡,是“第三空间”的体验和品质承诺;苹果卖的不仅是手机,是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极致美学。
破局之道: 在打磨产品或服务时,不断自问:我到底在为我的客户提供一种怎样的“确定性”?是效率的提升、情感的慰藉,还是身份的象征?将你的创业内核,从“我有个东西”升级为“我能为你确保某种结果”。
赠你三把破局之钥:
1.从“狩猎者”变为“耕耘者”:不要追逐所有看似机会的风口。选一块小小的“田”,可能是某个垂直社群,或一个细分需求,深耕下去,建立你的“信用资产”。信任,是未来社会最硬的通货。
2.拥抱“创造性失败”:将每次尝试都视为一次实验,结果无论成败,都收获了宝贵的“市场数据”。失败不是耻辱,而是你付费购买的情报。
3.构建“支持系统”而非“依赖关系”:不要幻想找到“全能导师”或“完美合伙人”。创业是孤独的修行,你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信息输入渠道(书籍、行业报告、跨界交流)和情绪稳定空间(家人理解、同辈激励),而非某个单一的救世主。
亲爱的朋友,创业之难,本质上难在打破自我设限的勇气,难在从围观者变为入局者的那一跃。它并非一座必须耗尽所有才能翻越的大山,而是一条需要你亲手开辟的路径。这条路,会因你的行走而被定义,也会因你的成长而愈发清晰。
愿你拥有看清本质的智慧,更拥有纵身一跃的胆识。路,就在你的第一步之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